细品人生路上的真情_细品景色,,意会真情.docx
-
资源ID:10000173
资源大小:31.9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细品人生路上的真情_细品景色,,意会真情.docx
细品人生路上的真情_细品景色,意会真情 散文的突出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式上虽然会有些零散,但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倾向却是凝合的。诗词是传统文化的奇葩,也是很好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汉民族的语言特点之一就是含蓄,追求“意会”。在诗文里更是如此,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和诗文中的景物融合,而不是直白的表达。所以,细品景色即可意会真情,景色描写愈是细致入微,作者感情愈是细腻。一、于写景之微小处见“真”情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赏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如中学语文课本里选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开篇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可是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美不胜收,如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而那些“袅娜地开着的”或“羞怯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饱含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既然“颇不安静”,为什么还会写出这么美的景呢?因为作者来到这片荷塘,只是为了能短暂远离烦嚣,“这一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正因为在现实世界内心深处充溢了担心和动荡,所以到了这片宁静、美丽的世界里,才会短暂忘掉白天必需考虑的事情,才会渐渐品赏无边的美景,才会有片刻的“闲心”完全回来自我。所以,我们在品赏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的美景时,更要体会作者那短暂想要避开的真正的“担心”。又如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当时苏轼被贬居黄州,幽居乡间,雨后乘兴,聊作一词。杖藜徐步于村舍古城间,远处有明丽的山峦,屹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巅;近处则秀竹丛丛,遮隐了村舍院墙。移步间秋草衰黄、蝉声喧乱,然后欣喜地发觉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飞水天的白鸟之影,闻映照绿涟的红荷清香也正因为“闲”了下来,才会把这些美景描画得很精致。于是“又得浮生一日凉”这样得过且过的无奈之言就顺势流淌了出来。那么,反观作者对树林、山、竹、池塘等的描绘,我们不难体会作者如此细致的写景,也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和转移,一种内心深处无可奈何之情的传达。二、将细腻的情感融入“微”景要引导学生体会细腻的感情是如何融入景物描写的。再如郁达夫在1934年7月写了故都的秋,当时,中国到处是战乱和饥荒,作者也是颠沛流离,饱尝人生艰辛。在此背景下,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就不仅是写秋了,更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郁达夫在一片素色中起先点点滴滴地把“清”、“静”和“悲凉”向我们拉开,体现在秋院、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这些景物中。从“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到“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再到“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处在这么一个小院子里,一切都是那么的淡然。那么我们同时要思索的问题是,人往往什么时候才有闲情做这些事情呢?是寂寥的时候。作者接着写到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并且就连扫街的在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悠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我们才在冬天里的雪上面,往往会听到响声,觉得软软的,是因为雪相对而言要厚重一些。而作者竟能捕获到踩在落蕊上的“极微小极松软”的感觉,并且连扫帚留下的细纹也丝丝入目,这种潜意识里的落寞就一丝一丝的流露出来了。至于秋蝉,在中国文化里往往传达一种悲情,如离骚中的“蟪蛄鸣兮啾啾,岁暮兮不自聊”,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常与岁暮、杨柳、清露等结合,集结着离愁别绪、怀乡思国等心情,传达一种悲凉的心境。这里,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渲染,一语秋蝉“衰弱的残声”,足以传达寥落的悲情。之后作者又写到了秋雨和秋果,无论是秋声、秋色,还是秋味都是那么淡淡然的,丝毫不铺张渲染。作者已经把自己淡淡然的心境完全融入了对牵牛花,槐花细腻的描绘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篇好的散文,作者必定会将细腻的感情渗透到景物描写之中。同时,通过细细的景物描写,又会干脆或间接的抒发内心真正的情感。要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非一朝一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孤立的看问题。可以把一些作品作一下比较,再如“秋”,历史上相关的名作许多。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句“断肠人在天际”,将作者的哀愁与苦痛淋漓尽致的洒落在“枯藤老树昏鸦”之中。正是这些寂寥充溢哀情的景物,最大程度的负载了作者的断肠之思。杜甫的悲秋之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正是作者有感于国家的战乱和政治衰败,兼之自己年老多病、壮志难酬的表达。杜牧的山行“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要喜庆得多。同样是写“秋”,马致远寄思念于所选枯藤老树昏鸦,杜甫寄壮志未酬之情于悲壮之景,而杜牧的流连与喜悦尽在一片绚丽的红色枫林。“景色”不同,所附着的作者的情感也不同。由景色细细体会作者的情思,由物语渐渐感受作者的感受,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反过来更能理解所谓“零散”的景物描写,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也是渐渐培育审美实力的必要步骤。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