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73例疗效分析.docx
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73例疗效分析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早期诊断 综合康复治疗 我院儿科从2022年在巴州地区领先开展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工作,现已开展此项目工作近3年,现将工作状况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州各市、县及与之相邻其他州、县到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及儿保科门诊就诊患儿73例。依据11018年7月佳木斯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标准,6个月以下婴儿参照Vojta姿态反射进行早期诊断1。73例中男44例,占61.1%;女28例,占38.9%。其中汉族31例,占43%;少数民族41例,占57%,其中维吾尔族16例占22.2%,回族11例占15.3%,蒙古族9例占12.5%,哈萨克族5例占7.0%。年龄分组012个月13例,占18.1%;1236个月51例,占73.8%;36月以上8例,占11.1%。小儿脑性瘫痪临床分型:按运动障碍性质分:痉挛型49例,占68.1%;手足徐动型6例,占8.3%;强直型9例,占12.5%;肌张力低下型3例,占4.2%;混合型5例,占6.9%。 评定标准:我院儿科依据当地的特点以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符合我院目前条件的两种评定方法,即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实力的评定和儿童功能独立性测评量表。 疗效评定标准:全部患儿初诊后每3个月评定1次,参照MiLani正常儿童发育表评定治疗效果3:进入正常化:肌张力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能自由走动、如厕、冲凉、进食、上幼儿园等;显效:肌张力明显改善,具有部分日常生活自理实力,会坐、独站;有效:肌张力有改善,具有部分日常生活自理实力,会坐、扶站;无效:康复前与康复后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 治疗方法:功能训练:如体能运动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矫正疗法、中医疗法、西医治疗、高压氧治疗。 统计学处理:采纳X2检验。 结 果 初次治疗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本组总有效率为86.1%,显效21例,有效41例,无效10例。以1岁内起先治疗康复效果最好,13岁内接受治疗次之,3岁以上效果最低,脑瘫患儿预后状况与患儿年龄有关。见表1。 讨 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小儿因多种缘由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小儿脑瘫可通过以下5种症状早期发觉:诞生前、诞生时及诞生后,发觉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峻妊娠高血压症,小儿诞生时窒息,早产儿,严峻黄疸,小儿诞生后颅内出血等;小儿诞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过分宁静,主动运动少;运动发育落后;常常出现异样的肌张力和异样的姿态,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诞生后1年内是脑发育的关键期,对于脑瘫一旦确诊,应马上起先治疗。从本组73例患儿临床治疗中我们体会到,采纳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系统性强、无创伤、无苦痛,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有利于长期坚持治疗,本组总有效率为86.1%。62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证明本组采纳的方法是有效的。建议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发觉、诊断、干预,早期赐予综合性康复治疗,改善功能,减轻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定义.诊断条件和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11019,27:162. 2 尹飞,岳少杰,主编.临床儿科新理论和新技术.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113-118. 表1 不同年龄脑瘫患儿治疗结果比较 注:X25.76,P0.05。 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