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杜甫诗三首.doc

    • 资源ID:10018415       资源大小:47.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杜甫诗三首.doc

    杜甫诗三首编稿:李晓旭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在内容上,杜甫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他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杜甫故被称为“诗史”。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他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代表作,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杜甫在成都居住的草堂被秋风吹破,满屋漏雨,他百感交集,通宵不眠,写下此诗。兵车行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天宝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旅夜抒怀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在其帮助下,杜甫本可以在成都长久居住,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字词汇总塘坳(ào) 挂罥(juàn) 布衾(qn) 恶(è) 卧 大庇( bì)辚辚(lín) 耶(yé)娘 干(gn)云霄 点行(xíng) 戍(shù)边 荆杞(q) 啾啾(ji) 危樯(qiáng)重点语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兵车行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诗人借征夫与老人的答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从而倾诉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旅夜书怀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描写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怀。把握重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为: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里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浅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兵车行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从“车辚辚”至“哭声直上干云霄”)共3句,一韵到底;第二(从“道旁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第三段(从“长者虽有问”至“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两段各7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第一段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隆隆,战马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份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第二段这一段,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敝。从这段开始,诗人以“道旁过者”的身份向征夫中的一个“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行人回答问题时,首句就是“点行频”,这三个字一针见血地点出造成祸害的根源,可谓全诗的“诗眼”。接下去就具体叙述“点行频”的情况:从十五岁就去“防河”,到四十岁仍要去军队里“营田”;去的时候是里正给“裹头”的小孩子,回来时已白发苍苍了还要被拉去“戍边”。如此不幸的一生是何人一手造成的呢?“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原来是唐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开拓疆土,不惜用人民“成海水”的鲜血频繁地发动侵略战争。控诉之矛直指皇帝唐玄宗。诗人在诗中如此大胆得指控,使我们看到一位胸怀正义的伟大诗人,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何等得激愤!接着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又将人们的视野从“行人”及“边庭”的“微观”世界,引向“山东二百州”的“千村万落”这一“宏观”世界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见不着男劳力,即使有一些妇女在把犁耕种,也难改变“禾生陇亩无东西”的局面。更何况关中秦地一带的人素来以英勇善战著称,被征调的就更加频繁。在统治者眼里,这些人连鸡犬都不如,这一层是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地揭示出“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第三段这一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长者虽有问”至“生男埋没随百草”),写役夫长年在外征战不息,家中却还遭官府催租之苦。“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是反问句;“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且如”二字,意思是且举一例,以见其余,这也是一句反问,但它像一柄利刃,一下子击中了统治者无人耕作还要缴纳租税的荒谬逻辑。征夫的两次反问都是含蓄的,但后一次更显得柔中有刚,义正辞严,体现出他们的恨之切,怨之重。“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把人们早已被扭曲的思想再来个弯上加弯,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第二层(从“君不见,青海头”到篇末),进一步通过描写战场的悲惨景象来诅咒拓边战争。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战争的愤怒诅咒。诗歌结尾令人心惊胆寒、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与开头人声鼎沸的画面相对照,则更显示出“耶娘妻子走相送”生离死别场面的悲惨。旅夜书怀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旅夜”之景首联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开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颔联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以乐景写哀情。 诗的后半部分是“书怀”颈联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写作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兵车行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真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旅夜书怀寓情于景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直抒胸臆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知识迁移(2016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恨 别杜 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指安史之乱的叛军。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1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2016届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杜 甫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注】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生憎:犹言偏憎、最憎。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3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参考答案1. 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2. 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3.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4. 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拓展阅读草堂,诗魂的诉说(节选)扬帆细雨靡靡,落叶飘萧。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时节。当时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烟雨迷离,清风拂面。老天爷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品味一种人生命运和人格操守:文章憎命达!只是往事越千年,这儿已是另一番景象。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一代诗宗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一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市的杜甫草堂公园。门坊典丽,曲径通幽。草堂公园由大廨、史诗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人文精神的慰藉。为什么要这样呢?历史翻过去了,那一个人也远去了,然而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古人便不会真正地死去。所以,与历史对话的人总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因此,人文的事情必然如此。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一种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文人一段生命的纠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烛照,作为文坛一处如同箭靶子一般的所在,其太见独特了,情绪太浓重了,而与老杜在世时的命运的反差也太巨大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和其人在世困顿一生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置身其中就尤其感慨系之。因此,读清人顾复初那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就尤其让人感叹嘘唏不已。让人觉得,似乎一切都是反讽。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占定辉煌。不是么?所有走进这草堂公园来的人,不都是冲着这反讽与辉煌来的么?即便不是,不全是,但不也和这反讽与辉煌相关么?厅堂的墙壁上挂满字画,是供观赏,甬道曲折,也尽可徜徉,不要说如许细雨来时,我尽力回忆所读过的关于老杜的传记、诗文集和有关研究文字,大略勾画,故事依稀。草堂,杜甫在这儿住了四五年吧。写了多少诗呢?登楼江村忧百集行等等,有两百多首吧。“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于老杜的诗才,出于老杜的为文态度,老杜的每首诗都有感人处,都可传世。而江村似乎尤其优美、恬静。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来,微躯此外更何求?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呢?田园牧歌?桑麻之乐?但尾联却传达出了老杜依人讨吃的窘迫。分明忧患,故作达观,终究不是真实,也不是脚踏实地。因之,似乎最动人、最见人生与历史分量的还是那首朴素犹如一段心里话、一段家常话,也犹如一桩控诉与宣言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余的似乎都不如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具有永久的人生与命运的力量。因为艺术岂止只是艺术!艺术比之人生、命运、历史又算什么呢?一点声音,一抹光彩,几斑色泽。没有了人生历史,艺术其实什么都不是了。面对命运,正视苦难,不仅忧患一己,亦忧患水火中的百姓,亦挂牵草莽中的英雄,尘封里的俊杰,不拘格套,直抒胸臆,坦诚、素朴。这样,艺术与匠心才见光华,才见撼天动地的久长的生命力,艺术与匠心才真正有价值,才真正有一份生命与精神的辉煌。才真正是江山胜迹,令如我者怅望千秋一洒泪。因而茅层为秋风所破歌虽字字朴素,却字字金石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落泊的老者跃然纸上,一桩凄惶的故事跃然纸上。这个凄惶的老者就是杜甫。因其朴素,就愈生亲切感;因其亲切,就愈加感人;因其感人,我们就愈觉得其胸怀博大,就愈是认定如此诗人,如此老者,陷入如此苦楚是多么不应该!但生活没有不应该,存在皆有必然。并且不应该特别看顾一个人的凄惶苦楚,因为任何人都会遭遇不幸。从人文精神的构成上讲,苦难是社会人生一个必然且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如果某个人承受了特别苦难,同时这个人在历史文明中又具有特别贡献,占有一席特别的位置。他不仅是他自己,且还代表着千千万万的人,甚至映现一个时代,那他的意义,那他的分量就特别了。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故事的道德评价就不言自明了。一个混乱的时代,总是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为前提的,且自上而下。岂止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骗子和无赖都掌着朝纲,做了宰相,杜甫还有什么话说呢?然而,杜甫的意义,杜甫的价值究竟如何在呢?或者说此际的草堂诉说着一些什么呢?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有壮游,有三吏三别,有北征,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然还有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然还有整个杜工部集,仅这些已名留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因此我们这些后来人何以知道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是不必说的,杜甫并以此走进中国历史。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远不能知晓杜甫诗歌的郁抑沉雄的内在生命力,远未能知晓杜诗的生命内涵,甚至也完全疏离了仕人的用世志愿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命意所在,这也正是文章憎命达最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这也是中国历来人才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注意事项

    本文(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杜甫诗三首.doc)为本站会员(阳***)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