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试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docx
-
资源ID:10038773
资源大小:33.9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试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docx
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试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摘 要: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探讨始终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通过梳理和评价20世纪以来汉字性质问题的探讨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纵观汉字构形发展史,其根本构形原则据意构形、提示语义的造字之法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更,从而确立了从汉字构形原则动身的定性标准,把汉字命名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是能够概括汉字的本质特征的。关键词:汉字体系;性质;构形原则;表意文字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记码:A 文章编号:1012-2589(2022)20-0151-02自20世纪以来,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探讨始终未曾间断,但迄今为止,仍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应当说,作为自源文字之一的汉字,在其产生之后的漫长发展、演进和完善过程中,始终都能很好地记录汉语,二者之间也有着良好的适配性。按理说汉字作为客观存在的符号体系其性质也应当是确定无疑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之所以对这个问题各家观点莫衷一是,除了汉字本身的困难性为其定性客观上增加了难度之外,各家在进行探讨时对于界定标准相识的不一样、术语理解和运用的混乱、动身点和立足点的不同、个人所依据的理论框架的差异等主观因素也是形成不同结论的主要缘由。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汉字性质问题探讨时,首先要做的前提工作就是对这些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内涵划定,只有基于此的探讨和判定才有可能达成使众家信服的一样结论。首先,我们须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既然探讨汉字的性质问题,我们应以客观存在的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汉字体系的整体状况为依据,即既要解除对汉字性质的分阶段断代分析,也要解除只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汉字体系中的一部分做局部探讨。因为无论是隔断古今汉字之间联系的做法,还是切分整体做局部探讨的做法,都不能使我们正确地把握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沿革性的汉字体系的总体和根本特征及其与其他文字体系的本质区分,而这些都会最终抹杀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探讨过程中,我们将试图对客观存在的整个汉字体系作综合推断分析,以期从全局角度找出贯穿其发展演化过程的一条“性质”红线。众所周知,“无论哪种文字,总具有形体、音读和意义这三种要素”,但只有形体是文字本身所独有的,至于字音和字义,却都是由它所记录的语言给予的。因此,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必定既有音又有义,在这点上它们之间并无区分。而探讨某种文字体系性质的过程,却应是从探源的角度去推求字形结构的来源和造字之初的理据,从而说明人们是用什么方法创制出形态各异的符号来记录语言的音和义的过程。可见,这应是一个动态还原回溯的过程,目的是归纳文字创制初始阶段的造字之法。而如何造字与文字的任务亲密相关。有史以来文字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文字怎样去记录和表达语言即文字记录语言的主要方式,也称构形原则。语言的外部形式语音及意义内容语义在客观上确定了文字的构形原则只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据语言的语音来构造文字形体,二是依据意义来构造形体。“文字通过这独有的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来记录语言是文字体系划分的标记,也是区分文字根本性质的基本原则。构形原则相同则属同一文字体系,构形原则不同则属不同体系,构形原则变更构成文字体系的变迁,体系变迁的轨迹就是文字性质改变的历史”。这是我们进行文字体系划分及汉字定性时要一以贯之的根本标准,一旦背离了这个方向,任何结论最终都是站不住脚的。最早将汉字定性为表意体系的文字的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一般语言学教程中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的体系。一是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一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字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二是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下来。”他将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立足点和动身点是依据汉字记录语言音义两要素中的哪一个要素,这种最高层次、穷尽性的、科学的分类,最能体现汉字与其他文字体系之间的本质区分,也最能揭示汉字体系的根本属性。索绪尔所谓的“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这些文字体制概念的逻辑范畴是从造字原则、造字方法的角度来界定的。澄清这一命名术语的内涵,对于我们进一步论证汉字的表意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概括索绪尔所说的“表意体系”的文字是指这样一种文字体系:其将依附于语音的语义在语素、词、词组或句子等各层次上划分出相应的语义单位,然后创制出肯定的符号,即意符去记录它们。以意符为单位构成文字的,便是表意文字。而“表音体系”的文字是指这样一种文字体系:它产生的前提是对语音的分析,将语音分析出音素、音节或更大的语音单位,然后创建出肯定量的符号,即音符去记录其中某一特定层次的语音单位。音符为字母的,是字母文字;音符为音节的,是音节文字。依据这个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大致对目前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几种文字体系作一个静态的现时分析,来看看此标准在文字体系划分时所体现出来的本质区分作用。比如,英文被认为是典型的音素文字,因为其用专用音符来记写英语中的语音单位,比如用“b”记录p音位,而p音位也只能用“b”来记录,解除个别特别现象,基本上一音一符,一符一音。日语是典型的音节文字,一个假名表示一个音节。在驾驭了这两种文字的发音和拼读规则之后,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个英语词或日语词的准确意思,也基本能读出来,或者听到一个生词后也基本可以登记它的形体来。汉字则不同,其在整字这个层面和语言的意义发生关系。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和音发生关系呢?我们举个简洁的例子。比如,最初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慢慢将“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用随意约定俗成的“ri”这个音来表示。随后人们产生要将“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记录下来以便达到超越时空传播的目的这个想法。在这个动机的推动下,人们依据生活阅历,画一个象征太阳轮廓的圆圈内加一点“”来表示“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这个有了意义的图画形式,进而跟语音“ri”联系起来了。但凡有些生活阅历的人,看到这个图画形式第一反应就是其跟实际生活中太阳形象的相像性,也就是说首先联想到的是“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而不是“ri”这个语音。假如当时约定“天上的太阳”这个意义为“yang”音,人们也会自然将图画形式“”读为“yang”音,但绝不会看到图画形式“”首先把它跟地里耕作的牛或者其他与之在外形上相像性很小的事物联系起来。这说明,在造字之初,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中的语义的,随后,才根据约定的习惯被人们给予了各种读音,成为音义结合体。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为形符阶段或据意绘形阶段。早期甲骨文、金文大多是以这种直观方式构形的。之后字符的象物性渐渐淡化,由象形转化为表意符号,通过意符的不同组合手段构形,干脆把意义信息带进字形,靠字符意义的累积来体现构意,我们称之为形符的意化阶段。六书中的会意字便是义符一次性平面组合所构成的合体字。随后随着汉语表达功能的不断丰富和扩展,文字假借现象、词义引申现象的不断增多,汉字就不行避开地要孳乳以便满意以形别义的须要。而早期的形声字就是顺应这种须要产生的。比如“辟”与“避”、“僻”、“譬”、“嬖”的关系就是这种文字孳乳过程的生动写照。但其所谓的“声符”原是借原来既有音又有义的现成文字充当的,本质上是地道的义符,只是这些义符由于社会的约定,与语言中某个词语的音有了固定的联系,因而在通过追加义符而造的合体字中,人们对其声音的相识在先,于是才有了示音的作用。但其实质是由源字干脆转化成的,其示源功能才是最本质的。可见,形声字中声符的示音功能-“通过它独立成字的语音与由它构成的形声字的语音之间的音同或音近关系来提示形声字的读音”是在其根本示源功能的影响下衍生出来的,是一种协助标音功能。后来人们在对这类合体字习得和运用的过程中,对其结构进行静态的描写和分析,总结出“义符+声符”的构形机制,并进一步发展为“形声拼合”的造字方法,这成为后期形声字的主要构形原则。但由于受到早期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类推影响,后期形声字的声符也往往会较自觉地选用那些具有示源功能的字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在本质上是示源的,其示源功能是主要的、起确定性作用的;示音功能是次要的,是由示源功能派生出来的附带功能,是示源功能造成的一种客观结果。这些“声符”本身与汉语的语音并无必定的联系。有人将现代汉字定性为意音文字或表音文字,明显是流于对形声字声符性质作用相识的表面和模糊。“从形声字的构成分析,正是由于形符和声符各自都有着区分功能,同形符的字用声符来区分,同声符的字用形符来区分,在这双重的区分之中,使汉字实现了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构形系统,这也正是汉字坚韧地坚持其表意性的表现所在”。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体系的定型,并未变更汉字的基本性质,只是使表意体系的文字进入一个更高的新阶段。贯穿汉字的构形史,我们便不难发觉,形声造字法是适应区分意义的须要而产生的,声符是别义的,而不是特地为了表音而创制的;恰恰是形声造字法,瓦解了汉字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表音趋向”。依据某些学者的观点,汉字表音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同音假借。但假如从较客观的角度看,假借作为造字之后的用字之法,其本质借的还是表意文字,并非汉字的本源,其的记音性属于文字的运用问题,与汉字的功能无关,并非造字之初的理据。即使根据许慎的观点,将假借归为造字之法,但随后“假借转化为形声,恰恰说明汉字系统对纯粹的音化符号难以接受;而增加义符,正是它坚持自身表意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认为汉字的性质在形声字出现后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纵观汉字构形发展史,其根本构形原则据意构形、提示语义的造字之法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更。我们将汉字命名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是大体合理的,能够概括汉字体系与其他文字体系的本质区分特征。参考文献:1索绪尔.一般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1019.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1015.3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1010.4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J.中国语文,1957,(7).5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11011,(1).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