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探究(共2269字).doc
-
资源ID:10042338
资源大小:13.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探究(共2269字).doc
高中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探究(共2269字)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数只注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造成了知识与生活、学习与应用的脱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走生活化的道路,把生活援引到课堂中去,把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走生活化的道路,把生活援引到课堂中去,把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一、高中语文要在生活中学(一)课文内容的生活化体验1.回忆生活。在祝福一文里,教师可针对开头有关“祝福”的习俗描写,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当地过年有哪些风俗?有什么禁忌?或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见过的乞讨者是什么样的?你留意过他们的眼神吗?他们和已经沦为乞讨者的祥林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果让你来写,你又会怎样表达?2.再现生活。让学生把课文编排成剧本进行表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笔者让学生表演“祥林嫂向周围人倾诉”这部分内容,同时让其他学生评价其表演是否忠于原著,神态、动作、情感是否到位,这样,评价的学生就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记忆,而扮演祥林嫂的学生在面对别人的不屑时,也对祥林嫂的痛苦有了更深层的感悟。(二)人物形象的符号化我们平时说某个人有点“阿Q精神”,就是在说他具有极强的自我安慰精神。现在我们听到某人成了“祥林嫂”,那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身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总结得出:命运悲惨,诉苦不休。“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被学生符号化,也因此被学生牢牢记住。二、高中语文要到生活中去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需要紧靠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好的作品,常读常新。我们只有将作品的现实意义挖掘出来,让它“活”在当下,学生才有可能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一)“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上演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所致,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祥林嫂”的悲剧是否还会发生?是不是还有人抱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笔者明确告诉学生:人要坚强,不仅要在经济上独立,更要在精神上独立。这样,才不至于在遭遇变故时,只能到处向人哭诉“我真傻,真的”。(二)“看客”犹在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她深受打击,逢人便诉说她的痛苦。大家听到后有什么反应呢?笔者引导学生留意文中这几个字眼:“特意”“满足的去了”。他们哪里是关心、同情祥林嫂,分明是以此为乐,以鉴赏别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学生们均表示出了对“看客”的厌恶。笔者因此进一步追问: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人?学生斩钉截铁地说有,并举例答道:“当有人企图轻生时,总有人只是为了看热闹,这些人,与祝福中的看客没什么不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接着提问:“在作品中,当人们已经厌烦了祥林嫂的喋喋不休时,哪一个人曾对她真正表示过关心?又有哪一个真心帮助过她?没有。当一个人感到痛苦的时候,当一个人想要找人倾诉的时候,如果有人真正关心一下她,或许她就不会走上绝路。此时,有学生举手发言,说想起了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如果你身边有人突然对你说一些奇怪的话,或者把他珍爱的东西送给你,暗示说他要去远方,请你对他表示关心,让他感到世间的温暖。笔者马上对此表示肯定,又给大家讲了钱友忠的故事。钱友忠在34岁那年因病失去了光明,曾一度精神萎靡不振,甚至想告别这个世界。但渐渐地,他发现了自己还有活下去的理由:亲爱的妻子,可爱的儿子他走出家门,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如今,钱友忠已经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自杀干预热线接线员,他的工作是把那些即将踏入死亡之地的人,从生活的边缘拉回来。他说那些企图自杀的人,就像行走在黑暗中,他们需要一束光,他非常理解那种感受,他想成为那束光。“我们一个冷漠的眼神,或者一句嘘寒问暖的话,都有可能对另外一个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做冷漠的看客。”最终,笔者以此话结束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启迪了学生感知生命、关心他人的思想品德。三、结语生活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同时又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走生活化道路,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热爱语文、运用语文,对学生感悟人生、探索生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祝耀安.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智慧课堂行动与思考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2吕瑞娟.祥林嫂的悲剧及其现代启示J.文教资料,2014(11):52-53.3瞿朝文.让课堂展示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5(6):67-68.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