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时代旋律.docx
弘扬时代旋律 摘要:肖邦,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诗人”,对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旺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作品均是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革命练习曲具有英雄性的节奏和恢弘的史诗性的气概,内容深刻而丰富,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关键词:肖邦;革命;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2)17-0187-02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幼年随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起先公演,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9年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在其早期音乐创作期间,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头,反对外国奴役、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代唯一把创作与生活融于钢琴上的“钢琴诗人”,肖邦创作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对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旺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作品均是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革命练习曲是肖邦为祖国的民族独立谱写的一首直抒胸臆、悲壮激扬的c小调练习曲。肖邦是浪漫时期最负盛名的宏大音乐家,其人及其音乐创作始终受到世界的瞩目与重视。肖邦的几乎全部作品都集中在钢琴音乐领域,他擅长用对钢琴的特别的敏感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炙热、激烈的情感,与其天生具有的诗意所带来的难以泯灭的伤感与思愁。肖邦的作品涉及大量的体裁,其中练习曲创作的独特特性是技术与艺术的凝合和交融,使练习曲这类体裁上升到音乐会演奏的高度,极富价值.。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19世纪30年头,但已特别成熟,在其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备地融合在一起,避开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凡和枯燥。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拓了道路。肖邦的这首革命练习曲同他的波兰舞曲一样,具有英雄性的节奏和恢弘的史诗性的气概,内容深刻而丰富。全曲激扬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所以被称作革命练习曲。不同于前人的的练习曲,革命练习曲不再只限于曲名表面的意义,不仅具有突出的技术性和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且在和声织体的写法上也很有特色,最大限度地开发了钢琴音响及演奏技术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美丽生动的音乐形象和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一首钢琴音诗,从而将钢琴练习曲发展成一种艺术性很高的钢琴小品体裁。练习曲是肖邦作为革新家的最佳例证。因为,这首练习曲无论是内涵还是创作手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肖邦在前辈的创作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让后世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受益非浅。目前,国内外音乐家对肖邦的创作评价特别高。克列姆辽夫说:“肖邦在创作新的浪漫派的技术时,还擅长保存过去古典派的特点细致的手指技术、合乎逻辑的推敲音的奏法,实际的而非依靠踏板的连奏,等等。”而索洛甫磋夫的肖邦的创作一书中则补充说:“肖邦不只是保存了,而是还发展了古典钢琴风格的特点。”肖邦的手指华彩比古典钢琴音乐的手指技术要丰富得多。肖邦的作品比古典钢琴音乐在演奏连音上有着更高的要求。有人说,肖邦还是一位“钢琴配器大师”,这种评价其实就是说他在钢琴织体写作上的独绝技法和特性化风格。肖邦喜爱琶音和开放位置的和弦音律,经常从键盘的一端跨越到键盘的另一端,从而形成高音与低音宽广远离的音色对比。肖邦给伴奏给予了它们所支撑的旋律同等的重要性,他的基本织体是旋律加伴奏及其改变。比较典型的是他沿袭菲尔德的“夜曲”型织体右手奏旋律,左手在踏板的帮助下用分解和弦供应节奏及和声背景,从而在其中独创了新的模式和响度。法国音乐评论家列古维在谈论肖邦时写道:“他的为人、他的演奏和他的作品是一样而不行分的。作品10之12是肖邦宠爱的一首乐曲,它代表了肖邦酷爱自己祖国的心声,他是宏大的波兰艺术家,他是属于波兰人民的,而他的爱同时又代表了全人类全部正直人们的纯真情感,因此他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宏大艺术家。正因为他的为人、他的演奏和他的作品都体现了进步的爱国主义的浪漫激情,所以他和他的作品才能被全世界的人民接受和宠爱。”肖邦这位钢琴诗人,这位深深眷恋着祖国的爱国钢琴家,其绝大多数作品都体现了爱国主义色调。其中,大型独奏乐曲叙事曲跟练习曲相当具有代表性。通过展示作品中深刻的体验和悲剧情节,蕴涵其中的新能量、英雄主义的偷悦和浪漫主义幻想,肖邦拓宽了音乐表现的界限。革命练习曲完全是肖邦个人的真情流露,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没有任何凭借,其本身的音乐语言,对比戏剧性很强的主题旋律,就能让我们真实感受到肖邦身处异乡却时刻惦念着祖国的一切的爱国情怀,从而大大超越了作曲家同时代有关表现力的传统观念。肖邦的爱国主义跟浪漫主义是相互联系的,对祖国的酷爱确定了他的创作的总方向,就是进步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而d小调前奏曲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哀思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备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溢了迷惘、茫然的心情,音乐构思奇妙而新奇。革命练习曲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它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融合。c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于1831年9月,当时肖邦离开祖国去巴黎,途中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哀思万分,愤然写下了气概磅礴而又充溢激情的宏大作品c小调革命练习曲。练习曲原来只是一种纯技巧性的作品,但这一首别出心裁。音乐出现得特别突然,曲首以一个强奏的不和谐的七和弦起先,导引出一连串汹涌澎湃下行的音调,如江河之水,怒涛奔涌,其势无挡。右手高音部分是以八度弹奏的主题,一连串的附点节奏,好像是在呼号、呼喊,旋律刚劲昂扬而富于英雄气概;左手低音部分好像只是一般的琶音练习,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进行,加之以暴风骤雨般的大幅度起伏,却象征着心潮汹涌,象征着群情沸腾。绽开部中右手激越号召般的音调,左手翻腾拼搏式的形象,相互衬托照应,奏出新的音调,达到全曲的高潮,交织出肖邦悲愤的心情。再现部在前面主题的基础上又有变奏,更具冲荡之势;最终,乐曲以两手八度强奏急剧下行,以斩钉截铁的强奏结束全曲。阴沉愁闷的尾声,表达了爱国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斩钉截铁的终止则预示着必胜的信念。由于作品表达了肖邦对暴力的愤慨、对祖国灾难的哀思和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等各种困难的心情,所以后人都将这首c小调练习曲作品l0之l2简称为革命练习曲。只有熟识肖邦的艺术,才能用真实的历史眼光看待他的作品。只有通过演奏,才能真实体会到肖邦革命练习曲的特色之处。全曲应当留意动机的断句,并且严格根据作者标明的连线和力度标记,决不行以弹得自由散漫。c小调练习曲的音乐总的具有热忱奔放、惶惶担心的性质,还有各种不同的心情轮番交替;英雄性的激越慷慨,内心的万分苦痛以及生气的抗议,结尾特别哀思,这是肖邦对祖国命运的的哀哭;可是,在最终的几小节,骄傲、刚毅的形象又重现,斗争并未结束,将来并不属于黑暗的势力,而属于光明的力气。这就是肖邦的音乐要向我们说的话:或反映对祖国破裂山河的哀思和激愤,或表现对祖国过去辉煌历史的回顾,或抒发着对旺盛昌盛前途的向往。肖邦之所以宏大,正是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肖邦把他的音乐和他的整颗心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他曾写道:“我情愿使我的作品成为战歌。”这种信念,始终支配着他直到生命的最终一刻。这也正是高校音乐教化中必需弘扬的主要精神旋律。参考文献:1曾强.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分析J.飞天,2022,(08).2曾小平.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之赏析J.校内歌声,2003,(02).3柏侠.肖邦的生平和有关书籍J.读书,1960,(04).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