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800 [儒士的田园情怀] .docx
-
资源ID:10052384
资源大小:32.5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800 [儒士的田园情怀] .docx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800 儒士的田园情怀 论及传统中国人的生活趣旨,不论是尽享功名利禄的达官贵胄,还是位居社会金字塔之基的黎民一百零一姓,无不对适性怡情的乡野生活充溢憧憬与向往。一片绿色,几分田地,几池蛙鱼,便能让人的心安静下来。林语堂先生曾说,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老子学说的本质是田野哲学。看来,人的旨趣也会因信仰而异。对于孔子的虔执信徒而言,仙境一般的山水田园当然有诗意,却不足以让人留恋,因为他们的心远在尘世中,远在庙堂上关于“春天里”的孔门对话孔子作为历代儒士的鼻祖,教育世代弟子立志于修齐治平,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业,这样对自己是一种熬炼与提升,对社会也是一种恩惠与推动。孔子一生经验过很多波折,他落魄过,哀痛过,孤独过,却始终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矢志不渝。孔子的执著与乐观,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懂得放松。在一次与弟子的互动中,他就表达了对休闲的钟情。那天,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环坐在孔子的身边,孔子与弟子们谈论起个人追求问题。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三人的表述都涉及到了服务于公众的内容。当轮到曾点的时候,他说:“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很简单理解,曾点的志向就是在春天里,几个大人和几个孩子一起外出郊游,其间可以沐浴,可以吹风,可以放声吟唱。曾点希望在风和日丽、万物复苏之际感受自然之奇妙,享受生活之满意。对此,孔子的看法是“吾与点也”。这段对话在后世被视作孔子的旅游观,明显孔子也钟爱悠然自由的生活。但我们不应遗忘,儒家的志向在于修齐治平,其人生观、政治观、自然观等全部的思想,都在于激励世人主动有为、自强不息,进而在社会中博得功名,实现人生价值。倘如孔子醉心乡野,与其整套理论学说岂不自相冲突。如此又何以信服众人?留意,在曾点的表达中,最终一个字是不容忽视的,那便是“归”。“归”向何处?当然是归向庙堂,归向足以圆梦的地方。真儒不醉田园美。一个“归”字,就将儒家与道家区分了开来,不归者为道家,思归者为儒家。孔子的学生及再传,凡为纯粹儒家者,必不以田园为终极归宿,因为他们的人生追求,绝不仅限于个人的自我安排。历史的车轮是始终前行的,但只有方向正确了,才称得上为发展。传统中国,推动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依靠以儒家为底色的精神旗帜。一部二十五史,其实就是儒家主义的实践史和落地史。但史上也不乏自我锁闭的隐逸高人。二十五史中,竟然有十部正史专载如此之隐逸高人: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元史、明史皆辟有“隐逸传”,而后汉书辟有“逸民传”,南齐书辟有“高逸传”,梁书辟有“处士传”,清史稿辟有“遗逸传”。历代史学家之所以为埋身于山水田园的隐逸者单独列传,正是因为隐逸行为显得不那么儒家,而正史的主子翁多数为儒家。但有的也特地开拓了“儒林传”,其中多载为学者,其范围明显狭窄了。总之,隐逸单传而现,明显说明儒家不以出世为标榜。“三顾茅庐”所成全的儒士之志有一种儒士,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是在田园山水间做了充分打算的。中国古代两位彪炳史册的贤相,就是这种状况的典型代表。他们便是姜子牙、诸葛亮。几乎在全部古代人物画像中,千古名相姜子牙都以一副仙风道骨模样呈现于人前,然而这却是表象带给人的错觉。关于发迹前的姜子牙,就连宏大的史家司马迁都未能考证清晰,故而他在史记中排列了几个不同版本。其中一个写到,穷困了大半生的姜子牙在老年碌碌无事,垂钓于西伯之地。西伯也就是后来的圣君周文王。一日,周文王外出打猎。临行前,先卜了一卦,以测凶吉。上面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也就是说,这次狩猎,周文王获得的猎物将不再是什么奇珍猛兽,而是帮助他成就一番霸业的辅臣。周文王不满商纣的统治已经很久了,现在他最缺乏的,或许就是一位可以翊赞他一统天下的左膀右臂。带着这样的愿望,周文王外出狩猎并遇到了姜子牙。二人相见恨晚,携手走上了灭商兴周之霸王路。遇到伯乐周文王之前,姜子牙悠居河畔,或许将以此种状态终老一生。然与周文王的短暂接触,就彻底变更了他的人生轨迹。这说明,姜子牙之才能肯定出类拔萃、独冠群贤,此其一;其二,老而入世,为建功立业奔波操持,也显示了姜子牙自强不息之儒士精神。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的状况与姜子牙相差无几,除了年龄差别外,都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东汉建安二年(1101年),始终随叔父诸葛玄生活的诸葛亮,在叔父去世后,起先了躬耕于南阳的隐居生活。此时的诸葛亮,十足为一隐士,在汉末乱世之际过着农夫、山泉、有点儿田的悠哉日子。但终归,诸葛亮是以儒士之躯而“大名垂宇宙”的,因此,田园生活对于他而言,意义就在于蓄势待发。诸葛亮从来没有降低过对纷杂外界的关注,不然他又怎能让明主刘备心甘情愿地三顾茅庐,谦卑地请他赐策并出山相助。诸葛亮一鸣惊人,从今开启他的“平天下”之路。孔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儒士隐居,必以涵养自我、韬光养晦为其“志”,其肩负的是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这一角度来看,姜子牙、诸葛亮与道家所认同的隐居高人是不同的。道家的隐士,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由境界“逍遥游”。早期隐士善卷在拒绝大舜的让天下美意之时,曾明确说出了道家的隐逸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愿自得。”大舜又准备改让天下于石户之农,石户之农竟带着全家来了个人间蒸发,“终身不反(返)”。当大舜又向北人无择表达禅让之意时,北人无择更极端,竟“自投清泠之渊”,自杀了。看来,道家高人一旦迷醉田园,看透红尘,是不会为世俗名利所折服的。这明显不是儒士之为。休假制度让儒士得以适性田园儒宗孔子还曾说过一句话:“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水与儒家的仁者、智者联系在一起没什么不妥,但在儒士那里,休闲是带有功利色调的,山水的清透、豁达、包涵,恰可涵养儒士之志,摆脱思想之锢,进而为奋进有为人生积蓄势能。智者可以水之明澈灵动来启发心智,仁者则可以山之敦厚稳重来涵养修德。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