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一例报告.docx
肝棘球蚴病一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5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8-6455(2022)08-0166-01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39岁,汉族,面包车司机。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于2022年2月入院。查体:腹部平软,无包快,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入院体检:T 36.3,P 80次/分,R 20次/分,血压 140/90mmHg。一般状况尚可,皮肤无皮疹,无肝掌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肿大,无突眼,结膜不充血,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正常。肝右肋下未触及,脾左肋未触及,莫氏征阳性,双肾无叩击痛。腹部平软,无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患者发病以来、精神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1×109/L,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49.3×109/L;嗜酸性粒细胞肯定值5.4×109/L(正常值为00.5-0.30)。X线检查:胸正位片提示:心、肺、膈未见明显异样。心电图结果: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肝胆脾CT检查影像表现:肝右前叶可见囊实性包块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多房性囊状液体密度影及条索状分割影,肿块边缘可见稍高密度包膜影,形态完整,与正常肝实质分界清晰,最大截面大小约10.1×10.1cm,肝内另可见一结节状钙化灶,胆囊及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样。左肾实质内可见囊状低密度灶。诊断看法:(1)肝内囊实性占位灶,性质待定,建议磁共振检查;(2)肝右叶小钙化灶;(3)左肾囊肿。磁共振检查结果:肝内占位,建议增加;左肾囊肿。术前诊断:肝脏占位:肝包虫病?治疗经过:在全麻下进行囊肿切除术,右肋下人字切开,依次进腹探查,肝3、4、6、7、8段位置巨大囊肿约20×15×12cm,质硬,切开囊壁,内为大量白色膜状物。考虑为肝包虫病。吸尽囊内液体及囊状物,以碘酊破坏囊壁后冲洗,大网膜填塞囊腔。将囊肿摘除物送本院病理检查。病理切片:肉眼所见:灰褐色不整形碎组织一堆,其大小为8×8×4cm,粘滑感,其内囊泡状。 光镜所见:见图 病理诊断:肝脏棘球蚴病 诊断:包虫病。 2 探讨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类动物,幼虫称 棘球蚴或包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动物体内,引起棘球蚴病或称包虫病。棘球蚴病是一种严峻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病已成为全球的公共问题。在我国被列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1 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机械损害为主。严峻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寄生时间和部位以及人体的免疫力。因棘球蚴生长缓慢,往往在感染5-20年后才出现症状。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发觉于几乎全部部位。2 该病患者始终在宜昌生活,以开面包车为生。本人爱好打猎,喜好宠物。有长期养狗及密切接史,患者否认曾到北方牧区工作、生活。 棘球蚴病的治疗一般以手术为主,包括内囊摘除的手术治疗和经皮穿刺治疗。内囊摘除术和新的残腔处理方法已使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穿刺技术有较大改进,在肯定程度可取代外科手术。术中应留意避开囊液外溢,引发过敏性休克和继发腹腔感染。早期较小的棘球蚴可试用阿苯达唑、吡喹酮等药物治疗,疗程至少3个月以上。3 参考文献 1 殷国荣主编.医学寄生虫学.1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9-139 2 殷国荣主编.医学寄生虫学.1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3-143 3 殷国荣主编.医学寄生虫学.1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5-146 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