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越俗扫墓》.docx
-
资源ID:101411630
资源大小:17.0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越俗扫墓》.docx
越俗扫墓明张岱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情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先辈谑之曰:“以结上文两节之意。”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酒徒沾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国,日日如之。乙酉方兵,划江而守,虽鱼熊菱初,收拾略尽。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褚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注释】袨服靓妆:华美的服装和精致的妆容。岸帧:推起头巾,露出前额。侪列:同伴。方兵:方国安手下士兵。当时鲁王监国绍兴,封方国安为镇东候,负责抗清。褚钱:旧俗祭祀时焚烧的纸钱。(1)【释词有法】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方法联系内容释义字典查阅厚:厚度;(感情)深;大:重视;(味道)浓。A.厚人薄鬼 (填序号)成语推断谑而不虐B.先辈谑之 课内迁移虽乘奔御风C.虽监门小户 词类活用中而峨冠多髯者D.必巾 (2)【句读有章】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必岸愤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3)【品字识俗】文中描绘越地扫墓风俗,接连用了七个“必”字,试分析其妙处。(4)【读文识人】“萧索凄凉,亦物极必反之一。”作者为何在文末发出这样的感慨?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时代背景作答。2参考答案1(1) (2)开玩笑 (3)即使 (4)戴头巾2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断打3连用七个“必”字,极言越地扫墓风俗场景之热闹,场面之奢华,令人惊叹:与下文萧条之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文末的感叹做了铺垫。4作者回忆二十年前的扫墓风俗,那时的游玩场景热闹非凡,现在却因为兵乱而变得萧瑟凄凉,不禁黯然神伤。作者也由此想到个人及国家命运,昔盛今衰,满腔悲痛、无奈。-【分析】【参考译文】越地有扫墓的风俗,男男女女穿着华美的衣服、打好漂亮的装扮,画船上箫鼓奏乐,就像杭州人西湖游乐一样,看重人而忽视鬼,大都习以为常了。二十年前,家境中等的人家还只是乘那种挂张布幔的小船,男女分开随坐两边,不坐现在这种有舒稳座位的大船,也不鼓吹奏乐。先辈戏谑道:“以结上文两节之意。”后来慢慢地变得华丽侈靡,即便是困窘的小户人家的男女,也一定要用有两个座位的船、一定戴上头巾、一定要鼓吹奏乐、一定要欢声笑语畅快饮酒。下午时分,一定要就着近路,去游赏庵堂、寺院和前辈士大夫留下的花园。等到归来近城的时候,奏乐就一定要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声错杂响起。醉了酒的人,一定会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大喊大叫,哼起无词的小曲,或者就在舟中撸起袖子和同伴打起架来。扫墓从二月初一进行到夏至,城里乡下填满了人,每日都是如此。顺治二年军队在此划江据守,即便是鱼肚菱叶般的小舟,也被收拾得基本消尽了。这时先人坟头就在数十里外的地方,子孙们几个人挑着祭祖的鱼、肉、纸钱,只凭徒步往返,妇女不被准许出城已经有三年了。这种萧索凄凉的境况,也正好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看重人而忽视鬼。厚,重视。故选。“谑而不虐”的意思是:开玩笑而不使人难堪。谑,开玩笑。句意:先辈开玩笑。谑,开玩笑。“虽乘奔御风”的意思是: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风。其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虽监门小户”的意思是:即便是困窘的小户人家。其中的“虽”同样是即使的意思,“中而峨冠多髯者”的意思是:戴着高高的帽子,长者浓密的胡子的人。“峨冠”是名词作动词,意为:戴着高高的帽子。“必巾”的意思:一定戴着头巾。其中的“巾”同为名词作动词,戴着头巾。(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一定会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大喊大叫,哼起无词的小曲,或者就在舟中撸起袖子和同伴打起架来。故断句为:必岸愤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3)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连用七个“必”字的句子是“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酒徒沾醉,必岸帻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必”是一定的意思。越地扫墓一定要用有两个座位的船、一定戴上头巾、一定要鼓吹奏乐、一定要欢声笑语畅快饮酒。下午时分,一定要就着近路,去游赏庵堂、寺院和前辈士大夫留下的花园。等到归来近城的时候,奏乐就一定要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声错杂响起。醉了酒的人,一定会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大喊大叫,哼起无词的小曲,或者就在舟中撸起袖子和同伴打起架来。这些描写,突出了越地扫墓风俗的热闹与奢华。与第二段中的“坟垅数十里而遥,子孙数人挑鱼肉褚钱,徒步往返之,妇女不得出城者三岁矣”萧索凄凉之景形成了对比,引出作者的感叹:物极必反。(4)本题考查赏析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读文可知,本文运作对比手法,第一段极言二十年前越地扫墓的风俗,突出了扫墓场景的热闹与奢华。而二十年之后,因为“乙酉方兵,划江而守,虽鱼熊菱初,收拾略尽”而变得“萧索凄凉”。今昔对比,作者不由感慨:物极必反。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作者为明朝遗民,昔日国家太平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然后现在因为兵变而百业萧条,昔盛今衰。自己也流落江湖,再也不复往日太平富贵的光景。作者满腔悲愤无奈之意,所以才会生出“物极必反”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