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困境及突围路径.docx
-
资源ID:10166568
资源大小:24.9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困境及突围路径.docx
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困境及突围路径 黄助昌 摘 要 高考试卷参考答案成了标准答案,标答不符合原意。考试信度遭受危机,政治与语文的预料效度很差。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能没有标答,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标答,不具备真理性。如何从两难中突围,可以从伯艾克的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得到启示。 关键词 标准答案;信度;效度;逆境;突围 逝者不会发声,作品原意任人诠释。生者作品入选高考卷,却不能回答以自己的文章为考试材料的题目,即使回答,不仅不能与“标答”一样、相近,反而经常是相悖,此类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为什么“标答”不能符合“原意”呢? “原意”的寻求表达了人们追求客观真理的愿望,也是中外传统诠释学的终极目标。然而,理解恒久是“个人”的理解,“心理移情”必定不知不觉地渗入了客观的文本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标答”。而高考评分的实际操作呢?“所谓参考答案事实上就是标准答案,哈姆雷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命题人的,评判的细则一般不会违反命题人答案供应的方向。”1 闻名的圣经注释家施莱尔马赫试图“主观地重建客观过程”,但他理解的“上帝”也只是他个人的,不是“真理”,不被全部人认可。高考试卷中所谓的“主观题”,也在力图“客观化”。命题者力图切近客观对象作出说明,作出杜绝人的主观性渗入的标答。为何?因为不“客观”,就没有“采分点”,就没有了评分的“标准”,很简单导致评分“不公允公正”的现象。让我们回到“高考现场”,看一看“主观题”的命制状况。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例选 古代詩歌阅读命题例选 这些题目都体现“主观题客观化”原则,这也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基本模式。毋庸置疑,“主观题客观化”的思路是必需大力点赞并须要坚持的。但是,“标答”怎样去除“主观性”的问题,还是不能在诠释学的层面上得到彻底地解决。 从上述所列举的考题来看,命题者即“标答”的制定者,还是认为文本有一个恒定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原意”的,并且自己已经通过“标答”找到并呈现这个“原意”,且是唯一的。 这当然是失效的,也是失信的,因为不完全符合现代诠释学基本原理。从考生答题状况来看,几百万考生中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出与“标答”一样的答案。刘小枫讲得很明白:“现代的说明学与古代的解经学不同,首先在于,说明学放弃了由理解作者的意图原委是什么这一原则来引导阅读,从而废除了文本作者与文本读者之间的高度秩序。”2 语文考试的信度遭受危机的重要缘由之一就是:用生僻的片段阅读材料来考测考生,考生根本无法依据平常积累的背景学问答题,甚至有时依据背景学问去答题,反而是肯定错误的。我们通常说的“多阅读就能提高语文成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谎话;假如是真言的话,那么,作家就能够考出好的高考成果。然而,不少作家连依据自己的文章而设置的考题也不能做“正确”,闻名学者周国平还出了专著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2022年5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我是作者,却答不准文章的“作者原意”,2022年5月17日的新京报也发出剧烈质问:“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离真正的阅读有多远?” 毋庸置疑,考试信度存在严峻的问题。我们发觉,对于每个专业,都有3-4科高考成果具有较好的预料效度。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语、数学和物理3科的预料效度明显高于语文、政治、化学、生物4科。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科的预料效度明显高于政治、语文、外语3科。在7科中,以高考化学成果的预料效度最高,明显高于其他6科。我们还发觉,政治和语文两科对各个专业的预料效度都很差,与高校学习成果的相关系数极低,政治成果甚至出现与高校学习成果的负相关。3 在当代诠释学的思索中,作者原意的因素,因其事实上难以求得,已渐渐淡化,基本上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德国诠释学自海德格尔以后,对于作者方面的考虑,已然是若有若无的了。而利科尔的“间距理论”,基本上将作者逐出了诠释学领域。与此相像,特雷西在论述阐释活动的要素时,认为这种活动是“由文本、阐释者以及它们之间基于追问而发生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明显,在这些体系里,作者的意图对于诠释学的意义基本上被忽视了。如此一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以及赫施(E.D.Hirsch)等追寻作者原意的诠释理论在诠释学探讨中竟然变得毫无意义了。4 那么,是不是命题者力图考出作者意图或“原意”的命题就错了呢?虽然诠释学家承认精确地再现作者原意或意图不太可能,然而,也认为尽可能地尝试并挖掘作者原意,仍旧是理解文本的努力方向。 其实,官方“标答”无论从诠释学上还是接受美学意义上来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视为“正确”的,它也是“效果历史”与“视界融合”的产物。但是,这不意味着它是黑格尔所说的“肯定学问”,“标答”也只是在个人视界里融合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样被理解的过程已经成了“效果历史”。“标答”之所以也能被广阔师生视为“正确”的主要缘由,就是它的确是“效果历史”之一,但绝不是唯一。 如今命题的最大逆境在于: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能没有“标答”,否则就没有评判的标准;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标答”,往往只是命题者个人的“效果历史”与“视界融合”的产物,不甚具备真理性。 怎样才能找到一条突围之路,破解这样的“两难悖论”呢? 作为公正而公允的考试,“标答”就应当是“真理”。否则,考试的效度、信度是很难让人心悦诚服的。真理是特别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假如标答能够具备“真理性”,那么就可以从“两难悖论”的逆境中突围。 怎么突围?我们可以从伯艾克的“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得到有益的启示。伯艾克将语文学诠释学的一般说明区分为四种形态:语法说明;历史说明;个体说明;类型说明。 1.语法说明 语法说明,乃是一种指向文本语词本身含义的说明,是“从那种客观、普遍的立场动身而进行的语言说明”。文本作者对语言的运用,总是离不开既有的语言体系。而既有语言体系中的语词以及不同语词之间的关系,总是在肯定的语言共同体内部得到某种普遍认同。也就是说,语词总是有其公共性的层面,亦即有其独立于文本运用者的主体性影响的客观含义。对文本的说明,必需从语言的这种公共性入手,确定文本语词本身具有的公共含义或客观含义。5 比如高考试卷对“成语”“文言实词”“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和“语法”等的考测,就具有“公共含义”或“客观含义”。 命题者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从阅读中发觉问题,进而运用学问解决问题。如2022年全国卷II第12题A项就有明显的表述错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一句,其实译自原文“公与语,数日不厌”,将“厌”译为“厌烦”是明显的错误。众所周知,“厌“是“餍”的通假字,是“满意”的意思。 如此细小的毛病,只要拿着放大镜或显微镜到考试材料中去找,其实可以找出许多。假如以这样的思路去命题,可以真正培育学生批判性阅读的实力。 2.历史说明 历史说明,并不是指简洁地追溯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历史背景,而是指去揭示语词的内容与其历史境遇之间的现实关联。伯艾克指出:“语词的客观含义本身如语法说明所规定的是那种有待历史说明查明的、尚未明确的前提条件的结果。为此,必需在各个方面熟识语言作品中所探讨的事情,以便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者的立场。说明者的特地学问越多,就越能充分地理解作者。”6 “标答”必需客观存在,才能成为毋庸置疑的标准。 因此,命题必需从“背景学问”或“特地学问”层面入手。比如,2022年全国卷II就阅读材料中的“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或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来设置题目,考查是否隐含了这么三位宏大的作家: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笛福。如此命题将会推动人们去读名著。考试就应当考一些基本功底,考一些应当驾驭的基本学问。至于创新实力,是不行能在考场上那么短的时间展示出来的。高校毕业论文答辩时,考官也大都就论文的背景学问提出问题,因为实在、不虚浮,有公认的“标答”。 3.个体说明 个体说明,就是要把文本作者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特性的特别特性来看待,考察作者在文本中对语言的特别运用,进而提示文本的特别意蕴。如高考中可以加大对“异质特征”“语境义”或“修辞学”的考测。7 质疑2022年全国卷II第8题。此题考的是唐代诗人韦庄的舍山店梦觉作,其诗曰:“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际。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考题是: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方法”不是鉴赏古诗的术语,宜用“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术语如此不专业,极可能让考生迷失答题的方向,因为语文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从“方法”的角度来答此类题目。 且罢,再看标答:“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似乎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标答并没有分析以什么“衬托”了什么,在所谓的“分析”部分里,只是将诗句意思简洁复述了一下。因为这个答案太离谱,不足以“蒙骗”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所以几乎全部的备考教材都彻底摒弃这个“标答”,取而代之是这样的“标答”: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际”的豪迈和潇洒;诗的其次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冲突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衬托自己的“惆悵”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4.类型说明 类型说明,乃是把文本划归到某个特定的文体类型之中,并依据该文本的特定风格绽开对文本的说明。步骤一:从创作方式找到类型特征。步骤二:进一步将类型特征应用于个别语言元素的说明。8 质疑2022年全国卷I第11(4)题的“标答”,从“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最终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来看,明显这是对“欧·亨利”手法的复述,这就特别明确地表明:命题者将叶紫的古渡头定为“小说”体裁。 而事实上,古渡头是一篇散文。叶紫的确是以小说创作著名于当时文坛,但散文创作的成果也很突出。1936年,新钟书局就安排出版叶紫自己编订的散文集古渡头,但不知何故,并未发行。200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叶紫散文选集,其中就有古渡头。可见,命题者在对文体都没有搞清晰的状况下,竟然删减这篇散文而以此为考试材料来命题,那么,它的“标答”的信度也就随之大打折扣。 怎样才能从“两难悖论”的逆境中突围? 我们还可以借鉴ACT考试(“美国高考”)模式。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从1940年起始终在再版的书)中特殊举例介绍了“美国高考”的命题模式。它以“神曲书目”(12页)为测试材料(相当于我们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了两组题目,每组各10题,30分钟完成。第一组10题与第2组前5题都是基本在“第一层次阅读基础阅读”范畴,其次组6-10题就是文字表述题,作者为此还特殊说明白出题的意图: 最终五个问题,与但丁的神曲所象征的意义有很大的关系。只读这个书目,可能很难甚至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假如只是这个缘由,我们在后面有详尽的回答。我们提这些问题有两个理由。第一,我们并不确定由书目中能否回答这些问题。其次,这些问题是用来传达但丁作品中的主要特质:彻底的象征手法。几乎但丁全部的说明,他所形容的每一个人,至少都有两种意义,甚至三或四种。我们想光是读书目就可以相当清晰了,虽然其中并没有包括太多的细微环节。因此不论你以前读没读过但丁,试着不用其他帮助就来回答第六到第十个问题,应当是很有意思的事。换句话说,就算你是猜的,也要看看你猜得有多准。 为了更好地阐述如何才能出好“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我们先看第6题: 在炼狱篇的第四章,怠惰要受到惩处。在离开这一崖之前,但丁睡着了,是否有特别的意义?(是或否) 毋庸置疑,阅读品质已经提升了,起先考测解读材料的实力了。第7、8、9题的命制方式类似,角度有所异同,但答案是特别客观并唯一的。如第6题的标答:“是。但丁觉得怠惰是他主要的罪恶,在这里他用入睡作比方。”简洁明白,便于评分。 第10题是最有区分度的难题: 天堂篇的十一及十二章,圣托马斯·阿奎那说圣方济的故事,圣伯纳文图拉说圣多米尼克的故事,这些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这是一个须要有人文底蕴才可能做正确的题目,看似是我国考试中的“开放性题目”,但标答依旧是特别客观且唯一的。假如对神曲没有“深阅读”,没有人文学问打底,是不太可能做正确的。这是“其次阅读层次检视阅读”的最高要求。 “第三层次阅读分析阅读”主要是谈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问题,作者就没有供应详细的样题和答案。而“第四层次阅读主题阅读”的测试,它以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一卷前两章的内容摘要与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有关章节的内容摘要为测试材料(共6页),出了两组题目,第一组10题,基本上是考查被测者接受文本、分析文本的程度,对两个文本分别设置题目考查原作者的概念或定义、看法或观点;其次组5题,着重考测客观而理性的审辨。9出题严苛,皆有阈限;标答都无可争议,特别客观且唯一。 综上所述,语文标答必需是基于学术上的,是可以依照学问和学理进行推导的,而不是只有直觉的断言却没有思维过程的呈现。假如不能获得逻辑学、诠释学层面上的的确性,那么“标答”就可能是处于混沌状态的印象性、阅历性的呓语。语文考试原来就是为了测评学生潜在的学术实力,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学术基础的,假如我们的教学不能帮助学生建构“学术”,就会失去效度;假如我们的考试不能考出客观的“学术”,就会失去信度。 参考文献 1蔡建明.教学文本的“多义”与“模糊”J. 教化探讨与评论(中学教化教学版),2022(6). 2刘小枫.“误会”因“瞬时的理解”而称义J.读书,2022(11). 3张厚粲.教化测量学:高考科学化的技术保障J.中国考试,2022(8). 4潘德荣.诠释学导论M.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13. 5678彭启福.理解、说明与文化诠释学方法及其应用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28. 9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22:410-413. 作者通联:江西上饶市万年中学 猜你喜爱 信度效度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作文与考试·中学版2022-09-12标准答案润·文摘2022-05-14大多数的学问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意林·作文素材2022-02-07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课程教化探讨·学法教法探讨2022-11-18“阅读理解”的作者为何败给标准答案?党的生活(黑龙江)2022-07-19助理全科医师结业试卷分析一般常用指标简介中国现代医生2022-04-06证券监管的信度弹性及其优化现代经济信息2022-06-20“参加式”课堂教学评价及其缺陷新课程·上旬2022-03-15中学生内疚和羞愧情境量表的编制及适用: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生道德情感探讨心理与行为探讨2022-04-29内容依托教学模式下外语教学评价手段的应用探讨中国校外教化2022-11-11 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