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0610945
资源大小:25.6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docx
2022年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通常须要用到教学设计来协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3个字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就有“匡有奇秀甲天下”的赞誉。庐山的飞泉源布许多,其中比较闻名的有开先瀑、玉帘泉、黄龙潭、鸟龙潭等,大家想不想看看。(出示庐山的飞泉瀑布,请观赏)2、唐朝大诗仙李白50岁左右隐居在这儿,曾用诗篇赞美瀑布。(大屏幕出示整首诗)二、熟读古诗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留意读准字音。2、请一名学生读一读题目,然后齐读。再说说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什么?庐瀑生字区分卢爆3、指名读整首诗,订正、齐读。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读古诗特殊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肯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1)指名读(2)男、女生赛读(3)全班齐读三、赏析古诗1、谷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想信同学们肯定能借助字典,结合书中的注释,插图,绽开想象,读懂这首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沟通,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沟通,点拔,评议(1)你读懂了什么?(2)“学贵有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默读这首诗,同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4、自由读整首诗,你认这哪些字或词用得好?为什么?重点品尝“生”“挂”“飞”“三千尺”相机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秋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体会夸张的写法)5、指名上台朗读这首诗,此时你最想说什么?6、总结,这首诗极其胜利地运用了比方,夸张和想象,语言生动,形象,描绘了瀑布尽流直泻的壮丽景象。四、拓展延长1、学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老师也不由自主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2、喜爱吗?请自由读一读。3、望庐山瀑布和瀑布比较,你最喜爱哪一首?说说缘由。五、作业1、背诵望庐山瀑布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酷爱大自然的教化和美的熏陶。教学打算:挂图、投影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前反思与构思要依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美丽的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指导视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教学时可适当进行朗读指导。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酷爱大自然的教化和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二、学习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4、学习这首诗(1)出示整首诗2)指名读一读3)再读,可以探讨,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4)沟通: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评议,他讲得怎样?再指名讲诗的意思。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6、指导朗读7、指导背诵三、作业1、背诵古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板书:望庐山瀑布日照 香炉 生 紫烟,遥看 瀑布 挂 前川。飞流 直下 三千 尺,疑是 银河 落 九天。教后小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背诵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抓住“银河”,激发想象,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丽之景。其次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酷爱大自然的教化和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复习1、背诵望庐山瀑布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学习绝句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2、简介作者及背景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2、沟通,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1、学习一、二两句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须要理解的词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安逸预愉悦的心情。2、学习三、四两句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索:诗人卡到了什么?探讨,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为什么说是万里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依次写的?(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调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安逸的心情。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6、指导书写鹂鹭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背诵课文板书:绝句两个 黄鹂 鸣 翠柳,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近景窗含 西岭 千秋 雪, 安逸开心门泊 东吴 万里 船。 远景教后小记让学生在小组内绽开探讨,自读自悟,深化理解古诗后,再引领学生相识对仗,感受诗美。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驾驭本诗六个生字,相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宠爱之请。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宠爱之请。教学打算:庐山风光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1庐:简陋的房子;姓。(留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2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2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阅历不足。3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行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三、小组合作,依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态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四、配乐朗读本诗。五、尝试背诵古诗六、古诗大擂台,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七、补充早发白帝城。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覆盖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的快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八、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2写生字。九、板书设计。古诗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4教材简析: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喜闻乐见的佳作。作者以及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段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射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庐山瀑布的宏伟壮美,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酷爱。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美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调绚丽的背景。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青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洁白如练,又是银光闪耀。整个景色特别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方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概之磅礴、色泽之显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概宏伟壮阔,构思奇妙,可谓古今之绝唱。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中受到熏陶感染,培育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美,感受大自然之奇美,是围绕单元主题所选的细心之作。学情简析:随着“书香校内、诵读经典”系列活动的开展,二年级小学生均可以背诵二十首左右的古诗。望庐山瀑布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但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对于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更是知之甚少,或停留在表面。学生很少接触过瀑布面对与瀑布的壮丽不简单体会。设计理念中国古典诗词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标准对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一条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绽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丽。”从这一目标,我们体会到在低年级古诗的教学要尽量避开逐字逐句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开展想象,理解诗意,领悟内蕴。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诗体图画,声效启迪,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美的情景,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育语感,领悟古诗中所蕴涵的意味。通过老师一次次的引导及指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诗”意,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妙感。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目标:1、相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等三个字。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积累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爱好。教学打算: (学生)预习,查找李白资料,积累李杜诗篇。(老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打算:一、积累读,导入揭示诗题。1、课前活动:我会背古诗。(学生展示会背的古诗。)2、了解诗人,解题读题。(相机相识生字“庐”“瀑”)3、观看视频,导入新课。师问:你能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庐山?过渡:庐山是一幅充溢魅力的自然画卷,是大自然造物的杰作,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巡游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设计意图:展示背诵,起先新课。给学生充分的成就感。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开启诗题,在媒体的音画效果中,走进庐山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为本诗学习做好打算。)二、初试读,识字读通诗句。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2、学习生字,沟通方法成果。指导写字“炉”字。3、展示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4、范读引领:让我们来细致听听播音员的朗读吧。(设计意图:第一次初读过程中,以读通读顺为基本要求;这一环节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完成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一。在此基础上,学生达到正确、通顺地朗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大意。)三、细研读,入境理解诗意。1、自学解诗:合作沟通,相互探讨,说说诗句的意思。2、小组汇报:你读懂了什么?3、画中悟诗情。(在情境理解中,老师简笔成画。难点教学预设如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这里香炉指的是庐山上的香炉峰。形态上尖下圆,常常有云雾覆盖,就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所以人们为它取名香炉峰。相机理解“生紫烟”、“遥看”、“挂前川”这些词。小结:这短短的七个字就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人间仙境般的美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有意将瀑布画成弯的。问:老师吧瀑布画得美丽吗?生:提出质疑,引出“飞流直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急、很快。师接着作画,抓“直”,我该画多长呢?(三千尺)师:瀑布真的是从三千尺的地方落下来吗?我们这一层楼房大约有十尺,这样计算,三千尺也该有三百多层吧,这世界第一高楼也没这么高呢?那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引导理解:“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也是李白诗歌的风格。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如“挑花潭水深千尺”等加以理解。小结: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阿!他的笔下才会出现这么秀丽的夸张啊!让我们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体会瀑布之壮丽。4、诵读小结。(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索、发挥想象的空间,通过诗画结合,入情入境,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使这一层次的研读能达到感情表现的要求和提升。)四、品尝读,想象领悟诗韵。1、配乐诵读,创境想象。2、观看瀑布,激发联想:此刻你就站在这样的瀑布前,沉醉在这样壮丽的大自然中:你似乎看到了 你好像听到了你仿佛感觉到 你在内心赞美到3、熟读成诵,积累名句。(设计意图:观赏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配乐朗读,感受景美诗美情美,激发学生想象,培育学生的审美实力,突破难点,奇妙结旨,专心诵读,熟读成诵。)五、拓展读,升华激发诗情。1、老师小结全诗。在精练的28个字当中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红日、青峰、紫烟和白瀑,色泽显明,有静有动,绘声绘色,有景有情。2、拓展阅读李白名句,进一步了解这位浪漫主义大诗人。3、拓展实践。、自学预习:总结古诗学法,引导学生用本课积累的“读-说-画-背”的方法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举荐阅读:登录洋县教化资源网,阅读其余文人墨客描写庐山的诗作。(设计意图:从课内延长到课外,初步培育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激发对古诗的酷爱和爱好。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走出课堂,却走进诗的宝库,走进大自然的广袤中。)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李白读说画背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