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docx
-
资源ID:10683754
资源大小:39.54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docx
2022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详细的时空条件下思索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与分析文献资料,相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缘由及影响。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相识各民族人民亲密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宋辽和战与宋夏和战;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北宋与辽、西夏的议和;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 导入 一、北方民族的崛起与政权并立 (一)契丹族的崛起与政权建立 (二)党项族的崛起与政权建立 (三)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一)辽与北宋的战与和 、 (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考古所见辽宋关系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十一中学的历史老师赵伟巍。今日,我们学习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屏幕中有图1至图5五枚古钱币,同学们能说出他们的名字么?图1是秦半两,图2是汉五铢,图3是唐开元通宝,图4、图5是什么钱币呢?今日的课上,我们将会学到这两枚钱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北方民族的崛起与政权并立。二是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契丹的崛起与政权建立,关于契丹族的起源,辽史里有一个白马青牛的神话传闻。我们一起看辽史中的这段文字,相传有神人乘白马有天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我们把材料与右侧契丹的兴起图结合来看,乘白马的神人和驾青牛的天女,分别沿着图中辽河上游的两条河流东行,至两条河流交汇的木叶山,神人与天女相遇而成为配偶,繁衍后代,分为八部。所以,由材料传递的信息可知,契丹族起源于我国东北的辽河上游一带。 那么契丹人是怎样生活的呢?左侧图片是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图上的契丹人圆脸短发,额前左右各留一绺(liu)头发,垂在耳前。他身穿圆领窄袖长袍,束腰带,黑色高筒靴。这是典型的契丹人形象。我们再看辽史记载:畜牧畋(tia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意思是契丹人蓄养牲畜、打猎捕鱼作为食物,以动物皮毛为衣服,按季节时令转移迁徙,没有固定的居处,把车马当做自己的家。从壁画中契丹人牵马的形象和辽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契丹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生活主要是游牧、渔猎。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我们可以看到左图是现代人绘制的耶律阿保机的画像,右侧是北宋形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视察契丹政权在1111年的大致范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页内容,把契丹政权建立的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国号是契丹或者辽,因为契丹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所以契丹和辽说的是一个政权。民族是契丹族;政权建立时间是10世纪初;人物是耶律阿保机;都城是上京临潢府,也就是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那么,耶律阿保机实行了哪些措施来推动契丹的发展呢?我们看一段史料,契丹国志记载:燕人军士多亡归契丹,契丹日益强大。又得燕人韩延徽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这段史料的意思是说唐末中原战乱,河北一带的汉人多逃亡到契丹境内,契丹渐渐强大起来,阿保机又得到汉族学问分子韩延徽,韩延徽教契丹人建立办事机构,建立城郭,让汉人能安家立业,发展农业生产。下面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第33页内容,完成表格内容。政治方面,任用汉人为官;经济方面是发展农业,建立城郭。文化方面,创制文字。 下面我们再通过文物图片直观的感受契丹的发展。请同学们细致视察,从这两幅契丹文物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图1是契丹文字。契丹本没有文字,阿保机命人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所以,图上的契丹字笔画、结构与汉字有些相像。图2是鸡冠壶。这件白釉鸡冠壶,壶上有提梁,壶身有绿釉皮条装饰,是一件仿皮囊壶的白釉鸡冠壶。鸡冠壶是具有契丹族游牧色调的器物,因其顶部形态酷似鸡冠而得名,是仿照盛液体用的皮囊制作而成。早期契丹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须要皮囊盛水、奶等液体,所以皮囊是必备的生活用品,唐末五代以后,契丹族与中原交往,学习了中原的制瓷技术,因为瓷器不仅干净美观,还能体现身份地位,所以仿照皮囊样式的陶瓷鸡冠壶越来越多。早期的鸡冠壶上有孔,便利系上绳子挂在立刻或人身上。由于单孔固定不便利,渐渐发展成双孔,同时,为了防止壶在运动中滚动,壶身多做成扁平型。随着契丹族的发展,更多的契丹人过上了定居生活,鸡冠壶不再须要随身携带,而是摆在家里做常用的器皿,因此,带提梁的鸡冠壶渐渐取代了带孔的鸡冠壶。提梁鸡冠壶不仅有一个提梁作为把手,而且壶底多做成圈足,便利放在地上或桌上。由于不再用于立刻,鸡冠壶的器身也不再是扁型而变的瘦高。鸡冠壶形制的演化反映了契丹族由游牧到定居生活的改变,随着游牧生活渐渐变为定居生活,契丹人照旧忘不了背着皮囊驰骋游猎的生活,便将这种憧憬,寄予和融入到日常用品的运用中。鸡冠壶正是契丹族与中原民族在文化上沟通的产物,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缩影。 了解了契丹族的发展,我们再来看党项族。党项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多次内迁,集中到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史料来了解党项族的生产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党项)其屋织牦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穑,土无五谷。意思是党项人的房屋是牦牛尾编制,然后再盖上羊毛的简易房,每年一换。党项人蓄养牦牛、马、驴羊等,作为食物,而不知道耕种粮食。由此可知,党项族也是游牧民族,后来因为内迁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建立政权。左图是现代人绘制的元昊画像。右侧是北宋形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视察西夏在1111年的也许范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把西夏政权建立的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民族是党项族;时间是11世纪前期;人物是元昊;都城是兴庆府,也就是现今的宁夏银川。 那么,西夏的政权是怎样建设的呢?先看一段材料,宋史记载: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这是介绍西夏官制的史料,从中书、枢密、三司橘黄色关键字,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中书、枢密、三司是唐宋常见的官职机构和名称,由此可知,西夏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我们再看右图,这是西夏文佛经,元昊称帝后命大臣仿汉字结构制造了西夏文字。 下面,我们来揭秘开篇中提到的那两枚货币。图1是契丹货币,这枚钱币是契丹大字银币,辽上京遗址出土,现藏辽上京博物馆。钱币正面铸有契丹文天朝万岁。此钱应是赏赐钱,不是流通货币,铸造稀有,存世罕见。再看图2,图2是西夏货币贞观宝钱,面文为西夏文。存世较少,极为宝贵。同学们请细致视察这两枚钱币,它们与中原的钱币有什么异同?从形制上看,与中原的钱币相同,都是圆形方孔钱。从文字上看,都是本民族的文字,但是笔画与结构与汉字很像,可见,这两个少数民族的钱币也都是仿照中原的样式来铸造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页的内容,把元昊的改革措施填写完整。政治方面,元昊用汉人为官,仿效唐宋制度,订立本土的制度。经济方面,激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文化方面,创制文字。 我们对比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改革的内容,你能说说有哪些相像之处?改革的效果如何?改革过程中,两个民族均全方面的学习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本民族政权的发展,国力的增加。 随着契丹、党项族的崛起及其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的局面,请同学们视察北宋形势图,再一次明确各政权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请结合所学,整理并完成下面政权表格内容。辽政权,民族契丹族,建立时间10世纪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即现今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北宋,民族汉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即现今的河南开封。西夏,民族党项族,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即现今的宁夏银川。 并立的三个国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了解辽与北宋的战与和。请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下面表格内容,整体把握辽与北宋的关系。辽太宗时期,双方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双方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时期,宋辽发生数次斗争。宋真宗时期,双方爆发澶渊之战,战后辽宋签订澶渊之盟。 那么宋辽斗争的起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自此中原王朝丢失了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自然屏障,北方门户大开。因其位置的重要性,引发了宋辽之间的争夺战,所以辽宋斗争的起因是争夺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斗争遭到失败,只好实行防守战略。 到了宋真宗在位时,辽军大举攻宋,始终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逼着都城开封。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之下,宋真宗前往澶州城前线御驾亲征。宋军因此士气大振。辽军主将萧挞凛出营巡察,不幸被宋军伏弩射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此时,辽宋双方均有议和的意思,不久双方签订盟约,因澶州旧称澶渊,故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澶渊之战相关内容。时期,宋真宗时期,地点是澶州(澶渊),双方,辽攻击,宋防守,结果,宋打退辽军,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是什么呢?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二、双方划定疆界,撤兵。三、北宋每年向辽缴纳银、绢等岁币。四双方在边界开展互市贸易。 讲到此同学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何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呢?事实上对宋而言,以当时的情形,宋不能歼灭辽,也不能收回燕云大部分土地,故真宗认为以少量钱物换取和平是可取的。对于辽来说,不能不考虑孤军深化的危急,在不利的军事形势下还能得到钱物,并没有损失。所以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实力相对均衡的条件下达成的。 那么,当时的人是如何看待澶渊之盟的呢?首先,我们看宋真宗的看法,宋史记载,宋真宗说:实念河北居人,重有劳扰,傥,岁以金帛济其不足,朝廷之体,固亦无伤。 意思是实在是看北方的百姓,多有劳扰,就算每年用财物来救济他们,对国家也没什么大碍。战后,宋真宗对将领们说,北方的边患,自古以来就有,假如想要歼灭他们,须要巨大的花费去打仗,现在双方停战,百姓安定,我很欣慰,这也是你们的功劳。从宋真宗的话里,我们能够看出他对宋辽议和相当满足。我们再看当时的宰相王钦若说: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意思是王钦若认为议和是城下之盟,对宋来说是莫大的耻辱!辽宋议和结束了双方的斗争,那么停战的几十年间,议和是否产生了其他更深远的影响呢? 那么,我们再看看几十年后,宋朝的大臣是怎么看待议和的。宋仁宗时的宰相富弼说,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意思是澶渊之盟后,将近四十年没有打仗,北宋给辽岁币,还不足军费的百分之一二,所以澶渊之盟,并不是错误的确定。富弼表达了对澶渊之盟的确定,但同时也指出了和议的弊端,即议和之后,文臣驾驭权力,武将被排挤,荒废了武备。我们再看北宋中晚期大臣苏辙的看法,栾城集里记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养精蓄锐,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意思是说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契丹人和汉人养精蓄锐,安家立业,不再想着打仗了。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宋辽议和后,宋辽保持了许久的友好关系,事实说明白当年的议和是值得确定的。澶渊之盟约定,辽宋双方在边界开展互市贸易,那么双方的互市贸易如何?对宋辽关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北宋时期,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始终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通过史料,我们来看宋、辽互市状况。材料一宋史记载: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宋辽坚守盟约保持友好关系,双方边疆互市贸易不断。再看材料二,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这段史料是说通过榷场贸易,辽用羸弱年老的羊和皮毛,换取宋的丝织品,双方互通有无,彼此获利。材料三,盖祖宗时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之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指出了宋给辽的岁币可能都是从榷场赚来的,对宋没有任何损伤。 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接连开放榷场,由朝廷派官员专管,并由当地通判兼管其事,后又经仁宗、英宗两朝,契丹与宋固守盟约,双方互市不断。宋辽两国商品互补性很强,辽国除了出产矿物和马匹之外,其他一切生活生产用品大多须要进口,而宋朝是农业强国,手工业发达,几乎各种产品都是辽国急需的,因此,澶渊之盟后,互市一开,边贸交易得到迅猛增长,成为两国所需商品的主要来源场所。在宋辽的边界贸易中,北宋输出香料、犀牛角、象牙、茶叶、漆器、瓷器和书籍等。辽输出的物品主要是牲畜、皮货,羊是其中的大宗货物。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虽然,宋辽双方都禁止粮食、军械等战备物资出口,但是榷场之外的走私贸易也相当活跃,大大增加了贸易规模。例如,辽的战马可从各种渠道引进宋朝。而辽国也从互市中获得了本国没有的大量农产品和手工制品,极大的改善了契丹人物资匮乏的状况。从双方交换物品的价值看,宋朝商品的附加值远超辽国商品,宋朝也因此每年从榷场上赚取大量钱财,因此,宋朝在边疆互市过程中获得的利益,可能远超岁币的数目。 结合上述材料及观点,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看法? 从主动影响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的斗争,开启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契丹与中原民族的经济文化沟通,有利于共同旺盛与社会进步。从消极影响看,北宋过分依靠议和手段,轻视武备,给国防建设带来极大地消极影响,加剧了宋朝的军事弱势。所以,澶渊之盟的评价给我们学习历史的启示是,在分析人物和历史事务时,我们应当全面的客观的进行评价。 了解了辽与北宋的战与和,我们再来探讨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6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如何?2.西夏为何与北宋议和?3.宋夏和议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何意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并战胜北宋,多次斗争后,双方议和。西夏情愿与北宋议和是因为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斗争损失大,人民困苦。宋夏和议的内容是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和议后,宋朝在边界设置了贸易场所,宋夏边界贸易兴盛。 在开篇的时候提到了秦、汉、唐等时期的钱币,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钱币的运用,北宋时期,辽、西夏与北宋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那么,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各民族钱币的运用状况来探讨民族之间的关系呢?下面通过考古所见的货币状况来了解辽宋的经济关系。表一:辽国核心区域出土宋代钱币状况表。同学们,依据表中数据,表一出土钱币有何特点?说明什么问题? 从表一数据我们能看出,辽国故地发觉的窖藏钱币中,辽代钱币较少,宋钱占多数,即使在辽中期社会经济的鼎盛时期,流通中的货币仍以外来钱为主,由以宋朝货币为主辽通过与北宋的榷场贸易、岁币等途径获得了大批宋钱,客观上满意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的须要。源于此,宋钱成为辽代普遍运用的通货。 宋钱成为辽代普遍运用的钱币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再看一段材料,宋朝此时虽然每年仍象征性地给辽国岁币,但事实上已经完全限制了辽国的经济命脉,成为辽国经济真正的统治者。经济上被宋朝钳制,文化上也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其影响已经渗透到辽国的肌体各处。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货币和经济对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力。从辽国运用宋钱的状况看,宋辽百年的和平给两个民族带来了更加长久和深化的沟通,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沟通更加亲密,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学完本节课,你认为各民族之间应当如何相处?信任同学们都有了想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契丹、党项、汉族各个民族既有军事上的斗争和对峙,也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沟通,各个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等友好交往,才能促成各民族共同旺盛与进步。 用时间轴来梳理重要历史事务是学习历史很有效的方法。本节课,我们以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间轴来作总结。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10世纪前期,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960年赵匡胤建北宋,宋真宗时宋辽澶渊之战、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元昊称帝建西夏,11世纪中期,宋夏和议。 今日的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倾听! 以旧带新,用古钱币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爱好 文献和实物图片反映民族的发展 通过对比得出,两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均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发展 分析史料,论从史书,辩证的看问题 以史为证,从考古材料看民族关系的发展 通过学习,相识到各民族和平交往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时空观念,相识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好方法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