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有哪些.docx

    • 资源ID:10721947       资源大小:54.39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有哪些.docx

    2022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有哪些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1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密度及物质密度的测定。密度是第六章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与第五章已经学过的比热容概念相类似,也是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密度是学习压强、浮力学问的基础,是重要的基础学问。 完成本节内容须要有质量、体积等学问基础,同时还须要有质量测量和体积测量等试验基础。 本节以学生已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一阅历引入,通过经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过程,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且比值是肯定值和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密度的概念。 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试验,进一步巩固天平和量筒的运用,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体会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了解生活中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 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在试验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客观现象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客观事实,相识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共享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学会设计试验方案,测定物质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试验,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的得出过程,相识分析数据、正确处理数据在科学试验中的重要性。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试验,养成小组合作与沟通共享的团队意识。 (2)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试验,形成仔细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3)通过密度学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介绍,感悟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间的紧密联系。(4)通过阅读王冠之谜,激发学习物理的爱好,领会科学与人文的不凡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密度的概念。 难点: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试验器材(每46人一套):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海绵;相同规格的铁钉若干;相同体积的小铜块、铁块、铝块若干;托盘天平;量杯;量筒;烧杯和水等。 2、演示试验器材:体积相同的水、食用油、牛奶;烧杯和托盘天同等。 3、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密度、测定物质的密度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试验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同生活认知阅历动身,通过分组试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各小组分析处理试验数据、沟通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密度的概念。通过学生试验测定物质的密度,进一步巩固对密度的理解,了解密度学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方法是:通过体验、演示、探究等递进式的试验,强化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与比热容概念的类比、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辩析,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试验和密度学问的应用,进一步强化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通过视察演示试验的现象,发觉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试验自主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试验过程中经验探讨、小组间沟通、试验数据记录、分析和进一步处理试验数据,得到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反映物质的特性,从而形成密度的概念。 本设计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关注对学习爱好的激发和物理学问与生活、其他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自主试验探究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启发和点拔作用,进而养成探究意识和通过试验获得数据、分析处理试验数据、归纳试验结论的实力。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活动I 学生活动1 用手掂量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海绵,感受它们质量上的差异。 情景I 演示试验 将分别盛有相同体积水、食用油、牛奶的相同规格的烧杯,两两组合放到已调好平衡的托盘天平上,视察现象。 活动II 学生试验1 利用给定的器材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对试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 活动III 小组沟通 小组间共享沟通试验成果,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活动 应用1 阅读教科书P5页上的常见物质常温下密度表,进一步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情景II 视频 播放鉴别未知矿石的片段,引出如何测定物质密度的主题。 活动 学生试验2 测定物质的密度。 活动 应用2 密度学问的应用。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主试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通过分小组的试验探究,结合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肯定值的结论。而后小组间对各自的试验结论进行沟通,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形成密度的概念。 其次环节,学生试验,测定物质密度 通过小组探讨、方案设计,分别测出给定物质的密度。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学生活动:用手掂量体积相同的木块和泡沫海绵,感受它们质量上的差异。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 2.演示试验:将分别盛有相同体积水、食用油、牛奶的相同规格的烧杯,两两组合放到已调好平衡的托盘天平上,视察现象。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质量一般不相同。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 3.密度 (1)学生试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分小组利用给定的器材进行试验,记录体积与质量的数据并对试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结论。 (每小组桌上可以摆放两种以上的物质,以便操作娴熟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对同种物质的探究任务后,可以对不同种物质进行探究。) (2)小组沟通 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试验及对数据的处理过程,阐述各自得出的结论。结合各小组探讨对象的不同整合数据,开展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得出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的结论。 (3)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结合上述过程得出密度的定义公式:密度=质量/体积,介绍密度的物理量符号,并由定义式导出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而后简洁介绍千克/米3与克/厘米3之间的换算关系。 4.密度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复习比热容概念,将密度与比热容进行类比。 辩析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依据密度=质量/体积,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依据密度=质量/体积,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某种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阅读教科书P46页,了解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进一步加深理解密度是反映物质本身特性的一个物理量,与自身的质量与体积均无关。 5.同一物质所处的状态不同,密度也会不同 结合固体、液体和气体各状态分子间隙的不同以及物质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密度的差异。(密度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普遍,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可以多介绍一些生活常识,如水在4时密度最大等。) (三) 学问应用 6.巩固练习 (1)运用已学学问完成教科书P6和P7页上的例题1和例题2。 (2)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要求学生利用已有学问叙述其物理意义。 其次课时 (一)引人 1.用黑色颜料涂黑一铁块或小钢块,要求学生推断组成此物体的物质,即给出问题如何鉴定物质,然后播放科学上鉴别未知矿石的视频片段,引出测定物质密度的课题。 (二)新课 2.测定物质的密度 (1)设计试验方案 固体物质密度的测定 结合已有的密度学问,探讨须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须要运用的测量仪器。对于学生设计的试验方案中不完善之处,老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并引导同学补充完善。 由于形态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定须要借助量筒间接测量,所以首先要强化量筒的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明确所谓在量筒内加入适量的水就是指能将待测固体浸没又不应当让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然后,探讨在水中漂移及沉底物体体积测量的方法,最终确定测定固体密度的试验方案。 液体密度的测定 液体密度的测定的关键是要探讨详细的操作细微环节,即是要先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然后将适量液体倒入量筒登记倒出液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两次质量值相减得出倒出液体的质量,将此质量除以液体的体积就是所测液体的密度值。(要具体探讨这一操作之所以能有效减小误差的缘由) (2)学生试验 依据探讨、沟通后的试验方案,分小组分别测定铜块、木块、水的密度。(试验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巡察与指导,刚好发觉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订正) (三) 学问应用 3.巩固练习 (1)通常说的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 比木头大。 (2)利用已有学问完成教科书P8页上例题3. (3)一只玻璃瓶的质量为0.5千克,装满水后质量为1.5千克。若用它来装煤油,则可以装多少千克(已知 煤油 =0.8103千克/米3)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通过试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运用验电器。 3.能用静电学问说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课前打算 1.打算物品 塑料梳子、碎纸片、塑料直尺、铅笔、报纸、保鲜膜(或便利袋)。 2.家庭试验 拿一张薄纸,放在电视机荧光屏前。分别做开关电视机动作,留意视察薄纸。 写出你的发觉,课上与同学们沟通。 3.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摩擦起电现象 活动1:利用打算的物品进行下列操作,并视察现象。 1. 用塑料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塑料直尺)然后靠近碎纸片。你的发觉是 。 2. 把报纸平靠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快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然后松开手;把保鲜膜在书本上摩擦后,用手背去靠近。 报纸和保鲜膜都 (会、不会)掉下来。 3.阅读课本43页上半部分。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活动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带负电荷)之间的作用。参照教材43页图13-4(若橡胶棒较大, 说 明 由于教材中本节的内容较全面而充溢,建议教学时尽可能依据教材。 合作探究 可用塑料圆珠笔壳代替) 1.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摩擦时可将两根玻璃棒放在一起同时用丝绸摩擦) 2.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与玻璃棒方法相像) 3.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4.阅读并记忆课本44页上部的结论 思索:假如已知一个物体带了电,我们能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检验出带电的性质 活动3.阅读教材44页【信息窗】和45页【加油站】 活动4:完成教材44页沟通与探讨 说 明 对于信息窗 和加油站等部分老师可通过制作动画利用课件演示,以便于学生理解。 其次节 让电灯发光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的组成。 2.知道通路、开路和短路。 3.会连接简洁的电路,会画电路图。 课前打算 1.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电路的组成 活动1:利用供应的器材,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请留意:不要将电池的两端干脆连接在一起!)并思索下面的问题: 1. 视察电路由那些器件组成你知道各器件的作用吗 2.阅读教材第页第段,说一说你连接的电路中的电流时怎样流淌的。 二、通路、开路和短路 活动2:阅读教材第页第段,完成下面的活动: 将活动1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处于 状态;断开开关或取下一根导线后,视察小灯泡 光,此时电路处于 状态;假如发生短路,则 。 说 明 合作探究 三、电路图 活动3: 1、画出下列电路元件的符号。 元件 开关 电池 灯泡 电动机 交叉不相连的导线 交叉相连接的导线 T形连接的导线 符号 2、画出活动1的电路图,。 思索:画电路图时应留意哪些事项。 1、要让学生明白画电路图的方法,可强调元件的位置不要过于受电路连接的影响,知道等效性,知道形变而本质不变。 2、可加强对学生进行画电路图或推断所给电路图正误的练习。 第三节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 2.会连接简洁的串、并联电路。 3.能画出和识别串、并联的电路图。 课前打算 1. 收集信息 视察家庭电路的连接方式,了解家庭用电器之间工作时是否相互影响。 教室里的一个开关能限制几盏灯。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串联和并联 活动1:利用供应的器材,连接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并画出电路图。 对比电路图,你的连接方式跟其他同学的一样吗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说 明 合作探究 活动2: 探讨沟通:小组同学探讨刚才连接电路时遇到的问题,说出你们的体会。 活动3: 1、假如一只开关同时限制两盏电灯的通断,则两盏灯可以采纳(1) 联;(2)若采纳 联则开关须处在 路上。 2、画出电路图,使得电路中有两只开关,每只开关各限制一盏灯的通断而不影响另一盏灯的通断。 3、按上图连接实物,进行试验,并登记你的发觉。 思索:教室里一个开关能限制多盏灯,这些灯是串联还是并联,写或说出你的理由。 说 明 要引导学生总结连接电路的方法和步骤。 激励学生细致视察,多发觉。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流的单位。 2.相识电流表,会正确运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3、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学时支配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相识电流和怎样运用电流表,其次学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第一学时 课前打算 1.复习回忆:导体中的 向肯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物理学上规定, 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路接通时,电流从电源的 流出, 经过导线、用电器等流入电源的 。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电流 活动1:阅读教材第53页电流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用 来表示电流的强弱,叫做电流。 2、国际单位中电流的单位是 ,简称 用符号 表示。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A= mA;1mA= uA。 说 明 合作探究 3、 叫做电荷量,用符号 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二、怎样运用电流表 活动2:阅读课本54页电流表的运用说明完成下列任务: 1、如图1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_A。 图1 2、如图2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_A。 3、按下图所示连接电路,再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1)选用0-3A量程,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先对电流表进行校零,再闭合开关。这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 (2)换用0-0.6A量程,重新对电流表进行校零,再闭合开关,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 思索: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说明合理选择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这个试验中,选择多大的量程比较合理为什么 活动3:就课本第55页的【试验探究】中的问题进行展示沟通。 说 明 其次学时 课前打算 1. 复习回忆 电流表的运用规则 2.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三、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 活动3: 1、提出问题 你认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安排与设计试验 (1)要验证猜想,应当怎样进行试验请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 (2)依据以上思路,说说须要哪些试验器材,设计一个记录试验数据的表格。 思索,探讨: (1)怎样合理地选用电流表量程 (2)为什么试验过程中要进行多次测量 (3)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测量的好处是什么 4、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测出数据,记入设计的表格。 5、分析与论证 沟通探讨测量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 四、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4: 1、提出问题 你认为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3、结合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完成该试验。 思索: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相等吗本试验中你是怎样避开 的。 说 明 第五节 测量电压 学习目标 1.知道电压的单位,知道电源是供应电压的装置。 2.会运用电压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3.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课前打算 1. 收集信息 收集纽扣电池、干电池(1号、5号、7号)、手机锂电池、家庭用电器、工业用电等电压的信息。 2.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一、电压和电压表 活动1: 阅读教材第59-60页电压与怎样运用电压表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就是供应 ,电压用字母 表示。 2、国际单位中电压的单位是 ,简称 用符号 表示。电压的常用单位还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V= V;1V= mV。 3、一节干电池供应的电压一般是 ,对人体平安的电压是 。 4、如下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是_V,若选用0-15的量程,则该电压表的示数是_V。 说 明 1、老师要适当重视电压概念的引入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电压的作用)。 合作探究 二、试验探究 活动2: 1、阅读课本60页电压表的运用说明。 2、请用电压表分别测出一节干电池、两节干电池串联、三节干电池串联的电压。这三次测量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3、要测量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和它的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应当怎样进行试验请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并连接实物进行试验,将数据填入下面表格中: 灯泡L1两端的电压 灯泡L2两端的电压 灯泡L1 和L2两端的电压 通过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测并联电路的电压 结合测串联电路的电压的探究过程。 (1)画出电路图 (2)设计表格 (3)依据试验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索: 为什么家用电器要并联起来 说 明 2、老师要留意引导学生对比电压表和电流表在运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相识凸透镜、凹透镜,了解主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基本概念。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作出相关的光路图。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视察和试验,了解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会正确作出光路图。 三、学具打算: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 四、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寒冷长途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打算生火做饭时,却发觉打火机丢了,怎么办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相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视察生活中的透镜,阅读教材,结合教材中图5.1-1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中间厚、边沿薄的是 ,例如: 2.中间薄、边沿厚的是 ,例如: 3.细致视察教材中图5.1-2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回答 通过 叫主轴,光心的特别性在于 。 探究二: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视察有什么现象(做做看)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 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改变。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 归纳: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 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试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试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 (做做看) 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依据视察到的现象不难发觉: 归纳: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巩固练习 1. 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2.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3.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探究三: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如下图左所示),这个点叫做 ,用字母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字母 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因此它没有实焦点(如上图右所示),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合作探究: 1.让平行光通过厚薄不同的凸透镜,视察焦点位置的改变(相识焦距和凸透镜的厚薄的关系) 2.将一点光源(如小电珠)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视察它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怎样传播这掲示了光的什么性质 五、课堂小结: 1.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2.依据下图叙述透镜的三条特别光线 3.探讨沟通:说一下情境导入中博士磨制的是是一个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用它点火的原理是什么 六、达标检测: 1.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心很薄的透镜 C.中心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2. 如图所示,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3.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肯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肯定是发散的. 4.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事实上都是因为光通过玻璃后发生 而产生的。 5.如下左图是一束平行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6.如下右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的特点。 2.理解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经验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二、重点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状况的主要特征;凸透镜所成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三、学具打算: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四、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让大家观赏一些运动会时拍摄的照片和一段电影视频。同学们都喜爱,顺势提问: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学问。 (二)探究新知: 1. 照相机 (结合实物、课本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 探讨沟通: 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怎样调整,可使胶卷上的像变大 想想做做: 结合教材94页,同学们协作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亮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同学们把模型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亮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楚的像,视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 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依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是实际存在的进行推断) 2.投影仪 (结合实物、课本)了解投影仪的主要构造。 做一做:去掉反光镜,让像干脆成在天花板上,视察天花板上像的大小、正倒,并回答: 运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 物、像哪个大、哪个小 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意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 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当如何放置 假如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楚,我们应当实行哪些措施 安装上反光镜的作用是什么(可再装上反光镜比较一下) 3.放大镜 用课桌上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状况:(与其他同学沟通)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归纳: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 (放大或缩小)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 (倒或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 侧。 联系生活: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举例说明) 4.结合教材96页示意图,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状况: 实像总是 立的,虚像总是 立的; 实像和物体在透镜的 侧,虚像和物体在透镜的 侧。 五、课堂小结: 照相机成 、 、 像 投影仪成 、 、 像 放大镜成 、 、 像 六、达标检测: 1.在透亮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镜,它成的是_、_、_像。 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肯定是焦点 3.如图所示,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视察 到的小明眼睛的像;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视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像。关于上述两种状况中所视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的像肯定是虚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 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乙图中的像肯定是虚像,该眼镜 是近视镜 D.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 4.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许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像。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5.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试验。第一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像;其次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_像(以上两格填实或虚)。从图甲到图乙的改变过程中,放大镜是渐渐_ (填靠近或远离)书本的。与图乙所反映的成像规律相同的光学仪器有_ 。 第3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学习目标: 1.会通过试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意的条件。 3.驾驭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 试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觉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状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 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探讨。) (提示:成像状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 制定安排 (1)你认为须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视察像的 、 、 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试验应分几种状况来探讨,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试验 留意:试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楚的实像,视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登记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 (3)接着移近蜡烛,使物距u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楚,留意视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5. 数据收集 依据安排进行试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 的 性 质 像距v/cm 虚 实 大 小 正 倒 U2f U2f 2fuf 2fuf U U 6.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 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初中物理复习教案设计有哪些.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