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docx
2022年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保藏。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学问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驾驭,绝不仅仅是学问演绎的结果,而是详细的模型、图形、情景等学问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从分饼的问题起先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绽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学问,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绽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反思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洁,而在实际教学时发觉并不是一个简洁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2上: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起先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验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索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洁,事实上不简洁,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需重视学生的说理和沟通。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行让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辩论解决了学生相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须要留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晰。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觉: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劝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需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 “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相识。依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状况,支配了适当的仿照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2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驾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在讲这节课之前,原来以为是很简洁的一节课,学生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也肯定会很简单,唯一的难点是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我想只要借助实物圆形纸片给学生演示一下,学生就会理解了,但当我讲完这节课后,才发觉我的想法太简洁了,我把学生想象成志向化的学生了,这部分学问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还很困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索: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 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实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假如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老师的刚好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简单了。二、学生不是志向化的学生,不要希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终归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割,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觉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手足无措,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许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学问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三、小组的全员参加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假如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假如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加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老师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赐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3分数除法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如何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方法。例如:利用商不变规律进行推导;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利用逆运算关系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联系实际问题分析、推导等。而教材选用的是最终一种,意在结合详细的情景,通过线段图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算理。而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习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归纳方法,让学生经验从特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计算两组比较简洁的算式,并且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视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觉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教学过程一切自然流畅。清楚地记得去年教学此内容时,下课后,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还没有讲清晰呢?因为始终以来都是这样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相等,也就把计算法则作为一个规定硬性地塞给了孩子,而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种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翻阅教材,发觉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注意的算理的教学,忽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经过细致反思之后,今年我在教学此内容时,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索,探讨。汇报时学生起先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茅塞顿开,都露出了绚丽的笑容。孩子们兴奋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白我们猜想是正确的。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干脆告知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娴熟驾驭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培育学生的学习实力和探究实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当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验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详细体现。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4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探讨第一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假如按面积平均分成三块不同的区域,每块区域占地多少公顷?题目一出,学生立刻就把算式列出来了,9/10÷3,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探讨合作,最终相出了好几种方法。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干脆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觉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觉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终,让他们视察、探讨、沟通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觉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其次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假如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平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立刻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立刻异口同声的回答,假如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假如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觉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欢乐。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5“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扩展到除法意义而产生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仍旧根据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去分析,从而发觉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以依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关系,列方程解。同时留意引导学生思索如何用算术法解?思路是怎样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到用除法解题思维是分数乘法解题的逆思路。从而让学生把两种类型的应用题有机的统一在一个学问点上。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受到以下几点。1、充分运用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数乘法应用题理解除法应用题。为让学生相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教学中,我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中发觉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分,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接着放手让他们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发觉规律,得出这类应用题依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能解决问题。2、激励方法多样,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变更以往过早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实力。我激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实行多种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实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打算。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6今日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日求的却是详细数量。特殊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全部学生参加到学问的探究过程中,但照旧感觉推动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实行了以下一些策略:1、复习环节巧铺垫。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2、审题过程藏玄机。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索“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示意“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究竟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究竟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示意,学生探究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简单一些。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7一、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使学生驾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四、教具打算:圆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二)导入(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三)教学实施1.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1)假如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通过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学问阅历,(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探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知大家。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块)(4)假如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块)怎样看出来的?通过这样的练习,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2.视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3.学习例2 。( 1 )假如把3 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老师:依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通过演示发觉学生有两种分法。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3 个饼共得到12个,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饼。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所以每人分得块。探讨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洁?(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洁。)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详细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探讨。(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老师:块饼表示什么意思: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块,就是块。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4 )巩固理解 假如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当分得多少块? 2÷3=(块)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假如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从刚才的探讨分析,你能干脆计算7÷9的结果吗?()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供应了足够的操作阅历。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l )视察探讨。请学生视察1÷3 = (块)3÷4 =(块)探讨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充分探讨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老师讲解并描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准确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 )思索。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留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老师:假如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5.巩固练习:(1)口答:7÷13 ( )÷( ) ( )÷24 9÷9 0.5÷3 n÷m(m0)1米的等于3米的( )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说明0.5÷3= 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平常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2)明辨是非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 )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一根木料平均锯成3段,平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须要多少时间?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设计意图:1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识,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老师供应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当分得多少张?接着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阅历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2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实力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细心设计了具有思索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索,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注意了学问的系统性:数学学问不是孤立的,而是亲密联系的,只有把学问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探讨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对0.5÷3=,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老师说明:这种分数形式平常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8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上了一节分数与除法的公开课。课后有幸得到了我的导师广西师大熊宜勤教授的点评,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我们要赶到拱微小学去听黄智云老师的课,匆忙之中熊教授给我提出了两点珍贵看法:1.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花的时间还不够.2.练习的设计量过多,没有很好的为本节课服务。听了她的建议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是啊,都十几年的教龄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备课时,我只考虑到家长们要来听课,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把课上活?挖空心事的创设了一个猪八戒分饼的情境,虽然这样能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整体感比较强,学生也很喜爱,但是却没有把例2中的重难点抓住。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详细操作,让学生在详细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确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可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明白一块饼的就等于3块饼的。可是在教学时,由于没有刚好引导学生突出单位“1”,再加上没有运用展台操作,学生的理解就是没有那么到位。接着,我在教学例2后,引导学生视察黑板上的几个算式,总结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只用了1分多钟的时间,许多学生印象还不够深刻就进入了练习环节,以至于后面的练习出现了卡壳现象。回想自己的这一节课,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带着熊教授给我提出的问题,其次天,我倾听了苏文俊老师上的这节课。课一起先,她就复习了上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等内容,接着创设了分饼情境,(1)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3)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6÷21÷21÷3从数据上看,看得出都是苏老师细心设计的。从商是整数到商可以用小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到除不尽须要用分数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复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用除法计算的同时,突出了学问间的联系。另外,对于例题2的教学她也把握得特别好,操作特别到位。2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块)学生经验了猜想和验证。这个估算对于学生用分数表示结果的思索有很重要的帮助。在这节课中,苏老师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她凭借教材内容,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新知的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们独立思索、相互探讨、推理沟通、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相识,到后面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水到蕖成。对于例题后面进行的对应训练,苏老师能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理解并驾驭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后,通过这组习题体验到了胜利的欢乐,建构了学问的框架,实现了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化。回想熊教授的话,再对比苏老师的课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动身,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学问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学问的思维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觉真理,驾驭规律。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不能太多,因为练习量多的弊端会让学生厌烦,我们要留意满意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学生的学习爱好。另外,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所学学问,还要接着为学生的思维实力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学问和发展思维实力的双重作用。能得到专家的指导,特殊是零距离的指导,感受特别深刻,收获也特殊多。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教化教学(此文来自)这条路上,越走越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9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驾驭,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视察,揣测,验证,推想与沟通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加。”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8÷9=4÷7=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洁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竞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其次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灵敏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索:8÷9=0.88和8÷9=8/9有什么区分?学生最干脆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以例题中的1÷3=1/3引导学生发觉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让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这时候,我让学生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薛龙凤上黑板仔细地写下:a÷b=a/b,我见这个学生写得很仔细,立刻表扬了她,并要求学生为她鼓掌。正值大家都为薛龙凤兴奋的时候,我在她写的算式后面打了个小小的“×”。学生立即表示不解,刚刚老师夸了了她,现在怎么又给她判“×”。还是几个思维敏捷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立刻抓住这个契机,发问到:“为什么b不能等于0?”班上忽然宁静下来,谁也说不上来缘由。这个难点立刻就要突破了,我心里有点小小的激烈。我接着利用例题中的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3为例问道:“谁来说说这个分数中的3表示什么?”有学生举手回答:“把蛋糕看做单位1,3表示把蛋糕平均分成的份数。”“假如把3换成0呢?”学生最终明白: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就这个“a÷b=a/b(b0)”学生常常会遗忘,这里的b要强调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相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而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我觉得这个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好,不是干脆告知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自然不能被平均分成“0”份。胜利之处有,不足之处也有。课后反思之,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分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觉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化,还没有把握住学问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化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学问进行拓展和延长。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0视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时,我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平常积累的阅历,提出:(1)分母能不能为0?(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须要,并在视察发觉中答达成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对,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老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论特别激烈,点燃了课堂学习的热忱,有学生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关系中,特别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学生从老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中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看法,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论,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意义。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胜利所带来的信念和力气,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1在本次校实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高年级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过这节课后。我认为优点体现在:一、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二、小组参加的力度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熬炼。不足之处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罗嗦,练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一个饼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个饼的四分之一,这个环节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前面耽搁的时间过长,致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学生没有理解透彻,老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从刘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作为数学老师,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切实理解所学内容?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去深思:一、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课改风风火火进行了这么多年,而且始终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子,老师只做引导者,可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完全还是过去老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是:1、老师唯恐学生学不会,低估了学生的实力就;2、耽搁教学进度;3、老师还没有形成意识二、如何“还”?很大一部分老师,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如何“还”?完全放手行吗?学生不是志向化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终归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要希望他们什么都会,假如“收、还”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只有“收、还”得当,才会事半功倍。说起简单做起难,要做到以上两点绝非易事,不仅须要提高老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更要深化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2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布艺爱好小组做蝴蝶结的情境,通过呈现的信息:第一布艺爱好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了本组安排的2/5。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因为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相应的分数除法的详细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这种问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当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混合在一起时,学生还是不好推断。以往教材教学这个问题,紧密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先用方程来解答,再干脆列式用分数除法来解答。而在本教材中,突出强调了用方程解答这种方法。缘由有二,一是削减人为制造学习的困难,二是与初中代数的学习接轨。教材中的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第一布艺爱好小组安排做多少个蝴蝶结?属于同一种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材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依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对于如何检验,教材则给学生留下了空间,让学生自己想方法检验,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反思、检查的习惯。教材中其次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也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与第一个不同的是,涉及到了两种量,同样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两种量相比较的同时,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两个红点部分的共同特点都是求单位“1”。教材中自主练习设置的内容较多,有对前面计算方法的巩固,也有许多联系实际解决的问题。运用时,老师可依据班级的实际状况及教学须要,调整练习的依次。本信息窗建议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为新授课,教学信息窗、合作探究及自主练习中的13、5、6题,其次课时完成其余练习。必要的话还可以增补题目内容,增加一课时。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教学时,老师可以承接前面信息窗内容的信息,干脆出示蝴蝶结情境图中相关的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合作探究”中第一个红点部分,要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找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有意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通过对线段图的分析,使学生找到数量关系式,让学生列式计算。即:依据8个蝴蝶结占安排的2/5,引导学生探讨得出:安排做的个数×2/5=已做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算术法和方程。全班沟通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对于含有分数乘法的方程,第一次出现,所以要留意展示求解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检验。解方程:x×2/5 =8,等号左右两边同时乘5/2相对简捷,假如有学生用这种方法,应当赐予激励。最终,老师应当让学生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于未知量参加列式,使思维变成顺向,在遇到“已知一个数的几分这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用方程解更简捷。其次个红点部分,教学的题目与第一个红点部分的区分就在于,第一个红点问题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次个红点部分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时也可以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来分析题意,依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出等量关系:第一小组的人数×3/4 =其次小组的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列方程独立解决,最终全班沟通订正。之后师生共同回顾,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须要先找出题中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一要留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二要规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关于自主练习。第1、7、10题属于干脆计算类题目,其中第7题是混合性的口算,留意引导学生看清、算准;第10题采纳方程的形式进行的基本练习,一要关注学生计算的过程,二要留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第4题是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学生已经探究过分数乘法中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分数除法中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练习时,可先对这些关系在比较中进行回顾,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已发觉的规律进行推断。沟通时,要让学生说清推断的思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敏捷性与快捷性。第2、3、5、6、8、9、11、12、13、14、15、16、17、18题,都是亲密联系实际生活而设置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依据每道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常识和品德教化。其中第5题属于信息窗2中所学的旧知;第13题是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对比性练习的题目,在学生独立解决之后,应引导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进行对比,明确两题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即都要分析等量关系,不同的是,已知与未知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第14题是分数乘法与除法实际应用中对比的题目。第一小题用除法解答;其次小题用乘法解答。沟通时,引导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对两个小题进行比较。第17题是综合应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题目,三个问题相互联系。练习时,留意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正确选择乘法或方程解,明确不同解法的特点。第18题,先要带领学生看明白表格中的已知条件,既要先用方程求出参与投票的总人数,又要依据总人数用乘法求出不满足的人数,还要组织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其他问题可不限于分数乘、除法的,可以是加、减法的。第1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