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初探3篇.docx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初探3篇 第一篇 1概述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尚还存在某些问题与现在情况不太一致。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逐步摸索和解决,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为科技进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科技战略定位在以科技创新为主,这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巨大的推动力。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方式构建,符合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则是重要举措之一。 2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现状 2.1科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科技管理机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仍没有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体制性障碍一直是影响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适应科研项目的管理、评价和监管机制没有建立;为科研技术人员营造良好工作氛围、鼓励创新的环境等还不够。使得目前面临科技资源不够集中、组织协调能力不足,以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的实施,因此,科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改革。 2.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并逐渐与国际接轨,但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略显滞后。市场机制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很多科研项目计划并未使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导致科技管理体制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难,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作用发挥不够,产学研不够紧密。据统计部门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小于10%,实现产业化的更是不足5%,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许多科技成果还存在含金量低、脱离市场及企业实际需求等现象,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大降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受到严重制约。 3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措施 3.1制定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科技管理应遵循公共管理的客观规律,科研活动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上实现分层管理,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分清创新要素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采取观念转变、科学引导、激励机制等不同举措,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创新体系。 3.2具体措施 3.2.1转变职能,创新科技管理理念 科技创新要求科技管理必须创新,而科技管理创新要求科技管理理念必须首先创新。目前科技管理仍是决策与执行一体,科技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科技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安排项目经费分配,甚至负责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这样造成科技项目与社会需求不紧密。只有转变这种管理方式,转变职能,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分立的科技管理机制。一是,将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建议参照国外先进科研管理经验,成立管理委员会遵照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项目审批、管理和具体管理,科研经费预算与分配。把科技管理部门从日常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建立科技决策咨询机制,综合各领域专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及决策咨询服务,准确把握创新资源与宏观发展趋势,项目计划科学设置,引导科技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由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评估,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定期评价考核项目承担者信用。由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监督考核管理委员会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3.2.2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为科技人才建立合理评价机制 目前,导致科研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科研机构对科技人才的评估考核不规范。科技管理部门应在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基础上,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科技人才评估科学合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积极性。科研管理过程中要建立适宜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科研活动及成果进行合理评价,调控科研人员的行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2.3推动全面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售后服务 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建立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国外先进的精细化科研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前提是充分重视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日常工作规章制度中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吸收经验,不断完善现有工作模式,保证科研活动有序开展。在科研管理实践中,只有加强细节管理,关注具体服务内容,才能真正做到管理精细化,从细节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制度,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个从局部到全局、再由全局到局部、再全局的循环往复上升的螺旋式过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制度变迁引起的。科技管理体制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克服体制及理念的束缚,不断改革和创新,从政府职能、管理理念、精细管理等诸多方面入手,为科研项目与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将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形成激励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李婷工作单位:黑龙江省计算机软件研究中心 第二篇 一、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科技创新包括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价值实现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科技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管理创新是经济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依靠生产实践积累经验来推动发展到依靠技术突破来推进科技创新系统的作用将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和保障力量,因此,推进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始终诀定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科技管理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社会和谐、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科技管理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科技管理创新促进了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态的保护以及环境改善功能;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开发了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对有限的天然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推动了资源的合理、高效、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够通过技术创新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可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和谐统一。 三、科技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狠抓产学研对接工作。我们应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园区周边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引导、扶持区域内的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企业可以直接对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出技术需求和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这样大学和研究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并且也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 (二)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化的科技创新的目标。要坚持利用科技创新,优化布局,注重彰显水系景观、绿色生态的特色,充分保护利用水系,精心规划滨水空间。通过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从而打造合理便捷的智能化交通道路系统、适宜工作休闲的绿色生态系统、配套完善的智能化公共服务系统。 (三)科技创新要努力实现高新产业的集群,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科技创新在吸收大量科技产业的基础上,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科研设备、科技成果、信息和资金等资源提高城区内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资源从而实现城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必然会吸纳更多的资源最终可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科技的开放合作鹿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国际合作。支持中国的企业、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也欢迎国际的研究机构、大学、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要努力促进中国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创新,共同分享科技创新的成果。要着眼长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合理关系,从可持续发展掌握科技规律的角度,政府对公益性的基础研究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力度,同时对于科研成果应用技术的研究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发挥企业的作用。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比较注重于最终发表科技论文获得科技奖而转化为市场需要的生产技术的动力弱一些。因此我们在政策取向上提出一方面要鼓励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有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最熟悉市场的需求所以在技术的研发上,要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外需不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更应重视依靠创新驱动。 (五)加快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0的问题鹿极进行两者协同的有益探索。我们在创新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加快推动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协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而且还要在服务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具体的做法是:建立服务产品超市打造科技服务平台。 (六)科技管理创新实践,实际上也是一个探索、创新发展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过程。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系统思维和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配合、紧密协作的创新行为。有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协同主要是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和力量让更多方面共同参与社会创新管理形成社会管理合力。这需要我们跳出管理抓管理跳出区域抓管理跳出部门抓管理将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小力量0集聚到社会化管理这个大系统中来周绕一个既定目标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发展。将社会化/大管理0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寻求开辟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通过研究创新科技管理,深刻地认识到,科技管理的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曲径相通的。科技管理创新离不开经济发展的程度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推动科技管理创新更上一个层次。因此,创新科技管理新途径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是社会形势发展的必须,同样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当前,创新科技管理新途径的探讨忍形成必然趋势。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这个全民所关注的活动中来,真正为创新科技管理新途径、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雷宇赵晓丽工作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第三篇 1.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1)明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江苏省深刻认识到深化科技体制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重点,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重点围绕科技拨款制度改革、政研分开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考核机制等展开,在组织结构、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主体活力能力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断完善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江苏省不断营造创新的发展环境,完善创新机制,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创新型企业组建研究开发院,提高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累计建有企业研发机构超过4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75%。产学研合作推动形成了5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余家创新型企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同时,江苏开展的“科技镇长团”工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桥梁。 (3)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加大金融对科技的支撑力度,深入推进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启动建设多个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科技支行和科技小贷公司;坚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相继出台了“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政策,吸引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了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资金计划为基础、工作计划为抓手,目标明确、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2.江苏省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科技资源配置和投入结构有待优化。江苏省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过于行政化,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经费使用集中于激励技术知识的生产,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创新服务组织和市场培育略显欠缺。同时,政府投入更多是以竞争性项目方式进行分配,使科研机构的基础性、长远性的重大研究项目难以深入开展和突破。此外,现有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重视科技投入总量,对科技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科技创新的经济绩效不够突出。 (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在现有支持企业创新的体系和观念上,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偏好大企业的现象,在宏观政策上相对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适度支持。现有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难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作为小企业外部融资主渠道的银行,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增长,明显滞后于中小企业对金融需求的增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存在。同时,企业自身科技人力资源等不足,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创新链中低端位置。 (3)评价考核工作的改革有待深化。各地存在着以GDP考核代替经济建设考核、以GDP排座次论英雄的弊端,对科技考核的重视明显不足,导致经济与科技的分离。科技指标偏重短期效应,忽略长期效应考核,往往只片面追求眼前科技投入和成果数量的增长,忽略了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和科技成果的质量结构。区域科技考核方面缺少差异化标准,现有的区域科技工作考核体系强调项目的先进性,忽略了不同县市的产业定位和发展基础的差异化。此外科技成果评价程序不够合理等问题也需要尽快解决。 (4)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需进一步明确。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薪酬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偏重于短期激励方式作为首选,长期激励未得到重视。同时,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与操作不规范,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政策的执行不够到位,对科技人才的激励效应不够显著。此外,人才流动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全省大部分的博士集中在高校院所,企业集聚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相比仍显不足。 3.深化江苏省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1)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的相关政策,重点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打破壁垒和分割,加强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立足高端化目标和全球化视野,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创新战略,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大幅度提高企业等主体获取和吸纳世界创新资源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完善科技项目的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形成倾力创新的正确导向,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2)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制。大幅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科技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加大科技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同时,充分发挥江苏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示范效应,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社会资金开展创投业务。此外,积极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加强与金融系统的合作,推动设立一批科技支行、科技保险公司和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鼓励创新业务发展模式,探索建立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机制。 (3)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不断完善、推行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激励分配制度,加速知识产权的资产化、资本化,形成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动力机制。推进科技项目经费使用制度改革,尊重科研活动中科研人员的创造性贡献,适当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增强经费使用的灵活性,允许按一定比例列支人员活动经费。同时,大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围绕“双创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加强用才、留才、育才环境建设,完善科研资金使用、知识产权归属、重大创新成果奖励制度。 (4)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加快科技计划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逐步建立新型的科学规范的科技计划管理新体系。不断创新科技管理的组织方式,推动科技资源由多部门分散封闭管理向多部门协同集成管理转变,建立科技投入、资源配置的会商决策制度,在战略方向性和关键共性领域,统筹协调各方面科技资源,提高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完善科技发展决策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智力优势,建立和完善科技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强科学民主评议。 作者:韩博工作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