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知识点二轮复习必刷题——化学实验基础.docx
-
资源ID:11053695
资源大小:474.8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三化学知识点二轮复习必刷题——化学实验基础.docx
化学实验基础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烷和乙烯可以用溴水鉴别B煤油是石油的分馏产品,可用于保存少量的钠C棉花、蛋白质和油脂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水解产物均为电解质D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2仪器名称为“容量瓶”的是ABCD3实验室需配制1L 0.1mol·L-1的CuSO4溶液,正确的操作是A取25g CuSO4·5H2O溶于1L水中B取16g CuSO4·5H2O溶于少量水中,再稀释至1LC取16g无水CuSO4溶于1L水中D取25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L溶液4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COCO2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BNaCl泥沙溶解、过滤、蒸发结晶CNaOH溶液Na2CO3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DCu(NO3)2AgNO3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AABBCCDD5对下列实验装置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甲根据实验现象证明酸性强弱:硝酸>碳酸>硅酸B图乙制备金属锰C图丙滴定管中溶液的液面读数为22.40mLD图丁检验乙醇与浓硫酸加热至170产生的气体,必须有除杂装置X6向盛有I2水溶液的试管中,再加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上层橙红色,下层接近无色B均匀、透明、紫红色C均匀、透明、无色D上层接近无色,下层紫红色7欲除去小苏打溶液中少量的Na2CO3杂质,最易选用加入的物质是A干冰B盐酸C碳酸氢钙D氢氧化钙8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制取干燥纯净的B实验室制取大量气体C可以完成“喷泉”实验D测量Cu与浓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9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在K2CrO4溶液中滴加几滴浓硫酸,并恢复至室温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增加c(H+),CrO的平衡转化率变大B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将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白烟生成HClC将铜片和铁片用导线连接插入浓硝酸中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金属性:Fe>CuD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后摇匀液面低于刻度线浓度一定偏高AABBCCDD10实验室制备Cl2通常采用下列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据此,从下列所给仪器装置中选择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Cl2的装置是:AaBbCcDd11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和操作,均正确的是ABCD制备Fe(OH)3胶体制备Fe(OH)3胶体定容验证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AABBCCDD12某兴趣小组设计图甲装置用于制备一定量的乙酸乙酯,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甲中烧瓶上方的导管长度,可减少原料的损失B反应前,甲中烧瓶内先加入少量浓硫酸,后加入适量冰酸醋和乙醇C甲中接收装置可以替换成乙或丙D饱和碳酸钠的作用是吸收乙酸乙酯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的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结论A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CO2具有氧化性B同时向体积均为4mL的0.1mol·L-1和0.2mol·L-1酸性KMnO4溶液中各加入2mL0.1mol·L-1H2C2O4溶液,后者先褪色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越先褪色C向Fe(NO3)3溶液中加入过最HI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未变红氧化性:Fe3+>HNO3>I2D从装有过氧化钠的试剂瓶中取一定量固体于试管中然后加入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氧化钠变质产生碳酸钠AABBCCDD14下列实验操作和对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离子方程式A向溴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证明还原性:Fe2+>Br-Cl2+2Br-=Br2+2Cl-B用澄清石灰水鉴别K2SO3溶液和KHSO3溶液Ca2+SO32-=CaSO3C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试管中的硫酸钙CaSO4+CO32-CaCO3+SO42-D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氨水制备氢氧化铝Al3+3OH-=Al(OH)3AABBCCDD15如图: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C处干燥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由此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D中盛放的可能是浓硫酸BD中盛放的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CD中盛放的可能是饱和食盐水D通入的氯气是未经干燥的氯气二、非选择题16下列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_(填序号)。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然后竖立试管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液体时,胶头滴管紧贴试管内壁为了促进固体物质的溶解,可采用加热、搅拌等措施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并搅拌长时间盛放石灰水的烧杯应先加入适量的盐酸进行洗涤加热试管时,应先小火预热试管,然后固定位置加热水浴加热的优点是使反应器均匀受热并且控制恒温测定NH4Cl溶液的pH时,应先取一条pH试纸将一端浸入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确定溶液的pH用pH试纸可以测定氯水的pH检验NH3和HCl都可用湿润蓝色石蕊试纸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对于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过程中,加药品前的操作一般为检验装置气密性使用分液漏斗、滴定管前的第一步操作为检查仪器是否漏水17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化学方法测量一个不规则容器的体积,测量过程如下:称取7.5gCuSO4·5H2O晶体放入500mL烧杯中,加入150mL蒸馏水。待晶体完全溶解、冷却后,将溶液全部转移到容器中,用蒸馏水稀释到完全充满容器,从中取出溶液l00mL ,该溶液恰好与20mL 0.1mol/L BaCl2溶液完全反应。(1)求100mL CuSO4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 ;(2)试计算该容器的体积_。18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A萃取分液法 B结晶法 C分液法 D蒸馏法 E过滤法 F高温分解 G渗析法_除去CaO固体中少量的CaCO3固体;_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_分离互溶的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_从碘的水溶液里提取碘;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_除去石灰水中的CaCO3;_提纯Fe(OH)3胶体。19(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氢气和气体A的质量分别是0.2g和3.4g,则气体A的摩尔质量为_,A的分子数为_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氨气 ( NH 3 ) 和硫化氢 ( H 2 S ) 的质量比为_;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体积比_;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其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比为_。(2)用18 mol·L1的浓硫酸配制100mL 1.5 mol·L1的稀硫酸,其操作步骤有:用量筒量取x mL浓硫酸,缓缓注入装有约50mL蒸馏水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搅拌用约30mL蒸馏水分三次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每次的洗液都倒入容量瓶里将稀释后的硫酸小心地用玻璃棒引流容量瓶里将蒸馏水直接加入容量瓶,至液面接近刻度线盖紧瓶塞,反复颠倒振荡,摇匀溶液,转移到贴有标签的试剂瓶中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里逐滴加入蒸馏水,到液面最低点恰好与刻线相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编号)_,x=_(保留一位小数)。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探究“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序号实验温度/K有关物质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s酸性KMnO4溶液H2C2O4溶液H2OV/mLc/mol·L-1V mlc/mol·L-1V/mLA29320.0240.10t1BT120.0230.1V18C31320.02V20.11t2(1)通过实验A、B,可探究出_(填外部因素)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V1=_;通过实验_(填实验序号)可探究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该小组的一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上述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并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的某种粒子对KMnO4与草酸之间的反应有某种特殊作用,则该作用是_,相应的粒子最可能是_(填粒子符号)。请回答下列问题:(3)已知下列方程式:2O2(g)+N2(g)=N2O4(l) H1 N2(g)+2H2(g)=N2H4(l) H2O2(g)+2H2(g)=2H2O(g) H3 2N2H4(l)+N2O4(l)=3N2(g)+4H2O(g) H4上述反应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式为H4=_。(4)工业上常用磷精矿Ca5(PO4)3F和硫酸反应制备磷酸。已知25,101 kPa时:CaO(s)+H2SO4(l)=CaSO4(s)+H2O(l) H=-271kJ/mol5CaO(s)+3H3PO4(l)+HF(g)=Ca5(PO4)3F(s)+5H2O(l) H=-937kJ/mol则Ca5(PO4)3F和硫酸反应生成磷酸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21工业上电解制碱的技术是用离子交换膜法,主要原料是饱和食盐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阳离子交换膜把电解槽隔成了阴极室和阳极室,电解食盐水时,它只允许_ (填离子符号)通过(2)为了去除粗盐中混有的Ca2+、Mg2+、SO42,下列选项中所加试剂(均为溶液)及加入顺序均合理的是_ (填选项字母)A先加足量的BaCl2,再加足量的Na2CO3,最后加入适量稀盐酸B先加入足量的NaOH,再加入足量的BaCl2,然后加入足量Na2CO3,最后加入适量稀盐酸C先加足量的Na2CO3,再加足量的BaCl2,然后加足量的NaOH,最后加入适量稀盐酸D先加足量的Ba(NO3)2,再加足量NaOH,然后再加足量的Na2CO3,最后加入适量稀盐酸(3)氯碱工业是高耗能产业,一种将电解池与燃料电池相组合的新工艺可以节电能30%以上在这种工艺设计中,相关物料的传输与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的电极未标出,所用的离子交换膜都只允许阳离子通过图中X是_ (填化学式),分析比较图示中a、b、c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写出燃料电池中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_这样设计的主要节电能之处在于(任写出一条)_22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除LiFePO4外,还含有 Al 箔、少量不溶于酸碱的导电剂)中的资源,部分流程如图:(1)从“正极”可以回收的金属有_。(2)“碱溶”时 Al 箔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3)“酸浸”时产生标况下2.24 L NO时,被氧化的LiFePO4为_ mol(其他杂质不与HNO3反应)。(4)磷酸亚铁锂电池总反应为:LiFePO4+6CLi1-xFePO4+LixC6,电池中的固体电解质可传导Li+。充电时,Li+移向_(填“阳极”或“阴极”);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_。(5)磷酸亚铁锂电池中铁的含量可通过如下方法测定:称取 1.40 g 试样用盐酸溶解,在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SnCl2溶液,再加入 HgCl2 饱和溶液,用二苯胺磺酸钠作指示剂,用 0.030 mol·L-1 重铬酸钾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浅绿色变为蓝紫色,消耗重铬酸钾溶液40.00 mL。已知:2Fe3+Sn2+6Cl-=SnCl+2Fe2+4Cl-+Sn2+2HgCl2=SnCl+Hg2Cl26Fe2+Cr2O+14H+=6Fe3+2Cr3+7H2O实验中加入HgCl2饱和溶液的目的是_。磷酸亚铁锂电池中铁的含量为_。23羰基硫COS的结构与CO2相似,广泛存在于以煤为原料的各种化工原料气中,能引起催化剂中毒、化学产品质量下降和大气污染。羰基硫的氢解反应和水解反应是两种常用的脱硫方法,其反应式分别为:氢解反应:COS(g)+H2(g) H2S(g)+ CO(g) H=+7 kJ/mol 水解反应: COS(g)+H2O(g) H2S(g)+ CO2(g) H = ?已知反应中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羰基硫的结构式为:_,(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CO(g)+H2O(g) H2(g)+ CO2(g) H3 则H3 =_kJ/mol。(3)COS的氢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温度T具有如下的关系式 ,式中a和b均为常数。如图中,表示COS氢解反应的直线为_;一定条件下,催化剂A和B对COS的氢解反应均具有催化作用,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则a1_a2 (填“>”或“<”或“=”)。某温度下,在体积不变的容器中,若COS和H2的起始体积比为1:V,平衡后COS和H2的体积比为1:10V,则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_。(关于V的表达式)(1)COS完全燃烧会生成大气污染物SO2。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以乙烯作为还原剂的脱硫(SO2)方法,其脱硫机理如图2,脱硫率与温度、负载率(分子筛中催化剂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图3。该脱硫原理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据图3,为达到最佳脱硫效果,应采取的具体反应条件是_;根据a曲线在450以上的变化趋势,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5)为测定某工厂烟道气中SO2的含量,现将16.00 L烟道气缓慢通过1.00 L水,设SO2完全被吸收,且溶液体积不变。取出20.00 mL溶液,用1.18×10-3mol·L-1的饱和碘水与之反应,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碘水19.07 mL,则该厂烟道气中SO2的含量为_mg·L-1。参考答案1C【详解】A、甲烷不与溴水反应,乙烯可使溴水因加成而褪色,正确;B、钠与煤油不反应可用煤油保存少量的钠,正确;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错误;D、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正确。故答案选C。2B【详解】A.此仪器为球形干燥管,故A错误;B.此仪器为容量瓶,故B正确;C.此仪器为长颈漏斗,故C错误;D.此仪器为漏斗,故D错误。故答案为B。3D【详解】A. 1L指溶液体积为1L,不是溶剂水的体积为1L,应该是定容为1L,A错误。B. 需要CuSO4·5H2O的质量m=nM=cVM=0.1mol·L-1×1L×250g/mol=25g,B错误。C. 需无水CuSO4的质量m=nM=cVM=0.1mol·L-1×1L×160g/mol=16g,但不能取用1L水,应在容量瓶中定容为1L,C错误。D. 取25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L溶液,配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0.1mol/L,D正确。答案为D。4C【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但不吸收CO,可以除去CO中的CO2,A正确;B.泥沙不溶于水,NaCl溶于水,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以得到氯化钠晶体,B正确;C.氢氧化钠、Na2CO3都能与盐酸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C错误;D.硝酸银溶液与金属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过滤即可得到硝酸铜溶液,D正确;答案选C。5A【详解】A、浓硝酸具有挥发性,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硝酸分子,进入装有硅酸钠溶液的试管中,使硅酸钠产生沉淀的物质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该实验无法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错误;B、利用铝的强还原性,根据铝热反应的原理,铝还原出锰,正确;C、计数时视线与刻度线、溶液的凹液面相平,计数正确;D、浓硫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中有副产物二氧化硫等,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也能使溴水褪色,引起检验的干扰,必须有除杂装置除去二氧化硫,正确。答案选A。6D【详解】I2水溶液是棕色,加入密度大于水的四氯化碳,因为I2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下层为四氯化碳的典溶液,为紫红色,上层为水,接近无色,故D正确。7A【详解】A干冰是固体CO2,在溶液中CO2、H2O、Na2CO3反应转化为NaHCO3,且CO2在室温下是气体,易挥发出去,故能够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达到除去杂质、净化的目的,A正确;B盐酸与NaHCO3、Na2CO3都发生反应,当加入少量盐酸时,先与Na2CO3反应产生NaHCO3,同时产生NaCl杂质,且盐酸的量不容易控制,因此不能达到除杂净化的目的,B错误;C碳酸氢钙与Na2CO3杂质反应产生CaCO3沉淀和NaHCO3,但碳酸氢钙溶液的量不容易控制,因此不能很好的达到除杂、净化的目的,C错误;D氢氧化钙与NaHCO3、Na2CO3都会发生反应,不能达到除杂、净化的目的,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8C【详解】A、装置中发生装置可以制备氨气,通过碱石灰干燥氨气,但收集氨气比空气轻,需要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故A错误; B、因为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硫酸与大理石的进一步反应,所以不能用碳酸钙与硫酸反应,故B错误; C、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烧瓶中压强减小,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被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符合形成条件,故C正确; D、装置中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和水反应,不能测定二氧化氮气体体积,故D错误; 故选C。9A【详解】A溶液中存在平衡2CrO(黄色)+2H+Cr2O (橙色)+H2O正向移动,则增加c(H+),CrO的平衡转化率越大,故A正确;B生成HCl极易结合水蒸气形成小液滴,则瓶口出现白雾,故B错误;C铁与浓硝酸发生钝化,铜作负极,不能证明铁与铜的金属性,故C错误;D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定容摇匀后,发现瓶内液面略低于瓶颈刻度线,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浓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A。10C【详解】实验室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氯气时,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生成的氯气含有HCl、水蒸气等杂质,用饱和食盐水吸收HCl,用浓硫酸干燥,用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有毒必须有尾气处理装置,答案为C。11D【详解】A将饱和Fe2(SO4)3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制取Fe(OH)3胶体时,应该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不能使用內焰或焰心加热,A错误;B制取Fe(OH)3胶体时,要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不能滴入NaOH溶液中,否则会产生Fe(OH)3沉淀,B错误;C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当液面在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且应悬空垂直滴加,不能伸入容量瓶中,C错误;D把NO2平衡球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通过观察平衡球中气体颜色深浅,判断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方法、装置和操作均正确,D正确;故答案是D。12A【详解】A. 增加甲中烧瓶上方的导管长度,长直导管可以起冷凝回流作用,故可减少原料的损失,A正确;B. 浓硫酸密度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宜先加,反应前甲中烧瓶内试剂添加顺序为:乙醇、少量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冷却到室温后,再加适量冰酸醋,B错误;C. 乙图中多孔球泡能防倒吸,同时可增大与碳酸钠溶液的接触面积,除杂效果更好;丙图中通入CCl4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能防倒吸,但CCl4能溶解乙酸乙酯,使产率降低,C错误;D. 饱和碳酸钠的作用是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D错误;答案选A。13A【详解】A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被还原,体现了二氧化碳的氧化性,故A正确;B根据反应可知,高锰酸钾过量,不能观察到褪色时间,故B错误;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与碘离子发生氧化反应,且HI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不存在硝酸根,不能判断铁离子和硝酸的氧化性强弱,故C错误;D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说明过氧化钠变质,故D错误;故选A。14C【详解】A. 向溴化亚铁溶液中滴加少量的氯水,无法证明还原性Fe2+>Br-,因为不论氯水把亚铁离子氧化还是把溴离子氧化,溶液均可变为黄色,故该实验在原理上是不可行的,应加以改进:再加四氯化碳、充分振荡,观察到下层变为橙红色,方可证明,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Fe2+=2Fe3+2Cl-,A不正确; B. 用澄清石灰水不能鉴别K2SO3溶液和KHSO3溶液,因为它们均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CaSO3沉淀,B不正确;C. 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试管中的硫酸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SO4+CO32-CaCO3+SO42-,C正确;D. 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氨水制备氢氧化铝,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一水合氨是弱碱,不能用氢氧根表示。本题选C。15C【详解】试题分析: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气体经D中溶液后通入C中,C处干燥的红色布条无变化,说明没有次氯酸与红色布条作用,有两种可能,一是D中盛放可以干燥氯气的试剂,二是D中盛放可以吸收氯气的试剂;打开B阀时,气体直接经过B进入C中,C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原来的氯气就是潮湿的氯气,其中含有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可以把红色布条漂白。A. D中盛放的可能是浓硫酸,A正确;B. D中盛放的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氯气,B正确;C. D中盛放的不可能是饱和食盐水,氯气通过该溶液后可以使红色布条褪色,C不正确;D. 通入的氯气是未经干燥的氯气,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D正确。本题选C。16【详解】胶头滴管一般不能插入试管内;量筒不能用于溶解物质;试纸不能直接浸入溶液中;氯水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pH;NH3检验应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故答案为:;170.02mol/L 1.5L或1500mL 【详解】(1)根据方程式 CuSO4 +BaCl2=CuCl2+BaSO4分析,氯化钡的物质的量为0.002mol,则l00mL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的物质的量为0.002mol,硫酸铜的浓度为0.002/0.1 mol/L=0.02mol/L;(2) 7.5gCuSO4·5H2O的物质的量为7.5/250 mol=0.03mol,则容器的体积等于溶液的体积,为0.03/0.02 L=1.5L或1500mL。18F C D A B E G 【详解】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应选择高温分解法除杂,故答案为:F;水和汽油分层,选择分液法分离,故答案为:C;四氯化碳和甲苯互溶,但沸点不同,选择蒸馏法分离,故答案为:D;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选择萃取分液法提取碘,故答案为:A;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选择结晶法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故答案为:B;碳酸钙难溶于水,选择过滤法除杂,故答案为:E;Fe(OH)3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选择渗析法提纯Fe(OH)3胶体,故答案为:G。1934g/mol 6.02×1022 1:2 2:1 3:1 8.3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结合公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难度不大。20(1) 浓度 1 B、C (2) 催化作用 Mn2+ (3)(4)【分析】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时,需要进行单因子变量控制,依据表格的数据,A、B应控制温度相同,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C应控制温度不同,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据此回答。(1)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变量就是反应物的浓度,由表可知通过实验A、B,可探究出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溶液总体积为6mL,则其中V1=1;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变量就是反应温度,则通过实验B、C可探究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反应物的性质决定了反应速率的快慢,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有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剂等。由图知,该反应开始后Mn2+的物质的量急剧增多、反应速率迅速增大,则可能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的某种粒子对KMnO4与草酸之间的反应有某种特殊作用,则该作用是催化作用,相应的粒子最可能是Mn2+。(3)已知下列方程式:2O2(g)+N2(g)=N2O4(l) H1N2(g)+2H2(g)=N2H4(l) H2O2(g)+2H2(g)=2H2O(g) H32N2H4(l)+N2O4(l)=3N2(g)+4H2O(g) H4由盖斯定律知,反应=2×-2×-,则H4=。(4)给反应编号:反应:CaO(s)+H2SO4(l)=CaSO4(s)+H2O(l) H=-271kJ/mol反应:5CaO(s)+3H3PO4(l)+HF(g)=Ca5(PO4)3F(s)+5H2O(l) H=-937kJ/mol,由盖斯定律知, 5×-即为目标反应,则H=,即Ca5(PO4)3F和硫酸反应生成磷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1H+和Na+ B 氯气 cab 2H2+4OH4e=4H2O 燃料电池可以补充电解池消耗的电能、提高产出碱液的浓度 【详解】(1)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阴离子不能通过,电解食盐水时,溶液中阳离子有两种:H+和Na+。 故答案为H+和Na+;(2)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用Na2CO3将Ca2+沉淀,用NaOH将Mg2+沉淀,用BaCl2将SO42沉淀。为保证离子除尽,所加试剂都是过量的,盐酸放在最后,除去过量的NaOH和Na2CO3,还要Na2CO3除去过量的BaCl2,所以,一定要将Na2CO3放在BaCl2之后加。故答案为B;(3)甲、乙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阴阳极,由图上可知,甲电极处产物为X,乙电极处的产物为NaOH和Y,所以乙电极处应为H2O的H+放电,生成H2和OH-,则X的电极反应为:2Cl-2e-=Cl2;气体Y(H2)与空气形成燃料电池,空气中的O2在丁极(正极)放电,得电子产生OH,所以反应后NaOH的浓度升高,即a%小于c%;负极H2失电子生成H+消耗OH,所以c%a%,得到c%a%b%。故答案为Cl2;cab。燃料电池中负极H2失电子,电极反应式为2H2+4OH4e=4H2O;故答案为2H2+4OH4e=4H2O;将氯碱工业的产物H2与空气设计成燃料电池,所产生的电能可以应用于氯碱工业,补充电解池消耗的电能;由a、b、c的大小可知,氯碱工业的产物NaOH浓度得到提高。故答案为燃料电池可以补充电解池消耗的电能、提高产出碱液的浓度22Fe、Al、Li 2Al+2OH-+2H2O=2AlO+3H2 0.3 阴极 Li1-xFePO4+xLi+xe-=LiFePO4 将溶液中过量的Sn2+转化为稳定的SnCl,防止其干扰Fe2+的测定 28.8% 【详解】(1)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正极”可以得到FePO4、NaAlO2、Li2CO3,因此可以回收的金属有Fe、Al、Li。(2)“碱溶”时Al与NaOH反应生成NaAlO2,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3H2。(3) “酸浸”时硝酸将LiFePO4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硝酸转化为NO, 2.24 L NO的物质的量为0.1 mol,产生0.1 mol NO转移0.3 mol电子,可以溶解0.3 mol LiFePO4,故被氧化的LiFePO4为0.3 mol。(4) 充电时,阳离子Li+移向阴极;放电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应式为Li1-xFePO4+xLi+xe-=LiFePO4。(5)实验中加入HgCl2饱和溶液,发生反应4Cl-+Sn2+2HgCl2=SnCl+Hg2Cl2,可以使溶液中过量的Sn2+转化为稳定的络合物SnCl,从而防止用重铬酸钾滴定溶液时Fe2+时干扰实验结果的测定,造成实验误差。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Fe2+Cr2O+14H+=6Fe3+2Cr3+7H2O可知,n(Fe2+)=6n(Cr2O)=6×0.030 mol×0.040 L=0.0072 mol,m(Fe2+)=nM=0.0072 mol×56 g/mol=0.4032 g,磷酸亚铁锂电池中铁的含量为23O=C=S -42 z = K= C2H4 +2O2+SO2 = S+ 2CO2 + 2H2O或2C2H4 +3O2+ 2SO2 = 2S+ 4CO2 + 4H2O或C2H4 +O2+2SO2 = 2S+ 2CO2 + 2H2O 负载率为3.0%,温度为350 高温条件下催化剂失活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