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docx
2022年苏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苏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一节光的折射第一课时。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还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二、:光的折射的特点就其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光的折射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光的折射特点的理解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的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三、.(1)重点:光的折射特点。(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四、(1)知识与技能: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用“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折射特点,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五、自制光的折射组合演示仪、烧杯、泡沫板、适量的水、多媒体课件。选择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六、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通过多个学生活动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上述方法总结规律,并联系实际解决课堂实际问题。七、一、课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又将如何呢?设计渔夫叉鱼的实验引入新课。在装有水的鱼缸里有一条鱼,请学生到讲台先用瞄准器对鱼瞄准,再用激光灯通过瞄准器照射,检验学生是否瞄得准确,接着用鱼叉去叉鱼,结果却叉不到鱼。(装置见图1)这是为什么?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说明: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为使学生看清水中的鱼,教师用电筒把鱼照亮)二、新课教学:1、光的折射现象:一个同学将一束激光射至空烧杯的B点并保持不动,然后另一个同学向烧杯内注水,注意观察:烧杯底部的光斑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见图2、图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板书)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学生回答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那么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又有哪些特点呢?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情况(图4、图5)。提出问题: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后由学生归纳:电脑课件模拟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改变入射角度,在电脑上直观显示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利用自制光的折射仪演示:光在水和空气中的折射情况,重点演示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图6、图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初步归纳光的折射特点。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将向哪个方向偏折?当该光线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光线又会向哪个方向偏学生活动后,画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光路图。:多媒体课件演示,边分析边讲解得出结论。(板书)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3、用光的折射解释开篇的问题:渔夫为什么叉不到鱼?怎样才能叉到鱼?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解决问题、首尾呼应)通过学生猜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整堂课通过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亲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探寻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三、复习小结、布置作业(1)课本p871、2、4(2)上网搜索:海市蜃楼现象八、第一节光的折射一、折射现象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折射光线折射角二、光的折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垂直入射时的折射角等于零。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苏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二)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四)教具与学具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学生分组器材: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1、回归课本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2、情景讨论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