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线铁背山隧道检测报告.docx
黑大线铁背山隧道检测报告 工程名称 铁背山隧道 检测日期 2022.12 托付单位 辽宁省马路管理局 托付日期 2022.11 检 测 依 据 1、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人民交通出版社 2、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1-81)人民交通出版社 3、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026-90)人民交通出版社 4、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人民交通出版社 5、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2000)中国安排出版社 7、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中国铁道出版社 8、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113-2004)中国铁道出版社 参考依据 1、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1-88)人民交通出版社 2、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 检 测 结 论 、 维 修 对 策 建 议 检测结论: 1、依据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评定该隧道为1A类隧道。 2、衬砌外观质量较差,表面存在较多环形、纵向、斜向裂缝,部分裂缝宽度已经严峻超过规范限值要求;部分裂缝深度超过14cm。3、该隧道渗漏水状况比较严峻,已经影响结构的平安、耐久性与运营条件。4、该隧道拱部50%衬砌及其它部位衬砌厚度存在不满意设计要求现象。衬砌砼强度满意设计要求。衬砌砼后局部区域存在裂隙或不密实现象。5、实测隧道净空已不满意11011年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侵限高度达14.6厘米。 综上所述,建议对隧道局部衬砌厚度、裂缝、全隧道渗漏水处及排水系统进行修理加固处理,同时加强视察,建议拆除路面,重新浇注混凝土,增加隧道净空,以符合规范要求;或设置限高标记,避开出现交通事故。 照片1 铁背山隧道全景 图1 铁背山隧道断面图 一、隧道概况 铁背山隧道(照片1)位于黑大线抚顺市抚顺县高丽营子境内,中心桩号为K1210+226,11018年3月开工,11010年5月竣工;全长为178m;隧道断面净宽7m,两侧各设1.0m的人行道,垂直净空高5m,纵坡2.5%;衬砌采纳无筋砼;设计标准为二级马路标准。 建设单位:抚顺市马路管理处 施工单位:沈阳军区后勤部工程其次大队 设计单位:抚顺市马路管理处设计室 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表明:隧道围岩为火成的花岗片麻岩,在东南方有南西北东向的古老深大断裂通过。K1210+1371210+1101、K1210+2101K1210+315范围内围岩的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为2030MPa;经井洞勘探,围岩节理裂隙比较发育,且均张开,部分为泥土所充填,岩石为三类围岩。K1210+1101K1210+2101范围内围岩的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为3050MPa;围岩节理裂隙比较发育,裂隙间距一般在0.73.2米,在张开或微张开的裂隙里,也为肯定的泥土所充填,岩石为四类围岩。本段山高最大相对高度为48米,抚顺侧山坡坡角43度左右,南杂木侧54度左右,山势虽然稍陡,但无孤石、险石出露,并且山坡均为13米的碎石土所覆盖,植被、灌木丛生,因此山体稳定,不易发生山石坍塌等现象。 竣工资料表明隧道施工时从两洞口同时掘进。西洞口于89年1月衬砌完成。东口掘进中,遇到大断层,破裂带,出现整个山体塌落,形成露天漏斗,塌落高度达40多米,衬砌在89年12月完成。由于隧道塌方,明洞增长,整个隧道比原设计缩短22米。基础开挖平均深度为0.65米,基底无浮石,未见异样及地下障碍物,基底侧墙为岩石,用水清洗扫净,基础设计200号砼。明洞拱上回填。施工过程中开挖与衬砌时间间隔过长。外观质量差,接茬处理不志向,个别部位出现漏水现象。路面平整度差。验收检验时隧道净高不小于6.30米。原设计文件无具体的防水设计,由施工单位帮助建设单位完善的防水设计;墙壁每5米设置1个排水孔,用草编制成通往排水沟,排水孔直径为10cm,在K1210+181K1210+201范围内每3米设置1个排水孔。隧道建成后就出现漏水现象,漏水水源多为地表水;外边下雨,洞内就漏,外边无雨,洞内很快就不渗漏。西口处漏点较多,此处山顶为剥离切口部位,原切口爆破时,将其原岩震裂,使水顺缝进入岩体,造成漏点较多;原两侧墙后预留排水孔堵死,使水不能顺当流入排水沟中,增加渗漏机会。历年修理记录:2001年对该隧道的排水设施进行修理,增设泄水管;对路面加铺混凝土进行修理。二、检测目的 本次通过对该隧道的土建结构进行专项检查,刚好发觉结构的主要病害及破损程度,系统了解和驾驭该隧道的总体技术状况,评定结构物功能状态,为隧道的管理部门实行正确管理决策和工作安排供应牢靠依据,同时为制订处治方案和措施供应科学、合理的技术资料和依据。报告中以路途前进方向左、右区分。该隧道的竣工文件桩号与现国道202马路编号相反,故现调整原文件桩号以适应现路途桩号编号。三、检测依据 1、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人民交通出版社 2、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1-81)人民交通出版社 3、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026-90)人民交通出版社 4、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人民交通出版社 5、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2000)中国安排出版社 7、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中国铁道出版社 8、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113-2004)中国铁道出版社 参考依据 1、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1-88)人民交通出版社 2、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 四、检测设备 表4-1 序号 仪器 产地 功能 1 思韦尔裂缝读数显微镜 国产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 2 HILTI电子测距仪 瑞士 距离检测 3 HILTI钢筋探测仪 瑞士 钢筋检测 4 数显卡尺 国产 隧道衬砌裂缝检测 5 取芯机 国产 隧道衬砌质量检测 6 回弹仪 国产 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测试 7 RAMAC/GPR雷达 瑞典 隧道衬砌质量检测 8 超声波 北京 隧道衬砌质量检测 五、检测内容、方法与评定标准 5.1检测主要内容 隧道检测主要以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 所规定的土建工程检测项目为主,包括洞口、洞门、衬砌、路面、防排水系统、限界、净空等七部分。5.2检测方法 (1)隧道历史状况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包括隧道地质调查、查阅设计文件、施工记录等。(2)衬砌厚度及背后空隙、裂隙水分布状况等检测;检测方法采纳无损与有损方法相结合,利用地质雷达检测辅以钻取芯样进行校验; (3)衬砌质量检测;采纳超声回弹综合法进行调查,同时辅以钻芯试验进行修正来推定混凝土强度。(4)隧道表观病害检测,主要包括裂纹分布、长度、宽度、深度及性质;依据调查结果,按肯定比例绘制病害绽开图,用于评价隧道病害的严峻程度和缘由分析。(5)渗漏水调查;调查渗漏水范围(里程)、隧道结构部位、出水形式、水量,并绘制相应的绽开图。(6)路面或基底调查;调查路面与基底病害状况。(7)净空、几何尺寸检测;检测隧道宽度(车行道宽度和净总宽)、隧道净高、隧道衬砌断面尺寸(宽度和高度),用红外测距仪检测。5.3质量评定标准 隧道质量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马路隧道养护规范(JTG H122003 )。六、隧道技术状况 6.1 隧道表观病害调查 该隧道裂缝共计75条,总长508.4米;其中隧道衬砌环向裂缝有56条,约占总数的75%;非环向裂缝有19条,约占总数的25%;非环向裂缝中的8条裂缝分布在隧道左侧,占非环向裂缝总数的42%,11条裂缝分布在隧道右侧,占非环向裂缝总数的58%。隧道衬砌裂缝主要集中非明洞部位,明洞裂缝相对较分散。 图2 裂缝形态分布对比图 衬砌的环向裂缝分布在隧道全长范围内,相邻裂缝平均间距34m,裂缝宽度0.22.5mm,裂缝深度在14cm17cm左右;拱顶处裂缝开展较宽,其中16米处环向裂缝最大宽度已达到5mm,已严峻超过规范限值要求。 衬砌纵向裂缝分布在隧道拱顶或拱腰处,纵向间距35m,裂缝宽度0.22.5mm;边墙上存在部分斜向裂缝,裂缝宽度最大值达到0.85mm;裂缝处伴有大量的渗水白化、泛泥浆现象(见照片212)。 5mm 照片3 37m处拱圈环向裂缝 照片2 16m处拱圈环向 裂缝 照片5 145m处拱圈环向裂缝 0.7mm/14.6m 0.9mm/14.6m 照片4 124m处拱圈环向裂缝 照片6 166m处拱圈环向裂缝 1.0mm/14.6m 照片7 166m处拱圈横向裂缝 照片9 160m处拱圈横纵向裂缝交织 1.8mm/14.6m 照片8 22m处边墙纵向裂缝 照片11 22m处边墙斜向裂缝 0.85mm/9m 照片10 46m处拱圈斜向裂缝 0.45mm 照片13 135m处边墙渗水白化 照片12 152m处边墙斜向裂缝 照片15 排水管外露 照片14 渗水白化、泥浆 图3 病害绽开图 从隧道裂缝的分布部位视察,共有14条纵向裂缝,2条存在左拱腰上,3条存在右边墙上, 4条存在右拱腰上,5条存在拱顶上。 从隧道裂缝的形态视察,裂缝有9条基本上呈起伏状,占总数12%;有43条裂缝总体上呈一条直线,仅在裂缝细部有弯曲起伏;呈弧形的裂缝共有11条;分叉裂缝有12条,裂缝形态分布状况如图所示。 图4 裂缝形态视察对比图 隧道衬砌裂缝宽度基本处于紧闭、稍微张开、张开、宽张开四种形式。裂缝宽度小于0.25mm,处于禁闭状态的有37条,占49%;裂缝宽度介于0.25mm0.50mm 之间,处于稍微张开状态的有2条,占3% ;裂缝宽度介于0.50mm2.5mm 之间,处于张开状态的有33条,占44% ;裂缝宽度大于2.5mm,处于宽张开状态的有3条,占4%。 图5 裂缝状态分布状况图 经过多年运营,现隧道衬砌未发觉新裂缝的产生,表明既有裂缝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隧道44%的裂缝处于张开状态说明隧道病害较严峻。 倾角大于900的裂缝有9条,占裂缝总数的12%,其中隧道左侧4条,隧道右侧5条;倾角小于900的裂缝有10条,占裂缝总数的13%,其中隧道左侧5条,隧道右侧5条;倾角等于900的裂缝有56条,占裂缝总数的75%,其中全断面环向开裂35条,非全断面:隧道左侧8条,隧道右侧13条。 图6 裂缝位置分布状况图 隧道衬砌表面无其它明显病害,如破损、起层、剥落、错台等状况 6.1.1 衬砌裂缝产生缘由 结合现场勘察成果,并依据理论及阅历分析,该隧道病害的缘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衬砌厚度及地质缘由所致 因为施工因素,未严格按设计进行。局部衬砌厚度低于设计值。当地质条件较差时,在衬砌荷载增大或应力集中的状况下,衬砌厚度偏小,便形成拉裂或压裂性裂缝,导致隧道衬砌开裂。如隧道拱顶K1210+250266等处。 2)拱背存在空洞所致 拱背超挖大,隧道局部衬砌后存在不密实现象,使得衬砌受力不匀称,产生横向拉裂。由于拱背普遍存在空洞,在围岩较破裂地带,随时可能垮塌,对衬砌造成潜在威逼,同时,计算中所考虑的对衬砌有利的围岩弹性抗力实际不存在,使衬砌受力更为不利。如隧道右拱腰K1210+1101217等处。 3)基底不匀称沉降所致 隧道基底部分地段未清理虚渣或基础较薄弱,在围岩压力或自重作用下,导致衬砌出现不匀称沉降,边墙出现较密集的竖向裂纹。铁背山隧道边墙部裂纹较少,边墙基底不匀称下沉不严峻。如隧道K1210+247257处边墙两侧出现裂缝。4)衬砌收缩变形所致 因温度或养护等缘由,衬砌产生收缩变形,导致拱部或侧墙出现较多环向裂纹。施工中衬砌拆模时间过早及养护时间不够,衬砌产生较大收缩变形,同时又因强度不能充分发挥,承载及反抗变形实力差,很简单造成混凝土衬砌垂直轴向的收缩性裂缝。铁背山隧道存在较多此类形式裂缝。5)施工质量所致 由于施工质量较差,未能处理好施工缝、变形缝(包括温度缝、沉降缝等),造成衬砌出现环向裂缝,如隧道K1210+153、K1210+174两处所出现的环向裂缝。6)岩体存在偏压所致 由于隧道围岩存在肯定的偏压现象。当隧道顶部、两侧以及基础存在不匀称现象时,围岩对隧道衬砌的局部就会产生肯定的挤压现象,而衬砌为无筋砼,因此简单开裂。偏压即使很微弱,也会造成斜裂缝的出现,并且影响裂缝的倾向。如隧道K1210+279300处边墙所出现的斜向裂缝。6.2隧道路面病害状况(具体病害见附表二) 隧道路面于2001年经过修理后,现在5m、11m、23m、122m、152m、162m处出现横向裂缝;26m、50m、53m、63m、87m、146m处出现坑槽,面积累计为10.56m2(见照片16、17)。行车舒适程度较差。通过现场取芯测量,可知后来在修理的过程中加铺一层20cm的水泥混凝土(见照片18、19),详细病害见下表6-1: 照片17 路面坑槽 照片16 路面横向裂缝 照片18 取芯现场 照片19 芯样 6.3隧道渗漏水检测 本隧道检测时已过雨季,但仍可见明显渗漏水痕迹,调查状况如下。全隧道开裂处普遍存在渗漏水现象。隧道表面明显渗漏水处共37处,占裂缝总数的50%;隧道渗漏水呈现片状特征,说明隧道水害严峻。对应处大部分以水迹、泥浆形式渗漏;严峻处以水流形式外漏。拱腰局部多处渗水白化(见照片1315)。 铁背山隧道渗漏水缘由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完善的防排水系统设计,没有设置良好的防水层,施工质量较差,爆破过度造成岩体出现较多裂隙,产生渗漏点。当衬砌出现开裂时,就会出现较多的渗漏水现象。另外,地下水在边墙处没有通畅的水路,无法排到排水沟,因此边墙存在渗水处较多。 由于隧道处于寒冷地区,随着渗漏水的长期侵蚀、冻融作用等,将极大地降低隧道砼与各种设施的运用寿命和功能,同时,恶化隧道的运营条件。6.4洞口、洞门 隧道出口段处两边的边坡基本对称。边坡没有明显滑动的迹象,初步推断边坡是稳定的。6.5 限界、净空等结构几何尺寸检测 1、限界比较。 (1)按11011年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比,详见附图。 由图可知,原设计标准图满意11011年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1-81)二级马路净高5米的建筑限界要求;由于后期路面修理后,致使路面标高上升,这样实测隧道内轮廓不满意11011年标准中建筑限界的要求,最不利断面左侧顶角侵限高度为14.6厘米。 (2)按11018年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比,详见附图。 由图可知,原设计标准图不满意11018年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1-88)二级马路净高5米的建筑限界要求,实测隧道内轮廓最不利断面左侧顶角侵限高度为62.8厘米。 、拱轴线变形测试 图7 实测与设计轮廓线比较 注:红色为设计断面内部轮廓线,绿色为实测断面轮廓线,本次测试以隧道前进方向左侧拱脚不变形为基准,测试拱顶下沉量。通过实测断面内部轮廓线与设计断面轮廓线进行比较可知,现在该隧道拱轴线拱顶均存在肯定的下沉现象,最大下沉值为5.21cm。七、工程地质勘察 7.1 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隧道区属辽东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2、气象水文:隧道区属半干旱,半潮湿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春秋两季多风。最高气温36.637.6,最低气温-27.9-28.1,年平均降水量600800mm,年平均蒸发量1600mm。从11月中旬至翌年4月为冰冻期,多年平均冻土深度1.31.4m。地表水系主要为浑河水系,隧道区面临大伙房水库。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水量随季节改变而改变。大气降水入渗为主要的补给方式,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透水性一般,但地表水仍会不同程度地渗入到围岩裂隙中,从而造成隧道内滴水、渗水。3、地层:地层以震旦系(Z)花岗片麻岩为主,青灰色,灰黑色,强-中风化状态,岩体呈碎石状、碎块状,大块状,片麻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石英,斜长石为主,节理裂隙较发育。据前期勘察报告,岩体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2030Mpa,抗剪似摩擦角35°45°。4、地质构造:据区域构造地质资料,隧道东南方1公里处,存在一条南西-北东向的古老深大断裂通过,通过施工揭露的实际地质状况及本次调查可知,隧道区小桩号侧存在一条破裂带,走向210°左右,倾向倾角不明,宽度35米,由于破裂滑塌的积累物及积雪等覆盖,破裂带性质不明。破裂带内岩体极破裂(见照片20、21),岩体被切割成碎石状,碎块状,在大暴雨等不利条件下易发生滑塌。隧道区花岗片麻岩岩体经验多次构造变动及外营力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形成了多方向的节理裂隙,且纵横向上均较发育,延长较长,局部节理裂隙中见红色铁质及泥质充填,以大桩号侧明洞上侧围岩进行统计(见照片22),范围为1×2m区域,共统计25组节理裂隙,见节理密度极点图(见图8)。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围岩岩体主要由三组节理限制,为106°130°40°73°和180°230°62°85°、335°8°60°85°。岩体被多组节理裂隙切割的很破裂,呈碎块状,大块状;各种节理裂隙倾角较大,受物理、化学风化影响,岩体易剥落,倒塌。 照片20 隧道大桩号侧明洞上侧岩体破裂带 照片21 岩体滑塌、倒塌所形成的积累体 照片22 岩体节理裂隙图 7.2 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 1、围岩级别: 经原勘察报告及本次地质调查初步分析,洞口处明洞段围岩级别为级,洞身材围岩级别为-级,详细为:小桩号端距洞口45米处、大桩号侧距洞口25米,围岩为级,洞身材为-级。围岩级别采纳90规范标准。 2、隧道洞口边坡岩体分析 围岩岩体主要由三组节理限制,为106°130°40°73°和180°230°62°85°、335°8°60°85°。大桩号侧:右侧边坡坡面产状320°70°,与此处主要节理产状106°130°40°73°相比,倾向大体相反,右侧边坡基本稳定;左侧边坡坡面产状150°46°,坡度较小,节理裂隙倾角大于坡面倾角,左侧边坡基本稳定(见图9)。 图9 岩体节理裂隙、边坡赤平投影图 图8 岩体节理裂隙极点图 小桩号侧:左侧岩体受断层破裂带的影响,岩体较破裂,呈碎石状、碎块状,节理裂隙中多见泥质充填,在外界不利条件作用下易产生滑塌,且明洞与暗洞交接上侧处岩体倾角大,岩体近陡立,岩体被节理竖向切割较深,在外界风化作用下易产生倒塌,明洞上侧可见到滑塌、倒塌的积累体(见照片21);右侧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少量发育,边坡稳定。 3、隧道区小桩号侧右侧岩体对衬砌产生肯定的偏压作用,使得衬砌在受力最薄弱处出现张裂隙,小桩号侧距洞口16米处,37米处裂缝明显,衬砌外部均有迹象显示,且形成顺时针扭曲,16米处裂隙右侧裂隙大于左侧裂隙,37米处右侧裂隙小于左侧裂隙。4、本次仅做了地表调查,未进行钻探、物探、室内试验等地质勘察手段,只是定性地分析评价;详细技术参数,还需进行具体地质勘察。八、隧道衬砌质量检测 针对本次隧道衬砌检测的详细状况,运用瑞典RAMAC/GPR地质雷达,从辨别率、穿透力和稳定性三个方面综合衡量,选择500MHz和1010MHz天线。1010MHz天线辨别率较高,能够发觉隧道衬砌存在的缺陷,确定钢筋分布与衬砌厚度;500MHz天线探测深度较大,用来检测不规则岩面和衬砌之间是否存在空洞、不密实或裂隙等缺陷。8.1、测线布置示意图 左边墙测线2 右边墙测线2 左仰拱测线 右仰拱测线 右拱腰测线 拱顶测线 左拱腰测线 左边墙测线1 右边墙测线1 图10 测线布置示意图 运用地质雷达对隧道衬砌质量进行无损检测。检测分别在左仰拱、左边墙1、左边墙2、左拱腰、拱顶、右拱腰、右边墙1、右边墙2、右仰拱九处布置了雷达检测测线。具体布置如图10所示。8.2、检测基本原理与仪器设备 1、基本原理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利用宽带高频电磁波信号在物体内部传播时的运动特点对隧道衬砌砼质量进行检测。参见图11。探地雷达主要利用宽带高频时域电磁脉冲波的反射探测目的体。 由公式 雷达依据测得的雷达波走时,自动求出反射物的深度z和范围。 图11 雷达的测试原理及其探测方法 2、仪器设备 该系统主要由限制单元、放射机、接收机以及电源、光缆、通讯电缆、触发盒、测量轮等协助元件组成(图12所示): 图12 雷达系统组成示意图 3、测试现场见照片23 照片23 测试现场 8.3、检测资料分析 经过雷达检测,总结隧道衬砌的典型病害状况如下: 1、隧道左边墙衬砌缺陷检测 大桩号侧洞口衬砌后回填不密实 衬砌后不密实 衬砌后有水 衬砌后不密实 洞口处衬砌后不密实 2、隧道右边墙1衬砌缺陷检测 衬砌后不密实 裂缝 大桩号侧洞口处衬砌后不密实 3、隧道拱顶衬砌缺陷检测 不密实区域 有水区域 不密实区域 4、隧道右拱腰衬砌缺陷检测 不密实区域 空洞 通过雷达检测可见在衬砌后普遍存在空洞与介质不匀称等病害。具体见下表。 各测线衬砌及衬砌背后缺陷检测结果表 表8-1 序号 缺陷部位 里程 类 型 起 点 终 点 1 左边墙1 K1210+173 K1210+193 不密实 2 K1210+207 K1210+221 有水 3 K1210+223 K1210+233 不密实 4 K1210+245 K1210+263 不密实 5 K1210+271 K1210+277 不密实 6 K1210+305 K1210+315 不密实 7 右边墙1 K1210+137 K1210+147 不密实 8 K1210+164 K1210+173 不密实 9 K1210+215 K1210+237 不密实 10 K1210+245 K1210+249 不密实 11 K1210+255 K1210+257 有裂隙 12 K1210+263 K1210+277 不密实 13 K1210+305 K1210+315 不密实 14 拱顶 K1210+1101 K1210+227 不密实 15 K1210+247 K1210+285 有水 16 右拱腰 K1210+201 K1210+217 不密实 17 K1210+225 K1210+233 不密实 18 K1210+237 K1210+239 不密实 19 K1210+253 K1210+255 不密实 20 K1210+261 K1210+263 不密实 21 K1210+267 K1210+268 有空洞 8.4、衬砌厚度测定(具体病害见附表三) 1、隧道左边墙1衬砌厚度雷达测试: 衬砌厚度界面 2、隧道右边墙1衬砌厚度雷达测试: 3、隧道左侧路面砼厚度雷达测试: 4、隧道右侧路面砼厚度雷达测试: 5、隧道拱顶衬砌厚度雷达测试: 6、隧道右拱腰衬砌厚度雷达测试: 8.5、小结: 左边墙1有73%的衬砌厚度满意设计要求;右边墙1有73%的衬砌厚度满意设计要求;左右侧路面101%的砼厚度满意设计要求;拱顶50%的衬砌厚度满意设计要求;右拱腰51%的衬砌厚度满意设计要求。衬砌后局部区域存在不密实、空洞、裂隙等现象。这些病害均对隧道结构构成潜在的隐患。 九、边墙及路面混凝土强度检测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结果 表9-1 构件名称 平均值 (MPa) 最小值 (MPa) 平均碳化深度(mm) 强度推定值 (MPa) 设计标号 (MPa) 是否满意设计强度 7.5m处边墙 21.4 20.1 17.3 20.1 20 满意 60m处边墙 34.2 27.9 11.3 27.9 20 满意 170m处边墙 31.3 27.9 15.5 27.9 20 满意 钻取芯样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表9-2 测试位置 破坏荷载(KN) 抗压强度(MPa) 距小桩号18m处边墙 61 25 距小桩号18m处边墙 71 30 距小桩号23m处边墙 70 28 加铺路面 36 15 加铺路面 24 10 注:通过回弹法与钻取芯样抗压强度测试,边墙砼的抗压强度大于25MPa,满意设计要求;加铺路面砼的抗压强度不大于15MPa,强度较低。十、边墙混凝土裂缝深度检测 通过对边墙K1210+264、K1210+282位置的混凝土裂缝深度进行测试,其中K1210+264位置混凝土的裂缝宽度为0.8mm,K1210+282位置混凝土的裂缝宽度为0.7mm;此两处经过检测,裂缝深度见下表: 混凝土裂缝深度测试表 表10-1 裂缝编号 测点号 测距(mm) 不跨缝声时(us) 跨缝声时(us) 裂缝深度(mm) 平均深度(mm) 回来系数 K1210+282 001-01 0.00 18.00 61.20 130.66 142.56 a=77.62 b=4.45 r=0.101101 001-02 101.00 39.20 73.20 136.73 001-03 200.00 62.00 96.00 162.63 001-04 300.00 85.20 105.60 140.24 K1210+264 001-01 0.00 23.20 48.00 102.46 174.31 a=101.58 b=4.76 r=0.91014 001-02 101.00 39.60 62.80 110.57 001-03 200.00 63.60 104.80 1101.00 001-04 300.00 84.80 146.40 285.19 十一、隧道技术状况评定 铁背山隧道技术状况评定表 表11-1 序号 判定依据 异样状况 评定等级 1 外荷载作用所致结构破损的判定基准 衬砌变形、移动、沉降 1A 2 衬砌裂缝 2A 3 衬砌起层、剥落 B 4 衬砌突发性坍塌 B 5 材料劣化所致结构破损的判定标准 衬砌断面强度降低 B 6 衬砌起层、剥落 1A 7 钢材腐蚀 B 8 渗漏水所致的架构破损的判定标准 渗漏水 1A 9 结冰、砂土流出 B 综合评定等级 1A 依据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评定该隧道的等级为1A类,该隧道结构存在破坏,可能会危及行人、行车平安,应打算实行对策措施,进行修理加固。十二、检测结论及修理对策建议 1、依据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评定该隧道为1A类隧道。2、衬砌外观质量较差,表面存在较多环形、纵向、斜向裂缝,部分裂缝宽度已经严峻超过规范限值要求;部分裂缝深度超过14cm。3、该隧道渗漏水状况比较严峻,已经影响结构的平安、耐久性与运营条件。4、该隧道拱部50%衬砌及其它部位衬砌厚度存在不满意设计要求现象。衬砌砼强度满意设计要求。衬砌砼后局部区域存在裂隙或不密实现象。5、实测隧道净空已不满意11011年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侵限高度达14.6厘米。综上所述,建议对隧道局部衬砌厚度、裂缝、全隧道渗漏水处及排水系统进行修理加固处理,同时加强视察,建议拆除路面,重新浇注混凝土,增加隧道净空,以符合规范要求;或设置限高标记,避开出现交通事故。 十三、附表 附表一: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判定标准 说明:表头编号以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中判定标准的标号相同,本报告不在另行编号。 表7基于变形速度的判定标准 结构 变形速度(mm/年) 判定 10 103 31 1 衬砌 3A 2A 1A B 表8-2当无法确定裂缝是否存在开展时的判定标准 结构 裂缝宽度b(mm) 裂缝长度l(mm) 判定 b5 5b3 3b ll0 10b5 5b 衬砌 2A/3A 1A/2A 1A/2A 2A 1A/2A 1A B/1A 表9衬砌起层、剥落的判定标准 结构 部位 掉落的可能性 判定 有 无 衬砌 拱部 3A B 侧墙 2A B 表10衬砌断面强度降低、起层和剥落的判定标准 结构 主要缘由 起层和剥落的可能性 劣化程度 判定 有效厚度/设计厚度 有 无 1/2 1/22/3 2/3 拱部 3A B 2A 1A B 侧墙 2A B 2A 1A B 表11钢材腐蚀的判定标准 结构 主要缘由 腐蚀程度 判定 衬砌 盐害、渗漏水、酸(碱)化等 表面或小面积的腐蚀 B 浅孔蚀或钢筋全周生锈 1A 钢材断面减小程度明显,钢结构功能受损 2A 表12渗漏水的判定标准 结构 主要异况 渗水程度 是否影响行车 判定 喷射 涌流 滴漏 浸渗 是 否 拱部 漏水 3A 2A 1A B 挂冰 2A B 侧墙 漏水 2A 1A 1A B 冰柱 2A B 路面 砂土流出 2A/3A B 积水 2A/3A B 结冰 2A/3A B 附表二:路面检测结果表 路面检测结果表 序号 位置 病害种类 病害描述 1 5m处 横向裂缝 左半侧横向裂缝 2 11m处 左半侧横向裂缝 3 23m处 横向贯穿裂缝 4 26m处 坑槽(坑槽均在路面右半侧) 坑槽,面积为0.4×0.4,深0.5cm 5 50m处 坑槽,面积为1.0×6.0,深0.5cm 6 53m处 坑槽,面积为2.0×2.0,深0.5cm 7 63m处 坑槽,面积为0.3×0.2,深1.5cm 8 87m处 坑槽,面积为0.4×0.4,深2.5cm 9 146m处 坑槽,面积为0.3×0.6,深0.5cm 9 122m处 横向裂缝 横向贯穿裂缝 10 152m处 横向贯穿裂缝 11 162m处 横向贯穿裂缝 附表三:隧道衬砌厚度测试表 左边墙1衬砌厚度值测试表 里程桩号 衬砌设计值(cm) 衬砌实测值(cm) 差值(cm) 实测值与设计值比较 K1210+137.0 55 51.8 -3.2 K1210+138.0 55 60.5 5.5 K1210+139.0 55 51.8 -3.2 K1210+140.0 55 55.8 0.8 K1210+141.0 55 51.2 -3.8 K1210+142.0 55 55.8 0.8 K1210+143.0 55 53.2 -1.8 K1210+144.0 55 52.5 -2.5 K1210+145.0 55 49.8 -5.2 K1210+146.0 55 51.2 -3.8 K1210+147.0 55 65.1 10.1 K1210+148.0 110 70.4 -39.6 K1210+149.0 110 73.1 -36.9 K1210+150.0 110 74.4 -35.6 K1210+151.0 110 71.8 -38.2 K1210+152.0 110 73.4 -37.6 K1210+153.0 110 73.4 -37.6 K1210+154.0 110 73.1 -36.9 K1210+155.0 110 73.4 -37.6 K1210+156.0 110 65.8 -44.2 K1210+157.0 110 63.1 -46.9 K1210+158.0 110 69.1 -40.9 K1210+159.0 110 75.8 -34.2 K1210+160.0 110 68.4 -41.6 K1210+161.0 110 60.5 -49.5 K1210+162.0 110 71.1 -38.9 K1210+163.0 110 73.4 -37.6 K1210+164.0 55 73.8 18.8 K1210+165.0 55 71.8 16.8 K1210+166.0 55 71.5 16.5 K1210+167.0 55 75.8 20.8 K1210+168.0 55 71.4 16.4 K1210+169.0 55 71.8 16.8 K1210+170.0 55 59.8 4.8 K1210+171.0 55 71.1 16.1 K1210+173.0 55 76.4 21.4 K1210+173.0 110 76.4 -33.6 K1210+174.0 110 75.8 -34.2 K1210+175.0 110 66.5 -43.5 K1210+176.0 110 69.8 -40.2 K1210+177.0 110 69.8 -40.2 K1210+178.0 110 77.8 -32.2 K1210+179.0 110 71.8 -38.2 K1210+180.0 110 77.1 -32.9 K1210+181.0 110 76.4 -33.6 K1210+182.0 110 79.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