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唐诗宋词·概论(大学讲稿).docx
2022唐诗宋词·概论(大学讲稿)篇一:【电子书必备】唐诗宋词·概论(大学讲稿) 【电子书必备】唐诗宋词·概论(大学讲稿) 主讲教师刘振娅教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使本科学员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并掌握唐诗宋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历史、主要作家群体及主要流派的艺术成就;2、通过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培养学员具有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唐诗宋词的能力,为从事大中小学语文教学或其他文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3、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自学与治学能力,用先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二、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第四、五编;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 并参考以下书目: 1、中国文学史(二)(三)游国恩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版 2、中国文学史(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7月北京第1版 3、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赵义山、李修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4、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5、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6、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7、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四卷郁贤皓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9、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 10、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7月第1版 三、课程内容 上编 唐诗 第一章 唐诗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绪论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客观环境(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士人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 、唐代文化繁荣的环境对诗歌的积极影响(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 (二)唐代士人生活对文学的影响。举如: 、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影响到唐诗的内容与风格; 、幕府生活; 、读书山林的风气; 、贬滴生活对唐诗内容的丰富。 (三)从哲学思想上,佛、道二家对唐诗的影响 、佛教的影响:在诗中直接讲佛理;表现一种禅趣,一点禅机,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品质;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拓广了文学的体裁。 、道家道教的影响:主要是使诗人返归自然,产生一份自然的亲和力。诗人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力,使其更富浪漫色彩。 (四)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唐诗的分期 三、唐诗繁荣的盛况及当代对唐诗研究的成果 思考题: 、论述唐诗发展的原因。 、比较本、专科教材,指出本科教材在论述唐诗发展的原因时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拓宽和加深。 、举例说明唐代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繁荣产生的积极影响。 4、举例说明唐代士人生活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5、为什么说:“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6、综述唐诗发展的轨迹。 第二节 初 唐 诗 坛 初唐诗歌包括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二年(618713),96年。是我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转变时期的开始,是唐诗发展的一个思想奠定期,是盛唐诗歌到来前夕的思想理论准备时期。 一、初唐前期:又称“初唐之始制”,高祖武德元年到高宗拥德二年(618一665)。 l、贞观诗坛 从高祖立国之初到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三十年间,一般简称“贞观诗坛”,该时期本掌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如魏征、虞世南 上官仪等等)。 该时期的文学思想是基于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详见史219页所引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对安定作者,活跃创作是有效的,也为唐诗的发展奠定广一个很好的基础。贞观诗坛的诗人们,一方面,从政权的得失着眼,坚决反对绮靡文风,重政教之用,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但同时,又重视文学的艺术特征,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文学的艺术成就,提出一种文质并用,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理想文学主张,既没有让南朝的绮靡文风流荡忘返,又容许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对文学的艺术特征、文学的艺术技艺的自觉探索得以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2、上官仪(608?644)和“上官体”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一种新诗体。上官仪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他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配置。其创作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扬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3、王绩(589644) 在初唐的一般土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 总的来说,王绩诗歌思想内容是贫弱的,反映社会现实的面较窄。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主要表现他隐居期间的思想倾向和生活态度,时时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表现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有不少消极的东西。但和上官仪那些宫廷诗人相比,他在野,又比较接近生活。因此,也能写出一些颇具生活气息的诗篇。在艺术上,他的诗不事雕琢,遣词造句较浅显通俗,风格质朴,在初唐诗坛是可贵的。他的诗影响了唐诗通俗的一派,如王梵志、寒山及后来的元、白,甚至李、杜也有所借鉴。从这方面看王绩在初唐诗坛上有重要地位。但把他当作唯一作家是不恰当的。 王绩的代表作是野望,从这首诗可见自然质朴的风格。这首诗写山野的秋天傍晚景色,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苦闷。过去有人说它是“感隋之将亡”,有些穿凿,但诗中流露的那种狐独无倚,时无相识的感慨,正反映了他郁结于内心的苦闷。 二、初唐后期 高宗、武后及中宗、睿宗朝的宫廷诗(680710)。如果到宋之问死,下延到712或713。这个阶段前三十年(永微初调露年间),从创作倾向和理论主张上,开始出现追求壮大气势与浓郁感情的趋向,把前一个三十年的文质并重,含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张具体化了,从文学自身的特点中,初步找到一条清除绮靡文风之弊的途径,透露出行将到来的盛唐文学风貌的一点讯息。后三十年(从调露年间到景云中),从创作理论上更加明确地追求风骨、兴寄和表现真实感情,在理论上把追求了几十年的理想文学(也就是行将到来的盛唐文学)的风貌明确地表述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创作上和理论上为盛唐文学的到来所作的准备已完全成熟。 这个时期的诗坛是三股力量:(一)杜审言、沈、宋;(二)四杰;(三)陈子昂。 (一)社审言、“沈宋”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l、杜审言的贡献 “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中的杜审言(杜甫之祖父)成就最高,他虽然也写了一些应制诗,但身居宫廷的时间较短,这些奉和应制诗只占现存作品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不能给他戴上宫廷诗人或御用文人的帽子。他长期做地方官,官小,并两次被贬,也写出一些少雕饰、真切自然,颇具生活实感的作品。比“四友”中其他三人高一筹;他致力于使诗歌写得自然、朴素、优美,保留了宫廷诗句法复杂、词语精练的优点,去掉了作为宫廷诗基础的过分矫饰和曲折;他的主要贡献还是促进了律诗的定型。唐初“四杰”的五言诗对五律的日趋成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四杰”的多数作品,在平仄对仗上还不严格,没有达到律诗应有的要求,而杜审言大力创作五律、讲究对仗工稳、音韵协调,并注意到整体结构和练字设色,完成了五律的规范化, 艺术造诣已达盛唐境界。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明代胡应麟称誉为“初唐五律第一”;七律形成较五律晚(一般认为到杜甫成熟)。“四杰”发展了歌行体,于七律却无甚创作,而杜审言写有七律三首。虽个别诗篇平仄未谐,然对七律的首创之功,和沈佺期相提并论;此外他还写有三首七绝,也精致自然(例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具有开启诗坛新诗风的作用;他还写了五言排律七篇,有长达二十韵和长达四十八韵的,典丽精工、气势雄伟,对杜甫、白居易都有影响,有开创作用。 2、沈佺期(656?713)、宋之问(656?712)的贡献 沈、宋的贡献主要在唐律的形成。五言律的形成到沈、宋手里确立。他们讲究平仄,在声律上,完成了从四声到平民的过渡。七律成熟较晚,一般认为到杜甫,但沈、宋都写七律,在创作实践中对七律的形成贡献较大。在创作上,他们虽然都未能形成真正的个人风格,但他们的作品共同显示了宫廷诗个性因素的发展。我们从他们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通往盛 唐风格的变化”。 以上,我们讲了初唐诗坛前、后期(即唐太宗玄宗即位之前)所谓宫廷诗人的创作状况。不难看出,它虽然不象盛唐诗,但也不是如此过去文学史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充满梁陈绮靡之风。这种将初唐诗与盛唐诗割裂开来的观点,不符合初唐诗的实际。正确的评价应该是:初唐诗是过渡到盛唐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准备时期,正如美·欧文初唐诗导言里指出的那样:“初唐诗本身并没有呈现出统一的风格,而是结束了漫长的宫廷诗时代,缓慢地转变了新的盛唐风格。初唐诗人的贡献,除了“对技巧的密切关注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值得重视的贡献”即唐律(今体、近体)的形成(尤其是五言律绝)外,在风格上也体现着“通往盛唐风格”的变化。这方面,在前人的诗论中就经常指出初唐诗人对盛唐诗人的影响(如:宋之问南谪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杜甫晚年漂流湖湘的诗。杜甫有诗云:“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明待老夫。”杜审言、沈佺期的影响亦如此。) 代表作: 沈佺期:独不见(一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 3、五言律诗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的意义 (二)“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四杰”指初唐的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骆宾王(619684?)四位诗人。他们大都生于贞观年间,活跃在高宗至武后初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闻一多语),“以文章齐名大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l、理论上 他们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站在儒家立场反对齐梁绮靡文风,强调政治内容,附合儒家诗教说,强调诗歌的“经邦治用”的功利目的,这继承了孔子的诗教说,亦是唐太宗的主张,在当时来说,有进步意义。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这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而言的,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四杰一登上文坛,就遭遇到了“上官体”,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理论方向上和文学创作上解决齐梁宫体及“上官体”的消极影响,并能从艺术上创造新诗风,这关系到唐诗的发展方向。对此,他们是自觉的。 2、创作实践上 第一,在题材上有重大突破,思想内容有所开拓,无论抒情、咏物、咏史、写景,四杰都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表现为: (1)在“四杰”作品中占主要部分的抒情诗,已突破了宫廷诗以抒发帝王贵族闲情逸志为主的限制,也不仅限于赞美诗,而是更多地表现诗人们在不幸生活遭遇的真实情感,其中以写别离、怀乡感情的最有名,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创造新奇,词语清丽;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风。”把深沉的离情与当前景物结合。)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是一首抒情名篇。“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在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2)四杰边塞诗也突破了宫廷生活的限制。写出征将士的尚武爱国精神和离家远戍的痛苦。 杨炯从军行凝炼跳跃,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战城南:“冰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3)四杰诗对当时某些社会现象有所揭露。或写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靡烂生活,或写贤 才不被重用,或同情弃妇和被幽禁宫女。尤其是妇女题材,不同于过去宫廷诗人那种轻靡浮艳甚至色情的情调,而是更多地对她们的不幸寄于同情。 在揭露统治者穷奢极欲到内部矛盾的诗篇中,最突出的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此二篇是卢、骆代表作,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都代表了四杰的成就。所谓“王杨卢骆当时体”,主要的就是指的这些代表作里反映的特色。艺术方面下面专讲。在思想内容上,卢骆的代表作体现了四杰对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生活作广泛描写与揭露这一独特成就。他们以七言歌行的文学样式,通过自身的感受,在表现繁华的景象中,大胆地暴露了封建门阀士族的荒淫腐朽、封建爪牙的横行不法以及他们相互倾轧以至败亡的真实情况。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永恒性的极大怀疑。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现实矛盾的尖锐化与政治危机的深刻化。这些诗虽然都是描写帝都,沿用宫廷的题材,但却不同于过去宫廷诗人的写法,不是粉饰,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赋予了现实内容,提高了这一类诗歌的社会价值。这是一大进步。 (4)四杰在咏史、写景咏物方面的内容也都有突破。咏史名篇如卢照邻咏史四首继承左思咏史的优点,把叙事、议论、咏怀结合起来。 (5)四杰也把晋宋的山水诗提高到新阶段。其成就在于写景中注入了强烈的喜悦和悲伤的感情,例:王勃藤王阁诗,就表现了诗人的极端惆怅。 第二,艺术上的创新。四杰登上文坛就遭遇到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 上官体局限在人臣的狭小圈子里,单纯描写殿苑风光,用空虚的词藻来歌颂皇帝和皇族。即卢照邻指出的“以繁词为贵”,这就必然在形式主义的死胡同里越陷越深,而四杰针对上官体的“约错婉媚”进行革新,向刚健清新的诗风转变,这不仅给沈、宋、陈子昂,而且给李、杜、白以有益的影响,使他们在四杰的开创上进一步发展,把唐诗的发展推向高峰。 就形式来说,王、杨多写五律,他们的贡献主要在五律的定型(到沈、宋确立);卢、骆的贡献主要在七言歌行,二人都有长篇巨制。他们的创作直接影响到刘希夷、张若虚。出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样的名篇,闻一多称它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杰刚健清新的风格,结合以上作品较易理解。王、杨五言律也较易理解。以下重点讲讲卢、骆七言歌行的体式特征(即艺术成就)和在唐诗发展史的上影响。 卢、骆歌行的体式特征。 ()破奇为偶,属对律切。 七言歌行即七言古诗。本是单行奇句之体式。梁以前,自曹丕至鲍照的七古,概未出现排偶律句。如曹丕燕歌行二首,一为十五句,一为十三句。至梁元帝、瘐信的燕歌行,始打破单行奇句的体式,出现偶句,如梁元帝燕歌行句,其中有四句对偶。实为卢骆之滥觞。 卢骆七言歌行不但对偶的比例大,而且属对颇工,特别用当句对较多,其它如:双声对、迭韵对亦时见之。 如长安古意全诗句,有句相对偶。 (2)圆美流转,音节可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句式上,采用了上下蝉联,辗转相续的形式,这是卢骆歌行体体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沉德潜说诗晬语明白指出:“四句一转,蝉联而下,特初唐人一法,所谓王杨卢骆当时体也。”例:长安古意“借问吹萧向紫烟?娼妇盘龙金屈膝。”此段四句为一转,可分为四节,各节间均蝉联相续。其形式一般是由后四句的首句头二字,蝉联前四句的末句尾二字。如,第二、三节由“双燕”蝉联,第三、四节由“鸦黄”蝉联。此为正格。但第一、二节的蝉联有所不同,乃由第二节首句的前四字“比目鸳鸯”,分别蝉联第一节第三句中的“比目”与第四句中的鸳鸯”二字而成。 篇二:唐诗宋词讲义 唐诗宋词专题 第一节 唐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 有唐一代()不到三百年,但在诗歌领域里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 面。其繁荣主要表现在: ? 一是诗歌数量之多,是空前的。清代康熙年间所编全唐诗,共九百卷,收诗四万 八千多首,加上后人的补逸、补遗、续拾等,共存诗约五万首。 ? 二是诗人之多,也是空前的全唐诗中共收诗人二千二百多个,不但大家、名家 高朋满座,而且普通诗人盛友如云。特别是这些诗人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上到帝王、嫔妃、文臣、武将,下到渔人、樵夫、宫女、歌伎等等,都可以联广泛,流派纷呈。既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又句吟诗。 ? 三是题材广、流派多: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政治诗、讽喻诗、咏史怀古诗、 闺怨宫怨诗、友情送别诗,咏物言志诗等 。流派各种各样,风格千姿百态。 ? 四是体裁丰富,众体皆备诸如骚体、歌行体、乐府、古风、五绝、七绝、五律、七 律、排律等等各种形式,应有尽有。 ?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行”的乐曲的意思。由于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名为“歌” 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 乐府:本指西汉建立的古代音乐官署,后借代为古代诗体之一。初指乐府官署所采 集及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 古风: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 ? 五是名篇叠出,不胜枚举;好诗如潮,传诵不息。 ? 六是求新求变,充满了创造精神。有唐一代诗,上承汉魏之风骨与齐梁之英华,并 风骚之精神,皆从彼挹取;下开两宋之派别及明清之波澜,文质兼备,盛莫能加,岂特我国史诗之高峰,实亦世界文化之伟观也。 唐诗的分期 ? 关于唐诗的分期问题,在唐诗研究中一直众说纷纭;从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到 八分法,不一而足。但总的说来,明人高棅将唐代中、晚四个阶段“的 四分法”影响最大,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分为初、盛、划分上也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争议,但我们可以基本上沿用此说。 二、初唐的诗歌成就 ? 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风骨、声律、意境等方面的贡献) ? 从唐朝建(国 )至唐玄宗即(位 )这余年,称为初唐。 ? 这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 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 自从西晋灭亡以后,近三百年间,文学一直在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发展着,南北文学 虽各有所长,但也各有其明显的不足和弱点;如何取二者之长,尽弃其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学,是摆在初唐诗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唐代的安定统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时代的机遇,著名政治家魏征明确提出了解决南北文风矛盾对立的方法和目标“: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 隋书·文学传序)这种理想在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初步实施。 ? 1、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由于更朝换代, ? ? ? ? ? ? ? ? 初唐时期的诗坛普遍弥漫着南朝齐梁时期的诗歌遗风,即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他们反对南朝齐梁诗歌遗风,倡导“骨气”刚健之诗,他们的诗重视抒发自己的情怀,呈现出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激昂的艺术力量,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代表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写于狱中的在狱咏蝉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如杜甫便写诗给予评价。 被称“为 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虽然年辈不同( 卢、骆约比王、杨年长十几岁),但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朝( )和武后时(期 )。出众的文才与盛名,使他们极为自负,充满了博取功名的憧憬;卑微的官职与地位,又使他们心中郁积着不甘久居人下、坎凛于圣明之代的雄杰之气。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四杰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这些在古体和歌行里表现得尤其充分。 与此同时,他们还具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和非常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倡导一种富“有 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如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骆宾王的“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因此,杜甫在 戏为六绝句中称赞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然而,不可讳言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四杰仍残留着不少南朝遗风。 2、陈子昂:更加彻底地否定齐梁遗风,提倡把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结合起来,“风骨”正式形成。 风骨:诗歌内容与形式、整体构造与感染效果的要求。(刘勰文心雕龙) 直到陈子昂出现,齐梁诗风才被彻底否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那是“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从 “四杰”发端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在陈子昂的代表作 感遇诗三十八首中,变得更加激越,充满了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位抱负远大、任侠使气的诗人,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明确提出 “风骨”、“兴寄”的文学理想;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作品。从艺术创作和审美机理上来说,“风骨”不仅是诗歌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还是对诗歌的整个构造与感染效果的要求。 一篇富有风骨的作品,必须首先具有让作者自己感动的内容,发乎内,形于外,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优美的声律词采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清扫齐梁余风、为盛唐诗歌开辟大道方面,陈子昂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所以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直到金人元好问仍不遗余力地称颂道“: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虽然物质上的黄金,并没有铸成一个陈子昂的像;但精神上的黄金早已经铸造了一个陈子昂的像,在唐代诗坛上永远熠熠闪光! 3、沈宋(沈全期和宋之问):继承和发展南朝沈约等人开创的“永明体”,使诗歌在声律方面真正成熟,标志着律体诗(又称“沈宋体”)真正形成。 “ 风骨”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对南朝遗风否定来实现的,“而 声律”却有赖于“对 永明 体”的继承和发展。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可是这项工作在南朝并未完成,声律的真正成熟尚有待于以“沈宋”为代表的初唐诗人。高宗、武后时期,尚文词的进士科的勃兴,为有文才的士子提供了更多的仕进机会。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 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均由进士科及第而步入仕途。他们入朝做官时所写的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虽然在内容上缺乏新意,但在诗律方面却有很大进展。 ? 这批诗人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 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的 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又称律诗“为 沈宋体”。 ? 沈宋体的特点:一是四声二元化,即把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简化 为平仄两声。二是积极了粘式律的问题,“粘”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必须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 ? 4、张若虚与刘希夷等人的诗歌意境创造。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压倒全唐之作。 ? 盛唐诗在“风骨”、“声律”两方面的准备尽管在“四杰”、陈子昂、“ 沈宋”等人理论和 诗歌创作中表现得相当显著,但盛唐诗的妙处并不仅仅在于兼备 “风骨” 和“声律”,它那种玲珑剔透、浑然天成的意境也一直极受称道。这种诗境也同样不是骤然出现的。张若虚、刘希夷等人对南朝宫体诗做了积极的扬弃,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用力甚深。生活在初、盛唐之交,大致和陈子昂同时登上诗坛的张若虚现仅存诗两首,但一篇 春江花月夜却被人们称为足以压倒全唐之作。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为陈后主所制,隋炀帝也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 ? 张若虚虽然用的是乐府旧题,写的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却赋予 了它全新的内容。诗的开始八句描绘月下美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整个大自然仿佛被月光净化了似的,这一空明纯净的写景成为整个乐章的动人序曲。中间八句写月下的深思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体现一种对人生宇宙上下求索的精神。后二十句写月下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依人的月色和缠绵的离情交织渗透在一起,浑然难分全诗将画意、诗情以及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这昭示着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盛唐诗歌即将到来。 三、盛唐的诗歌成就 ? 唐诗的巅峰时期(盛唐气象) ? 唐玄宗开元( )天宝( )年间,无论从诗歌抑或 历史而言,称之为盛唐都是当之无愧的。唐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盛唐气象”。 ? 我们习惯上以开元十五(年 )为一个分界线,这是因为它凝结着历史和时代 的机缘;武后时(期 )兴起的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为庶族士子打开了入仕的希望之门。这一时期既是唐王朝走出武后政治危机之后社会日趋安宁繁荣的时期,也是唐代诗人群体完成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以创作格律诗见长的沈、宋等人相继过世,他们留下的严整规范的格律诗,为后世格律诗的创作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张九龄 ( 岁)、孟浩然( ? ? ? ? ? ? ? ? ? ? ? ? ? 岁),李颀 ( 岁)、王昌龄 ( 岁)等以山水田园诗或边塞诗为主的诗人已经成熟,王维 ( 岁)、李白 ( 岁)、高适 ( 岁)等更为优秀的后继者已步入诗坛。从此,盛唐诗风完全摆脱了齐梁遗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各种各样的诗人群体争奇斗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1、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诗歌题材并不单一,但奠定他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受当时隐逸之风的影响,王维很早便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如同大多数盛唐士子一样,王维也是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把返归自然当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由于他多才多艺,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因此,他对自然美具有独特而又敏锐的感受,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略加渲染,就能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很耐人寻味,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禅宗修养又令他心境空明,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在清新宁静而又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也升华到空明无滞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创造出水月镜花般的明净秀丽的诗境。 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所写的 辋川集二十首,最能体现这种空灵的禅境,“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与王维并称“王孟”的孟浩然,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曾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名震京师。但总体而言,略逊于王。当时的诗坛上还有一批诗风与王孟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等。 王维的诗歌特点:空灵的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山居秋暝和鸟鸣涧等。 孟浩然的诗歌特点:风格清淡,长于写景及隐逸生活。如宿建德江和过故人庄等。 2、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 盛唐空前的强大国力和高度繁荣的经济,赋予了士子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开元、天宝年间,朝廷大事边功,出现了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以守边博得高爵的著名将领,为当时的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的捷径。于是,热衷功名富贵、大有豪侠之风的士子或慷慨从军,或游历幽燕,或出使边陲,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当时,这类诗歌几乎在每一位诗人笔下都出现过,例如王维,虽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边塞诗亦为数不少,且不乏名篇,如 老将行、 使至塞上等。最著名的边塞诗人是并称“高岑”的高适和岑参二人虽然都有军旅生涯的体验,诗风却不尽相同。作为一位真正具有军事才能的政治家,高适的诗歌融会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总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论的笔调表达对战争的意见,反映现实的深度在同时代的边塞诗人中首屈一指,特别是代表作 燕歌行。 其他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 高适的燕歌行等。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王翰的凉洲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之涣的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度阴山) ? 此外,由于高适的大部分作品写于安的早年经历使他的诗歌颇多寓壮气于史之乱以 前,坎 苍凉之中的慷慨悲歌。而岑参的边塞生活体验最为丰富,他的两次从军,主要出于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他又是一位性情极为好奇的诗人,因此,他总是以浓重的色调描绘西北边疆的奇丽风光和异域风情。这些边塞风光和风情,一到他的笔下,便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等。岑参的这些边塞诗,极大地拓展了唐人边塞诗的内容和范围。当时,其他创作边塞诗的诗人和诗作还有王翰 凉州词、王之涣 凉州词、李颀 古从军行、祖咏 望蓟门等,均各具特色。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王昌龄写的边塞内容的七绝,最为人称道;如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等等。 ? 3、李白的诗:唐代浪漫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 当然,盛唐虽是名家辈出,各极其妙;但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还当首推李白。这位 才华绝世的诗人,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大力拟作古乐府,意欲振起诗道。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或借古题抒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或借古题写时事写自己的情怀,曲尽拟古之妙。这位孕育于盛唐文化、最能代表盛唐士人精神风貌的天才诗人,诗中总是充溢着狂傲的独立人格,非凡的自负和自信,处处皆有“我”在。他总是习惯用第一人称的抒怀、议论,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 他的歌行体诗如 蜀道难、将进酒、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更是 脍炙人口;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几乎被他完全打破,诗笔随着诗人瞬息万变的情感,变幻莫测、摇曳多姿而又宛若天成。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更加强了回环振荡的节奏旋律,使其诗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并称为三绝。 ? 天性豪放洒脱的李白虽不愿过多地受到格律的束缚,但并非不重音律,他往往寓声 律于自然之中,以雄放飘逸的风骨使风雅更具浪漫的神韵,因此,绝句这种形式远比律诗更受其青睐。他创作的绝句,那清新的境界,飘逸的风神,流畅的节奏,朴实的语言,亦罕有伦比。李白的诗歌风格是豪放飘逸与清新自然兼而有之,各臻化境。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可以用杜甫称赞他的诗句来形容,那就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那清新自然的诗风,我们可以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唐诗人白居易在 李白墓诗中写道: “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青山惊天动地文。”晚唐诗人杜荀鹤在 经青山吊李翰林诗中写道: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四、中唐的诗歌成就 ? 唐代诗风的转变,唐代诗歌成就的另一高峰 ? 关于中唐的分期,一向争议最多。但天宝十四载 ( )冬爆发的“ 安史之乱”, 不仅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也对文学的变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使盛唐诗歌那种理想色彩和浪漫情调迅速淡化,写实性逐渐增强,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因此,这里采用从至德初 ( )到长庆末 ( )之说。中唐是继盛唐之后的另一诗歌高峰,这一高峰当然不如盛唐高峰,但它的意义主要在于开拓了诗歌个性化的创作道路,推进了唐代诗风的转变。 ? 1、杜甫的诗:唐代现实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 唐代诗风的转变,应该说始于诗圣杜甫。杜甫虽然比李白只小十一岁,虽然俩人是 篇三:唐诗宋词讲义 “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北宋)王安石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