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肥胖的调查分析与体育干预(共4页).doc
-
资源ID:11327402
资源大小:38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对小学生肥胖的调查分析与体育干预(共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对小学生肥胖的调查分析与体育干预 绥阳县洋川小学 田维才 摘要:通过对小学肥胖学生的抽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肥胖原因的认识,心理健康状态,体育锻炼有价值取向等,促使学校、家庭、社会要关爱肥胖儿童,体育教师要进行体育干预,针对肥胖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心理疏导,在体育课中对其因材施教,使他们达到身体、心理都健康的目的。关键词: 小学生 肥胖 调查 体育干预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成为关注的重心,而营养的补给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状态,家长们担心儿女身体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调节,给他们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加之学生们各种学习负担的加重,重要的是缺少了应该的体育锻炼。这种吃得多、消耗少,能量转化为脂肪留在体内的不断重复,就导致许多肥胖学生的出现。由于体形肥胖的特殊状况,给他们身体、心理诸多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在体育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引导肥胖学生上好体育课,通过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本文通过个体调查、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了学生对肥胖原因的认识,肥胖对心理的影响,情感取向等进行了分析,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与措施。1.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1.1调查对象:利用2011年12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及数据上报的机会,对绥阳县洋川小学三至六年级的1546名学生进行测评,通过上报系统软件的统计,得出肥胖与超重学生有289名,肥胖率为18.69%。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27人。1.2调查内容:对学生肥胖的自我认识、心理健康、感情体现等方面的调查。 1.3调查方法1.3.1问卷调查法:对筛选出的289名肥胖和超重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89份,实收回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60份。 1.3.2谈话法:利用课间和课余时间和其中部分肥胖学生和超重学生进行谈话与交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对体育课的认识等情况,并访问了其它体育老师对肥胖学生教育教学的感受与体会。1.3.3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网络资料,了解了相关的信息。1.3.4统计法:针对本次的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2结果与分析2.1学生对自身肥胖的认识 表1 洋川小学三至六年级肥胖学生自我认识肥胖统计调查内容选项与比例是如何感知自己肥胖家人同学都说 60.38%称重与比较 28.07%上体育课较困难11.53%认为导致肥胖的原因缺少体育锻炼 49.23%爱贪吃、贪睡37.31% 遗传 13.46%通过此表可知,学生在对自己的身体肥胖的认识中,有60.38%的同学是通过别人的语言来了解,有28.07%同学通过实际的行动来了解,只有11.53%的同学是通过在体育课的感受来发现自己肥胖的,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在对造成肥胖原因的调查中,有49.23%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肥胖的直接影响;有37.31%能感知贪吃、贪睡也是导致肥胖的一个因素;有13.46%的同学通过观察来表述了家族的肥胖现象,肥胖的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2.2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表2 洋川小学三至六年级肥胖学生心理健康统计调查内容选项与比例感知别人对你肥胖的偏见没有偏见 40.38%有一些偏49.23%严重的偏见 10.38%体育课中表现出的自暴自弃出现过 41.54%现在还有45.27%没有 13.08%在体育课表现出的烦恼、自卑曾经有过 16.54%现在还有25.77%从来没有过 57.69%体育课表现出的兴趣不高、懒散不会出现 56.92%有时出现 32.31%经常出现 10.77%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同学心理是比较健康的。同时从表中也体现出不可乐观的内容,有49.23%的同学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肥胖是有偏见的,可以看出学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肥胖的评价;有45.27%的学生因为动作完不成,或没达到测评标准,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有25.77%的同学因肥胖在体育课表现出烦恼和自卑,有32.31%的同学因为体育课的内容或其它因素而表现出的兴趣不高、懒散。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因为他们认为首先是身体的肥胖而遭受同学的嘲笑,再次是因为在体育课中没有完成相应的动作或任务目标被取笑,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成为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使他们丧失锻炼的自信心,以致在心理、生理上处于恶性循环状态。2.3学生与体育教学活动的体现 表3 洋川小学三至六年级肥胖学生情感取向的统计调查内容选项与比例想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心想 63.08%不想 29.62%无所谓 7.31%老师对自己进行因材施教经常进 48.46%偶尔进行 30.38%没有进行 21.15% 肥胖学生尽管在体育课中处于“弱势群体”,但他们仍然渴望与同班的其它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注意,与同学一起接受老师的关爱,同时教师对肥胖学生的因材施教也是经常进行。在交谈中,很多同学都认为老师并没有遗忘、忽视和冷落他们,相反,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是超过其它同学的。3. 对策与建议3.1 加强宣传力度3.1.1发挥学校教育宣传主阵地的作用学校要利用广播、板报、校刊、网络、讲座、家长会、健康调查等多种形式为平台,开展以营养、体育锻炼减肥为内容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切实认识肥胖危害性:肥胖易得脂肪肝、心血管类疾病,易导致睡眠呼吸障碍等,更危险的是影响智力的发育。明白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减肥的重要途径之一。3.1.2家长要充分当好第一教育者角色家庭中父母要向学生阐明肥胖有危害性,它给生活带来麻烦的诸多问题,利用身边的实际例子来进行现行教材的教育。父母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给予学生合理平衡的膳食,同时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他们多进行体育锻炼,并对他们进行监管,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与要持之以恒,最终减掉体重。3.2 对肥胖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肥胖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常表现出胆怯、自卑、自暴自弃、任性、无所谓等心理,他们不愿别人说自己肥或胖,更不愿给自己取“胖墩”“肥姐”等之类的外号,但他们又无力反驳,就容易产生孤僻、少言寡语、暴躁等性格,与周围的同学和不来,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更不愿在体育课中“出丑”。为此,体育教师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健康观和人生观,能积极的面对自己的肥胖、健康状态,了解导致自己肥胖的原因所在。教师要经常关心爱护学生,与他们聊天谈心,理解他们的苦处与困难,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老师亲近,相信老师。借此条件,应鼓励学生积极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通过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与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并激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健康目标,提醒自己要贵在坚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让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步提高。3.3 体育课中对肥胖学生的因材施教3.3.1积极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榜样、指导作用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活动中有意组织安排、优化组合,利用和发挥体育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因素,通过表率帮带的影响,使肥胖学生在集体中得到温暖与关怀,逐渐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风气。3.3.2体育课堂中优先照顾,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都有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这体现了体育要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由于肥胖学生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在体育课堂中的练习比其它同学相对吃力和困难,掌握动作技术的程度也较低。在课堂练习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大小、时间,减少动作练习的重复量,降低技术要求等,并在适当的时候要发挥他们的个人优势,让其在同学中获得尊重与认可,这有利于增强体育锻炼的信心,从而认识到自己锻炼的价值体现,提高运动兴趣。同时体育老师要向肥胖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况与个性特征,制定相应的、合理的训练计划和运动处方,从源头上避免和预防肥胖的扩大化。3.3.3体育教学评价的特殊对待体育教学中要使肥胖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有良好的心态参与到体育课的各项活动,在评价上不要只注重他们在完成技术动作、达成什么具体标准等学习结果上,更应看重他们在活动练习中的态度、积极性、努力程度以及获取进步上,特别在技能测评课中,不要以“及格”或“不及格”之类语言进行刺激,更须“有进步”“还须努力”等来激励学生,这些简单的评价,或许是他们日后加强锻炼的助动力,为体育锻炼减肥铺设道路。4. 结语对肥胖学生的体育干预,要认真了解学生的个体身体状态、心理表现,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调节与疏导,并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形成正确健康观,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与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达到科学减肥的目的。参考文献: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马治华.运动与减肥的分析与探讨.科技信息J.2011.(15):10-133李光军.抓好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6.(14):26-294张吾龙等.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8-144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