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复习(教案)(共7页).doc
-
资源ID:11343134
资源大小:28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复习(教案)(共7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单元总结及补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完善与巩固第四单元学习成果,加深印象,深入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知识的联系。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单元知识总结列框图法展示本单元内容,见框图: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地处内陆高原山地阻挡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荒漠化的发展古代:盲目垦耕近代:人口猛增农垦规模扩大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荒漠发展表现半干旱的旱农垦区:斑点状及片状分布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斑点状荒漠化圈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沙丘活化内陆河流下游:固定沙丘活化矿区、居民点、交通线:点线状分布二、单元补充材料1、概念辨析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导致土地退化,并最终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如绿洲或草场,由于天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原来的耕地或草场,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土地退化是指土地作物生产减少,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地表出现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地貌形态,如沙丘等等。荒漠与荒漠化现象主要为干旱或半干旱区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联结在一起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2、荒漠植物的生存方式一种方式是忍耐。有些植物的繁殖,几乎是与不可捉摸的雨季同步进行。它们的种子可以在沙土中休眠许多年,一旦等到适宜的温度和水份,就立即萌发生长。有些种子还裹着一层生长抑制物,防止在雨量很小的情况下就错误地萌芽抽叶,而必须等到有足够的雨量洗去这层化学物质,才突发地从休眠中爆发出来。几乎是一夜之间,赤地变绿茵。沙漠蒲公英、月见草、锦葵、荞麦、羽扇豆和伐塞利亚花等等,都是不失时机地抢在短期获得雨水的季节里,狂热地开花和结果。一种是变态适应。阳光,是一切植物的生命线,荒漠植物同样离不开它;但荒漠中的烈日酷热又可以灼伤植物。一种豆科假紫荆属的绿皮树,树皮平滑,绿色。在雨季时,披小叶,开黄花。雨季后小叶脱落,由绿色的茎代行光合作用。墨西哥刺木在干旱的时候,叶子全部掉光,像一丛丛多刺的枯枝。但遇到雨水降临的时候,它就是完全另外一种面貌,在末梢火红的枝条上,披满了绿叶。荒漠植物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在地下具有强壮而发达的根系,其生长量往往超过了地面上的茎、枝、叶、果实的总和。把生产的物质主要储存在地下的办法,也是躲避地面极端环境的一种表现。还有些荒漠植物的变种就通过调整自身与地面的距离,来适应温度的变化。冬天,在贴近地面地方生长着扁平的莲座叶,以吸收低处的幅射热,来促进自己的生长。天气转暖以后,莲座叶逐渐枯萎,植株增高,或抽出指向天空的枝条,以远离灼热的地面。因为此时地面的温度可高达°,离地面每升高一厘米,温度都有很大的差异。一种是节水的能手。水,是荒漠中最有价值的“通货”,有水才有生命。如何争取水,节约水,是荒漠植物得以生存的一大学问。为了保持水分,一般都长得不高,叶片较小甚至演化为鳞片状或硬刺状,而且裹着一层皮,或者毛,或者蜡质,把水分的蒸发减到最低的限度。牧豆树根深达多米,以寻求地底深处的水源。沙漠柳则挤在具有较湿沙土的旧河床上。一种是具备特殊防卫和竞争的机制。比奇洛仙人掌的浑身毛刺,就是许多动物不敢问津的原因。平原上芳香的拉瑞阿植物通过在土壤中排放一种分泌物,可以杀灭附近的幼苗,使植物相互之间保持较远的距离,以减少争夺地表水分的对手。仙人掌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种类最多、大小悬殊、形态差异的典型植物,但它们都几乎具备有上述所有的功能。一般都有肥大的肉质茎,有储水抗旱的作用;通常无叶,营养物质由含叶绿体的茎合成;茎外有腊质,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根系延伸很广,适于吸收大量地表的水分;叶子已经永远失去了光合作用的功能,转而变成了防卫天敌的针刺。3、我国荒漠的纬度分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不同与成因世界上的荒漠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而我国荒漠主要位于35°N-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荒漠分布区偏北l5°-2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四周高山环绕及青藏高原的阻挡,使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夏季降水稀少。冬季因北方地形开阔无阻挡,强大的干冷气流对这里首当其冲,导致气候异常干冷。从而形成了世界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风力侵蚀强烈,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 4、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止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为世界人口提供粮食的任务将变得更为艰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年6月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 “6月17日”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众对“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认识,加强国际联合防治荒漠化行动,迎合国际社会对执行公约及其附件的强烈愿望,以及纪念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49/115号决议,宣布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the 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从1995年开始纪念。5、石漠化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观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类似贵州省的麻山地区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石漠化的治理实质上是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贵州省典型地区采取的措施: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根据小流域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的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从山上到山下,从坡面到沟谷,合理布设各项措施,使之形成立体的,相互联系协调的综合防护体系。2)以解决喀斯特地区水问题为核,心,确保群众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喀斯特石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和石漠化发展比较快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加上降雨集中,雨量大,暴雨冲刷强烈所致。同时,喀斯特地区由于工程性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水的问题成为了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有效防治喀斯特石漠化,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做到兴利除害相结合,一方面要把水流对坡面土壤的冲刷变为水的有序运动,做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另一方面要针对喀斯特地区干旱缺水的实际,因势利导,拦蓄径流,解决农作物、树木生长阶段灌溉水源,使之变害为利。3)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喀斯特地区的耕地大多数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旮旯破碎坡耕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而且都是在自然坡度上粗放耕作,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为了长期稳定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确保陡坡耕地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首先要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对25°以下石漠化程度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并配套水系工程和道路工程,将缓坡耕地建成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并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科技兴农奠定基础。4)加大预防保护的力度,杜绝人为新的破坏。石漠化是土壤被严重流失的结果,对于水土流失而言,治理是被动的,预防是主动的,治理所需要的代价大,不能治回已流失的土壤,预防所需要的代价小,可以把土壤流失止于初始期。因此,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要防治并举,防重于治,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和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人为新的水土流失。5)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针对贵州降雨丰富,气候湿润,植物生长快的有利条件,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大力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工程。从已经开展的7个生态修复试点县和示范工程看,只要配套措施跟上,管护措施得力,效果十分显著,工程实施后第二年就能看到成效。实践证明,在停止或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让自然修生养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调节能力,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这是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加快石漠化治理的办法。6)加大沼气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能源紧缺问题。薪柴是我省许多地方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由于过去长期过度采伐导致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为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免遭破坏,确保生态林和实施生态自我修复的治理成果,加速植被恢复,关键是要妥善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加强沼气及以电代柴建设对现有植被具有很好保护作用。7)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过程中,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针对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和群众贫困的特点,把石漠化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密切结合,以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场优势经济林果,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以增加群众的收入。三、单元典型试题1、读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 。(2)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 (3)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 。(4)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治理的措施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我国的环境问题掌握的情况。随着人口的增多、工农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垦殖、放牧、毁坏森林和草原等,导致土地的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在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及南岭地区,由于人类大量发展工业,而没有充分考虑“三废”的污染,导致这些地区酸雨盛行,危害农业、水源和人类;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类长期的滥垦滥伐,破坏森林植被,导致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此,合理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不可轻视,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使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人地关系相统一。答案:(1)过度垦殖,植被破坏 营造“三北”防护林 (2)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3)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候,造成酸雨危害 (4)黄土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土地遭受流水侵蚀作用严重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林牧农相结合的道路2、读“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和田地区河流补给水源来自 ,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规律是 。(2)三道防线中,林带的作用是 ;由于林带的保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 ,蒸发量比沙丘地区 。(3)绿洲的发展有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情况,请将下面两幅示意图中的字母代号填入-数码后的横线上(每字母限填一次)。 乱铲草皮、砍伐胡杨林季节河下游径流量减少提供粪肥农耕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渍化农业生态系统恶化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森林涵养水源地下径流提高耕地的质量喂养牛羊增加粮食产量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有河流补给类型、特点,防护林的作用以及绿洲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发展。答案:(1)昆仑山冰雪融水 随气温升高而增加(2)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小 少(3) THGSMNAEFCDB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