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解读三篇.docx
二马解读三篇 二马是老舍创作的小说。该小说讲解并描述了二马爷俩儿和温都母女之间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批判了自己民族的懒散、不思进取等,指责了英国社会的民族文化偏见。以下是520作文网共享的二马解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二马解读1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长篇二马有其独特的地位.作者强调:写知这本东西的动机不是由于某人某事值得一写,而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小说通过马氏父子在伦敦的种种屈辱人生遭受,表现了阿道Q式的国民意识面对约翰牛的殖民精神的全面崩溃和破产,暴露了20世纪初叶中国国内民出窝儿老的精神痼疾.本文,试图立足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主子公老马一群老中国人容的代表人物的文化性格.二马解读2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间写的优秀作品,小说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俗性和陈腐观念。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闻名的爱国作家,享有人民艺术家的美誉。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间写的优秀作品,小说借由北京侨居伦敦经营古玩商店的马家父子的生活经验,对中英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作了对比,特殊是通过二马父子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纠葛,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俗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卑视和文化偏见,同时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确定和赞许了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对此文本的细读与阐释可以让我们体会老舍浓浓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情。一、缱绻民族情中的反思与批判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已整个儿与他的心灵相连,老舍对北京的依恋与酷爱,亦已融入他的血脉中,老舍曾说过,他最初的学问与印象都得自北京,他的性格与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老舍对北京感情上的另一层特别的内容则因于北京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代表、结晶。所以他对北京的爱实则已升华为一种民族感情。在他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往往怀着缱绻的民族深情,抒写着老北京的城,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二马的主子公马氏父子就是地道的老北京人。老北京市民马则仁(老马)带儿子马威(小马)去英国伦敦继承哥哥的古玩店,老马重官轻商,只会套人情,讲面子,与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格格不入,闹了不少笑话,最终使古玩店陷入逆境。在老马身上打着明显的北京老派市民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他虽然不能普遍地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老舍最熟识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他不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他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适与有所依靠;若没有自己的子孙,世界是特别孤寂冷酷的。他背后有几千年的文化,面前只有个儿子。也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这使他很可爱也很可恨;很安详,也很无聊。北京人亦多礼,老舍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了礼仪。二马中,则特殊提到了圣诞节马则仁的花钱送礼。老马对这个节日的最大感受是圣诞节的彼此送礼让他可有机会套套交情啦!他屈着手指盘算,到英国后相识的人全算上了,要打算十来份礼物,甚至连温都太太的小狗也要挖空心思给打算上一份得体而新颖的礼物。对于送礼这件事情,从筹划到实施,都让他喜爱,带给他无比的欢乐。而悠然的生活方式是北京传统文化的又一特征。马老先生是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中国人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出美来,而且美的表现是活的,是由个人心中审美力放射出来的情与景的联合。烟雨归舟咧,踏雪寻梅咧,烟雨与雪之中,总有个含笑的瘦老头儿。这个瘦老头儿便是中国人的美神。这个美神不是住在天宫的,是住在个人心中的。所以马老先生不知不觉地便微笑了,汽车由雨丝里穿过去,美。小姑娘的伞被风吹得歪歪着,美。一串灯光在雾里飘飘着,似乎几个秋夜的萤光,美。他叼着小烟袋,看一会儿外面,看一会儿炉中的火苗,把一切的愁闷苦恼全忘了。他只想一件东西,酒!来他半斤老绍兴,哎?他自己叨唠着。伦敦买不到老绍兴,还是回国呀!老马始终忘不了回国,回到人人可以赏识踏雪寻梅和烟雨归舟的地方去!惋惜老马,中国人的一个代表,只是糊里糊涂有点审美的天性,而缺少常识。惋惜老马只想做官,而不知道做官的责任。惋惜老马爱他的儿子,而不懂得怎么教化。惋惜这种知足,乐天的精神状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投影。抱着这种内倾的审美心理,只会使人沉醉满意,不思进取,成为现代社会竞争中的劣败者。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老舍对中国文化的思索异样醒悟,他珍爱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与优秀底蕴,同时又为民族文化的老大愚弱担忧。正因为老舍对老北京、老北京人倾注了溶化于血液的深厚感情,所以他最了解老马等北京人的精神内质和特征,也对影响和阻碍历史进步和发展的老化的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老舍曾在小说中慨叹: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来便是出窝老’,一国里要有这么四万万出窝老,这个老国便越来越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动,便一声不吭地呜呼哀哉了!这里的出窝老,不是指身体的先天不足,而是说中国人一生下来便被消融与沉没在熟透了的老化文化中,不行避开地会成为老中国儿女中的一员。马则仁先生是一点不模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由这两层老的关系,可以断定:他一辈子不但没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的。在英国,人家问他什么,他老顺着人家的意思爬:一般英国人知道的中国事没有一件是好的,他们最喜把这些坏事在中国人嘴里证明白。比如人家问他有几个妻子,他说:五六个!高耳将军讲演英国往上海送兵的事,特意请他去听并问他:英国兵要老在中国,是不是中国人的福气造化?老马站起来规规则矩地说:欢迎英国兵!',有位老太太告知他中国衣裳好看。他其次天穿上绸缎大褂满街走,招得一群小孩子在后面叫他chink!他这一辈中国人是被外国人打怕了,一听外国人夸赞他们几句,他们觉得特别的光荣,连一点儿国家观念也没有。在老舍看来,欲救国,必先救民。所以,他始终是把改造国民性格和改造国民精神,提到民族生死攸关的高度来看待。老舍的批判锋芒直指以北平文化为代表的,日益聚集膨胀的国民劣根性尤其固执的老马等市民,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使他们从陈陈相因的传统思想意识与文化羁绊中摆脱出来,从而达到民族振兴与文化更新的目的。二、国仇家恨的抒发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对于国破家亡的感受,比起其他作家来更要深切,八国联军的入侵,不但给满清王朝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它后来的覆灭打下了伏笔,而且夺去了老舍父亲的生命。老舍的父亲舒永寿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护兵,也知道自己守土有责,皇上和太后逃难去了,他不能逃,因为他的职责是与社稷共存亡。京城失陷了,舒永寿倒在炮火中,恒久从老舍的生命中消逝了,临死只托人给家人稍回去一双布袜子和一副裤脚带,老舍母亲用一个小的可怜的木盒,装了那双布袜,写上姓名和生辰八字,在城外草草安葬了。可怜的老舍不但失去了父亲,自己的小命也差点葬送于八国联军的刺刀之下。这伙侵略军进城之后,大肆烧杀抢掠,连贫困的小户人家也不愿放过。在老舍家,他们翻箱倒柜,摔盆弄碗,折腾了个底儿朝天才悻悻而去,万幸的是,年幼的老舍被扣在一个木箱之下,在一堆破衣服之中,睡得香甜未被发觉,否则,只要他哭上一声确定小命难保。亡国灭种之恨,幼年丧父之痛,死里逃命之险,使老舍对外族入侵者有更近更切实的国仇家恨之感,这种骨子里的痛是与其他作家都不同的熔铸于血液中的亲身之痛,所以,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外族的侵略、狭隘和民族卑视有着更痛彻的体会、更深刻的批判,这在二马的字里行间有着特别明显的烙印:伊牧师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的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他含着热泪告知上帝:中国人要不叫英国人管起来,这群黄脸黑头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在英国人眼中,在伦敦的中国人,也许可以分作两等,工人和学生,工人多半是住在东伦敦,最给中国人丢脸的中国城,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的时候,总要到中国城去看一眼,为是找些写小说、日记、新闻的材料。中国城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住着的工人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举动。就是因为那里住着中国人,所以他们要瞧一瞧。就是因为中国是个弱国,所以他们随意给那群勤苦耐劳,在异域找饭吃的华人加上一切的罪名。中国城要是住着二十个中国人,他们的记载上肯定是五千;而且这五千黄脸鬼是个个抽*烟,私运军械、害死人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奸污妇女不问老少,和做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作小说的、写戏剧的、作电影的,描写中国人全依据着这种传闻和报告。然后看戏,看电影,念小说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国皇帝,把这种出乎情理的事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于是中国人就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厌烦、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没到过中国的英国人,看中国人是阴险诡诈,长着个讨人嫌的黄脸。到过中国的英国人,看中国人是脏、臭、糊涂的傻蛋。怀着满腔的悲愤,老舍写下了英国人对中国的入侵、排外和蔑视心理,同时也怀着满腔的深情,呼吁国人猛醒: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中国是个弱国,中国人’呢?是!中国人!你们该睁开眼看一看了,到了该睁眼的时候了!你们该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时候了!除非你们情愿恒久当狗!这是心中淌血的痛与呼喊,遭遇卑视之痛、祖国贫弱之痛、切盼强国之呼喊,都在字里行间突现出来。三、开阔的文化视野虽然对英国人的傲视中国人和强权入侵的心理有着痛彻心扉的愤恨,五年客居伦敦的经验,依旧让老舍能够打开胸襟,以开阔的视野来视察和辨析异国习俗与文化,所以能客观地看到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对其发展的良性推动与影响,从而学习和借鉴。伏尔泰说过:任何有意义的东西都属于世界上全部的民族。老舍也认为,该开拓我们的思想,把世界上那些最善最美最真的都须略略知道一点,使我们成为一个会为全人类思想的中国人。在二马中,老舍以超人的胆识,把老马这个老中国的老派市民放在强国强权的英国,以此来完成他对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思索。老舍赞许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英国国民对国家的普遍参加意识:中国人见了别人有危急,是躲得越远越好,因为我们的教化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外国人见了别人遇难,是舍命去救的,他们不管你是白脸人,黑脸人,还是绿脸人,一样的挽救。他们平常看不起黑脸和绿脸的哥们儿,可是一到出险了,他们就不论脸上的颜色了!我们以为望见一个人在地上躺着,而不去管,满可以讲得下去;外国人不这么想,他们的道德是社会的,群众的。英国的强盛,大半是因为英国人不呼喊,而是低着头死干。英国人是最爱自由的,可是,惊奇,高校里的学生对于学校简直是没有发言权。英国人是最爱自由的,可是,惊奇,到处是有秩序的。几百万工人一齐罢工,会没放一枪,没死一个人。秩序和训练是强国的秘宝。然而中国人,如老马,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没有国家观念的人民和一片野草似的,看着绿汪汪的一片,可是打不出粮食来。还有西方人丁是丁,卯是卯,事事论实理而不讲虚礼的现代精神,也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对英国的进步与中国的老化的比照和昭示中,老舍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应当说,我国作家,甚至外国作家,批判本民族弱点的作品甚多,可提倡向其他民族,尤其是侵略过本土的民族学习的作品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老舍在从事文化批判的同时表现出的这种胆识和度量是难能珍贵的。老舍是闻名的爱国作家,他曾说过:一出国,我才真明白了中国为什么可爱,每逢看到自己的国旗,泪便要夺眶而出。老舍爱国,但他对于国家、民族的理解不封闭、不狭隘。在对西方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进行的梳理和观照中,老舍能够以开放的眼光,博大的胸怀,超越了封闭的文化体系,探讨本民族文化的振兴之路,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这实则是痛定之后的反思,是浓浓民族情的深切表现。老舍一生酷爱故土北京,酷爱祖国的骨肉同胞,酷爱一切先进的民族文化,这些恒久难以割舍的情怀熔铸于他的血液中,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化为缱绻的民族深情,流淌于他的文学作品中,使之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二马解读3老舍尝试运用全白话来写二马,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马是老舍在英国留学时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部小说里,老舍借鉴了英国当代作家的写作方法,运专心理描写和细微环节描写。读了它们,不会不使我感到自己的粗劣,我起先确定往细里写。二马写的是马家父子为了继承兄弟的遗产,漂洋过海来到英国,经伊牧师介绍住在温都太太的家里。中国人多可怕呀!杀人放火带吸毒,天底下的坏事没他们不干的!带着对中国人的偏见,温都太太剧烈反对,但最终由于马家父子多给房租,同意了他们的入住。渐渐的马家父子对温都太太和她的女儿分别产生了爱情,但由于种族和文化偏见,最终他们并没有走到一起。而马威最终悄然离开了伦敦。老马代表老一派的中国人,老马的描写有相当的胜利:虽然他只代表了一种中国人,可是究竟他是我所最熟悉的;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我最熟悉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他不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他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适与有所依靠;若没有自己的子孙,世界是特别孤寂冷酷的。他背后有几千年的文化,面前只有个儿子。他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这使他很可爱,也很可恨;很安详,也很无聊。他照旧带着老市民的官本位思想,特别小声告知别人去古董店里因为觉得经商是不风光的事情。还有他常常做一些赔本买卖,将古董店的东西送人或者聊得来就可以少花一些钱,有力的批判了是从满清到现在始终沿习下来的这种腐朽且夜郎自大的思想。老舍用平实的白话及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写出了中国人的愚昧、好面子、因循守旧等特点,是他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很好的揭示。老舍说在写二马的季节,正赶上革命军北伐,我又远远的立在一旁,没机会参与。这两个大运动,我都立在外面,实在没有资格去描写比我小十岁的青年。他所想描述的马威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放一边的那么一类年轻人。至于李子荣,就是马威这个人性格的补充,这两个人的特性是老舍心目中当时志向年轻人的状态。拉康在论述人的自我意识时提出了闻名的镜子理论,即人是受镜子里的影像启发而起先相识到自身。镜子理论说明人的自我意识不自足时,必需借助于他人的眼光才能相识自己。在老舍看来,二马中先进的欧洲文化就犹如一面镜子,一面照出守旧中国人老马的愚陋和麻木;一面照出年轻一代小马、李子荣的活力和生气。在老派中国市民马则仁眼中,英国文化是典型的异国文化。异有些是异国风情,异’也表示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地点等。老马因袭着传统文化的重负,缺乏竞争意识,追求闲适生活。在他看来,英国人就是不懂得生活的乐趣,不近人情。小说中有一个细微环节也很能显示英国人与老马的.区分。伊牧师劝老马写一本东西文化比较的书,老马回答说:快50岁的人啦,还受那份累!伊牧师听了很惊讶,很恳切地对他说:我的好挚友!你50啦?我60多了!萧伯纳70多了,还一个劲儿写书呢!我问你,你望见过几个英国老头子不做事?人到50就养老,世界上的事都交给谁做呀!英国人的这种生活看法与他们激烈竞争的社会有关,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着亲密的联系。浮士德、鲁滨逊等不断探究和追求为特征的文学形象就是欧洲文化性格的艺术反映。老舍正是通过中西国民的对比,揶揄中国人身上的弱点。李子荣和小马身上,全然不见老马身上的毛病,他们有欧洲文化中务实、仔细、独立等特性。或者说,老舍心中的志向市民是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的,是英国化了的中国人。李子荣的做事干练、忠于职守,热忱恳切,求实进取等文化品行,恰合老舍对英国人是很好的公民式办事人的相识。到上世纪30年头老舍所极力推崇的也仍是英国人的这种公民式办事人精神,他们该办什么就办什么,不必你去套交情,他们不因私交而变更做事情应有的看法,所以你可以恒久不与他们交挚友但你肯定拿他当个很好的公民或办事人。这使老舍不能不佩服他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老马的揶揄、对李子荣与小马的推崇,标准都来自欧洲文化这面镜子。同时老马也是爱这个国家的,伊牧师让老马写一本关于中国人的书,老马拒绝了,他不希望自己的民族受到别人的羞辱,这也是他的可爱之处。老舍最初写二马就是为了驳斥当时欧洲人把中国人写成一种惊奇可笑的动物。西方文学中的中国想象,特殊是那种东方主义激发了老舍的创作冲动。他看到一些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中国城找写小说、日记和新闻的材料,这些报道把中国人都写成抽烟,私运武器,害死人后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强迫发生了关系妇女不问老少,和作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这些形象深化英国人内心。小说,戏剧,电影里都这么描述,让人们对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民族的人们感到胆怯,老舍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让英国人重新看待中国人。文章里也剧烈批判了英国人的殖民思想。文章中有一段话,他真爱中国,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地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他含着热泪告知上帝:中国要不叫英国管起来,这群黄脸黑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由此可见,英国的殖民思想深化每一个英国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最名贵的种族,而其他种族国家的人就理所应当的来朝拜他们,来归顺他们。老舍对他们的批判是深刻的。老舍对于欧洲的文化则是一种冲突的心态,他既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文明到那个程度,另一方面,他对欧洲那种对中国的偏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充溢了批判。二马中,充溢了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通过中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事方式来看中西方的差异。西方人很务实,也很独立。温都太太已经年纪不小了,但是她不会闲下来,她每天都在忙劳碌碌。而老马则不一样,他继承了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年纪大些就应当由儿子来养老,而自己则是享受生活;温都太太和自己的女儿的账目都算的很清晰,而马家父子根本不算账,有时别人和老马要什么,他也会很慷慨大方的送给人家,这就是西方人的务实与中国人的好面子。二马在写作风格上注意心里分析和描写工细,一改以往的文言与白话夹裹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只用一些简洁的、有力的、可读的白话文字,描绘出白话的真正美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胜利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运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会和创建,又隐隐渗透着北京文化。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特性显明,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由于当时很多作品多是半百话半文言,而老舍又听取了友人白涤洲的看法,在二马中,老舍全文采纳通篇白话,是当时的一个典范。老舍在创作二马时,起先尝试景物的描写,例如:园外没有什么人,园门还静静的关着。他折回到大桥上,扶着石栏,看着泰晤士河。河水灰汪汪的流着,岸上的老树全静静静的立着,看着河水的波动。树上只有几只小黑鸟,缩着脖儿,彼此唧咕,好像是诉什么委屈呢。靠着岸拴着一溜小船,随着浪一起一落,有点像闲腻了,不得不纹丝不动似的 远处的灰云把河水、老树全合成一片灰雾,渺茫茫的似另一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一样灰淡惨苦,只是极远极远,不简单看清晰了。他还常常运用比方的手法,如她的举动像个小野猫儿,她的思想却像个死牛这是用来描述温都太太的女儿;还有他把她的手,一块儿棉花似的,放在他的唇边这些描写都非常贴近事实,简单想象,而且富有美感。老舍先生说由于他回国的缘由,他便仓促完成了小说。时候到了,我只写了那么多,马威逃走以后的事无论如何也赶不出来了,于是一狠心,就把腰眼当作了尾巴,硬行结束。但这仍是一篇比较胜利的小说,引起人们对中国国民性的思索,和如何振兴民族的思索。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