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读书笔记 - 让每一个人的心中有美的信仰.docx
-
资源ID:11682251
资源大小:33.3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读书笔记 - 让每一个人的心中有美的信仰.docx
2022读书笔记 | 让每一个人的心中有美的信仰 读书笔记 | 让每一个人的心中有美的信仰1917年1月,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高校校长,当天的报纸上写道: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北京成新政新事,人们对改革之举充溢期盼。蔡元培注定是要改写历史的,时间给了这份期盼以答案。他不仅成就了北京新政新事之改革,更激励了全中国,让一个民族的教化发生巨变。手捧蔡元培教化论著选,咀嚼着文字传递出来的现今读来照旧领先的教化理念,启迪我最多的是书中潜移默化着的美育思想以美育观世界01蔡元培把世界分为两部分,就像一张纸有表有里,世界也有现象与实体之分。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仅一世界之两方面,非截然为相互冲突之两世界。现象世界是一切存在的事物,它使有形的、有限的、可名的;实体世界则是指看不见、摸不着、无可名状的精神的东西。所谓实体者,即在现象之中,这两者是分别不开的。在蔡元培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两种障碍:一是任我之差别,二是华蜜之营求。打破这两个障碍才是融通现象与实体世界的关键。人们对美的感受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破除人与人的偏见,美感又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益的顾忌,超越现实利害。美感者,合漂亮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美感教化可以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净,是搭建相识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桥梁。故教化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行不用美感之教化。以美育代宗教02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蔡元培的一生。这一思想在很多文章中都有体现,其中以他1917年4月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讲、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在演讲中,蔡元培先生分析了宗教的起源和作用,提出人的精神作用分为三种,一是智识,二是意志,三是感情,最早的宗教就是因为兼具此三功能,做出牵强的解答满意了人们对很多事物的新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智识问题得以解决,不须要宗教的臆测了;道德的原理也并不适用与宗教的演绎法,意志也渐渐剥离;宗教所剩,只剩感情,也即美感,而美术之进化也有脱离宗教之势了。更何况,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宗教为了发展教徒,具有排他性、偏狭性,很多斗争也由此而生。基督教与回教的冲突历来已久,即便圆通如佛教,也为护法起见,不惜共和时代附和帝制。他强调,美育之附丽宗教者,常受宗教所系,失之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通过对美育与宗教做出了三点对比,蔡元培指出美育代替宗教的必定性: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因此盖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以美育陶养人03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宏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是有普遍而超脱的。它普遍。物质上的相争是利己不利他的,一瓢水,你喝了,他就没得喝,一所房子,他住了,你就失了聚羧。美的对象却大不相同,不管是视、听、嗅、触,人人都可以发动感官感受美:名山大川人人都巡游,天籁之音人人都懂得观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奇文共赏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它超脱。植物开花,不过是为了结果罢了,可诗人所咏叹的,却以花为多;器具可以盛用就好了,为何还要加上各种团?语言可以表达意思就好了,为何还要吟诵成调?面对死的威逼,为何能有杀身成仁的气概?可见美是可以陶养情感,超越现实利害的。美是有力气的。蔡元培在1930年接受时代画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每每在听了一首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者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顺,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深厚起来以美育来陶养人,在中国文化的精髓中体会、发觉其中的高雅、美丽、崇高,获得超出现象世界的情感体验,自然会使我们具有美的志向、美的情操、美的品行和美的素养。后记去年11月份,叙事者共读的是蔡元培的中国人的修养,当时我思维的聚焦点是修养,今年8月份再读蔡先生著作,带给我的视角则是美。除了推行科学教化,我们还要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在书中,我找到了美这层永久平和的心境底色。此外,我尝试着用批判的眼光去读此书。例如蔡先生对宗教的理解更偏于迷信,且缺少具体的论证;另外美感总会基于感官产生,而感官体验是具备个体差异的,美术教化又该如何应对这些个体差异?近几天消遣新闻李荣浩选网络歌曲之热议,音乐是否有凹凸贵贱,美感是否存在高级低级之分?这些也是我期盼与大家共同探讨、且需不断查阅资料,尝试解答的问题。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