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docx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陆培汉 (初中数学 贺州昭平初中数学二班 ) 评论数/阅读数: 0 / 57 发表日期: 2022-12-01 15:43:18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昭平县马江中学 陆培汉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探讨,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探讨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洁,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学问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相互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需娴熟地驾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敏捷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驾驭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视察、探究、沟通、发觉、思维,使学生经验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供应的素材和活动,激励学生经验视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阅历。培育学生有条理的思索,表达和沟通的实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洁推理相结合,留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驾驭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学问上的打算。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实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加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主动地经验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驾驭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实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实力,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沟通,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验了学问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阅历,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过程,特殊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状况进行探讨,对初一学生有肯定的难度。 依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实力,思维受到肯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全部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参加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沟通中获得新知,并使特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略) 教学步骤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肯定全等.但是,是否肯定须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订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赐予确定和激励,以满意多样化的学生须要,发展学生特性思维。 根据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依次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老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肯定全等。 下面将探讨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明显不全等; 再犹如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态和大小就确定了。 实物演示: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态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特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探讨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 3、(对有实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依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依据。) 老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学问的探讨探究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驾驭数学规律。 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前面学问,为探究新学问作好打算。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沟通。受老师启发,从最少条件起先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状况慢慢明朗,进行沟通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肯定全等吗? 画一画: 根据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 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肯定全等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仿照上面的探讨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沟通,归纳得出结论。 激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那出打算好的硬纸条,进行试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数学课是枯燥的吗?许多人都这么认为。但我认为数学中有许多乐趣, 把嬉戏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为了打破这一种偏见,在学校组织观摩课时,我讲复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这一课时,足足把数学“嬉戏”了一把。 课堂设计了两个小嬉戏,分别显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一个是四个同学分别拿着写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旁内角互补”的横幅,呈孔雀开屏状。拿“两直线平行”的站最前面,“同旁内角是互补”站后边。另外两个分别在两边 ,为左腿弓右腿蹬型和右腿弓左腿蹬型。起名为:鲜花朵朵。花语是:“鲜花盛开一朵朵,想用那朵用哪朵。”另一个嬉戏也是四个同学分别拿和前四位同学一样的横幅,不过这次显示的是平行线的判定,让拿着“两直线平行”的同学站最终,另三个同学做千手观音造型,一替五秒出现和收回,不过这个造型起名为:霓虹闪耀。寓意为:“霓虹灯在闪耀,亮的不肯定哪一个。要判直线两平行,给你哪个用哪个。”这样把判定和性质说明得清清晰楚。 课堂特色:老师的“主持词”有好多押韵的,有些近似三句半。 开场白:“这段时间每天下午我干什么?听课。有时我做了,没对大家说。听课的收获许多,老师的可讲得很不错,尤其数学课,既轻松又敏捷。” 强调小组合作时:“十人小组人太多,总有的参与探讨,还有一两人闲着,所以要强调两人组合。两人通力合作,真不会了再问组长结果,组长也不会怎办?那就干脆问我。” 激励同学主动展示:“我从不吝啬来发卡,只要主动来回答。卡多为小组积分,分多可变小红花。” 强调平行线的判定里头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是互补:“平行线要判定,同位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是互补,这点肯定要分清。” 学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后,大同小异,改为:“平行性质和判定,同位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是互补,这点肯定要分清。” 为便于记忆“因为”的符号,形象地说明为:“晃悠悠,晃悠悠,看着只想栽跟头。一点下,两点上,看着就是不稳当。”在这儿不走等什么?“因为是条件,等结论呗。所以就说明为:“两点下一点上,看着就是很稳当。”可不是嘛,结论给了,就放心了,走人。 复习过性质和判定的内容后,就说:“光说不算,要看实战演练。黑板一翻,习题出现。”就是做练习巩固的环节了。 最终我变了结束语很搞笑在办公室念了,课堂上没用:“这节课讲到这,大家回屋先歇着。办公室理有煤火,还能接点热水喝。请主任对同志们喊一声:撤。” 这样“嬉戏”数学可能会有老师不以为然,但我义无反顾地执着,数学课应当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只要学生喜爱,又能完成教学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文本4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答案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总结 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