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docx
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自我意识的障碍。中学生正处于其次次断乳期,对事物起先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目遵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此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从儿童无趣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无趣与独立性、依靠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实力、自我限制实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简单固执己见、片面化和肯定化;爱根据个人好恶和一时心血来潮来论事论人,缺乏理性和客观标准;遇事沉不住气,易受激怒,往往火冒三丈,唇枪舌战,甚至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实力;对老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的实力,看不到自己的特长或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悲观悲观,有剧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受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2.人际关系的障碍。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能顺当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但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异时性,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与人交往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夜郎自大、目中无人。他们不愿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四周人格格不入,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内心感觉孤独、孤独、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冲突日益加剧和突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常被其性格类型所掩盖,不简单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峻。 3.学习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由于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惊慌,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惊心情,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疏远他人,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胆怯考试,对重要考试甚至想通过伤残自身来躲避。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限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果差的同学不情愿学习,一些成果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心情。笔者在学生中做过你是否喜爱学习的调查,高达8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否定答案。可见,厌学已是一个普遍问题。刻板的学习方式、繁重的学习任务、无休止的题海战术、常见的测验考试,令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厌倦烦躁。 4.性相识的障碍。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其次次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性意识也起先觉醒,对异性充溢神奇、新奇、好感。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化的滞后,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对性无法正确相识和把握,往往给学生带来很多迷惘和困惑,如与异性交往不适应,在异性面前或过分拘谨、局促担心、手脚无措,无法以平常心大方地与异性交往;或过分热衷于性引诱,沉溺于性幻想、冲动并渴望得到体验,产生早恋现象,甚至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性障碍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5.抗拒性与依靠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剧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剧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听从,不愿听取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看法,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心情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只是依靠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改变。童年时,对父母的依靠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靠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爱护。 中学生心理素养方面问题的缘由 1.教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化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化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洁。重老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老师育人技巧的提升;重老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老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素养教化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峻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化行政部门涛声照旧,考试指挥棒照旧左右学校、老师的教学行为。为所欲为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老师劳累,学生更遭殃。老师的压力也就天经地义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不少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用脑过度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他们由畏难、无奈,发展到厌烦、放弃,从而丢失学习的信念。 2.老师素养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仿照、借鉴的榜样。老师个人的素养,在肯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行否认,现行老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老师有之,消极响低沉的老师也不乏其人。老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干脆影着学生心理。方法简洁、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中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损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3.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很多农村父母文化层次低,思想观念比较传统,他们的家庭教化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采纳简洁的方法或行为来解决孩子心理问题,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何况很多农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了至少的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心情情感改变,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或溺爱,或因望子成龙而严之有余,都会导致子女心态和行为的偏离。父母离婚、再婚,也会使子女物质和情感须要得不到满意,在精神上遭遇创伤,渐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 4.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毋庸忌言,社会现象也显得更加纷繁困难,淫秽的书刊、录像,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论等等,对初中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逆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