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观察—观察家乡的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
资源ID:11814945
资源大小:13.41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地貌的观察—观察家乡的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教学设计课题:观察家乡的地貌1 “观察家乡的地貌”教学设计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型新授课课时1 课时【教学主题】观察家乡的地貌【课标要求】【教材分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观察家乡的地貌为第四章地貌第二节活动内容,紧密的联系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核心内容,如观察地貌的内容和顺序等。本节课考察学生对地貌观察知识的运用和深入思考,也即地理社会实践课堂汇报交流,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同时本活动要观察家乡的地貌,所以在本次活动前要了解家乡的典型地貌有哪些,颍上县作为华北平原的南端,河流地貌发育典型,所以本次课堂只能选取了颍上县颍河段地貌进行教学。高一学生相对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地形地貌认知上可以说很弱。但是在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学习了常见地貌类型后,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节课以野外观察为主,实践性较强,学生的实践经历相对较少,经验不足,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地图和实地考察等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家乡的地貌类型。2.通过家乡地貌考察活动,提升获取地理信息、科学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能力。3.在家乡地貌考察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兴趣点,触动读懂、热爱、感恩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怀。1、如何观察地貌并描述其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2、分析地貌特点的形成原因。野外合作探究法1、前期进行实际的考察,确定考察的地点。2、指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和需要准备的物品。3、确定最终参加人员、路线、车辆等。4、考察结束后课堂上交流探讨延申运用。【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考察时学生们认真考察的图片以及颍河附近相关的风景图片。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入学习主题。欣赏图片,重现考察场景同学们我们上周对我们家乡进行了实际的考察,同学们脑海中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我们观察的河流地貌有何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观察家乡的地貌过渡教师板书观察家乡的地貌2 2021 年 9 月 11 号我们学生开展了野外课堂观察家乡的地貌,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考察,收获满满。学生通过区域的认知,得出颍上县位于华北平原的南端,并结合颍上县地形图,明确了颍上县地形主要为平原,地势地平起伏较小。通过讨论读图分析出其成因主要是颍河和淮河及其支流冲积形成。学生主动总结归纳、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们请看黑板,这是我们收集的材料(课件呈现)任务一: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描述颍上县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 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两位同学代表观察的非常仔细,读图能力也非常的棒。且语言表述准确,思路清晰,值得学生向他们学习。教学过程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地形类型较多,主要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和山地等,我们在进行地貌考察时可以先从宏观角度观察,再到微观角度观察。描述地形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如宏观主要地形是什么、微观如地势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描述。本题可以描述为颍上县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起伏较小,成因主要为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教师总结同学们颍上县河流地貌典型,我们观察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段并且是弯曲的过渡河段,同学们观察后能不能说说该河段地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课件呈现观察河段的航拍影响图片,该河段为颍上县龙王庙学生主动交流讨论观村颍河凹岸和凸岸。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简 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单绘制地形垂直剖面 探讨问题能力、绘图能任务二:绘制 AB 线河谷地形垂直剖面简图并描述其地貌特点。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3 分钟后,请小组代表上黑板绘制示意图并回答地貌特点。教师(自绘)呈现该河段的剖面示意图和学生进行对比。图。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考察记录 通过分析表达培养学在导学案绘制示意图) 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教教学过程两位同学绘制的示意图非常的准确,特别是两位同学都把泥沙绘制出来了,且两岸坡度也有明显的区别,海拔标注的也很科学,说明我们的同学观察能力和绘图能力很好,请继续保持。师点评教师总结教师板书该河段是典型的河流曲流处,由于该处地处河流下游,河谷垂直剖面图大体呈现“U”型或者“槽”型,并且 A 岸为凹岸谷坡较陡泥沙含量少,B岸为凸岸谷坡较缓泥沙含量较多。河流地貌河谷、凹岸、凸岸3 同学们,我们观察了河流地貌,观察了河流地貌的一般特点,特别是对河谷剖面图有了深入的了解,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我们所观察的河谷和曲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过渡教师课件呈现学生搜集的颍河和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该 读图分析,形成分析段河谷成“U”型或者 问题的一般思路,培“槽”型的原因,通过 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观看科普视频分析常 的能力。通过析图和见河流弯曲的形成原 视频观看,加强区域淮河水系图和相关颍河介绍的材料,以及考察河段的航拍图。任务三:分析考察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 分钟,后请代表回答。回答曲流形成时配以一段科普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凹凸岸的形成原因。因。认知,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教学过程教师点评教师总结两位同学在分析该问题时都用到了河流的侵蚀,并且都说出了该河段主要的侵蚀方式是侧蚀,可见同学们在对河流侵蚀这一部分掌握的比较好。颍上县地处颍河的下游,地型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相对较强,同时伴随沉积,所以河谷相对较宽大体呈现出“U”型或者“槽”型。该河段曲流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可能的原因有地形、地质、生物和人类活动等,我们在分析时要根据实际材料具体分析。同学们我们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人类生活和生产,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过渡在观察时凹岸和凸岸的人类活动主要是什么吗?教师课件呈现河岸两侧的人类活以实际考察为载体更真实,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素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通过考察知道河动图片(考察时拍的河段高空俯视航拍图、凹岸龙王港口图和凸岸玉米地图)。流凹岸主要人类活动是港口,凸岸主要人类活动是农业生产,并且通过分析两岸的地貌特点得出两岸人类活动的差异。任务四: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过程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 分钟,后请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说出了两岸人类活动的差异,当然我们要明确我们所分析的前提是从地貌的角度进行的,其实一个地区人类活动的形成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认为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时注意设问的要求。教师板书观察家乡的地貌人类活动展示幻灯片的知识体系,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以实际考察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学习地貌的观察,本次考察的地貌课堂总结主要是家乡的河流地貌,重点学习了河谷地貌、河流凹岸和凸岸等,明确地貌观察的一般方法是先宏观后微观。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明确地貌对人类活动会产生重4 要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野外时能够多用地理的视角对相关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也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美丽的家乡,保护我们美丽的家乡,始终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课堂练习板书设计课件呈现本节课在实地观察家乡的平原地区的河流地貌基础上,通过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深入探讨和分析相关地貌的形成原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效果相对较好。但是地理野外课堂需要前期实际的考察,操作难度较大相关设备比较简陋,所以有些数据测量和观察存在误差,同时学生对于家乡地貌的深入观察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后思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