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热力环流专题复习学案.docx
热力环流专题复习【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必备知识】1.概念:2.用文字表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热力环流案例1.海陆风 (1)画出海陆之间空气流动示意图(2)描述海风的形成过程:2.山谷风(1)画出空气流动示意图(2) 描述山风形成过程:3.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的成因,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城市规划的注意事项)【素养提升】一个地区的风受局地风与背景风的共同影响。某气象研究团队选取河北崇礼山区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两个冬季的气象观测资料,探究了山谷风的日变化特征。在观测到山谷风的时日,山风一般自22时起,至次日7时结束;谷风一般自10时起,至16时结束。1.有利于观测到较强山谷风的天气条件是A.背景风较弱的晴天 B.背景风较弱的阴天C.背景风较强的睛天 D.背景风较强的阴天2.在观测到山谷风的时日,影响崇礼山区山风与谷风时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背景风速 B.植被覆盖 C.昼夜长短 D.山坡坡度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局地环流山谷风。一般日出及日落以后的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时刻。下图为湟水谷地某地段山谷风风向频率及风速日变化。据此完成35题。3.湟水谷地该地段谷风的主导风向是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4.湟水谷地该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表现为A山风大于谷风 B谷风大于山风 C正午风速最大 D傍晚风速最低5.该地是湟水谷地最典型的山谷风地段,主要原因是该地段A晴好天气多,昼夜温差较大 B植被覆盖少,摩擦阻力较小C河道较宽阔,水平气流显著 D地形起伏大,热力差异显著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沙漠和绿洲地表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局地环流,出现了“绿洲风”。沙漠、绿洲之间过渡地带是沙尘的主要源区之一。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据此完成68题。6下面四幅示意图中,正确表示“绿洲风”的是( )7“绿洲风”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A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B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C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D减小沙漠地区昼夜温差8根据沙漠与绿洲间局地环流,推断沙尘暴大多发生在一天中的( )A06时 B612时 C1218时 D1824时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绒布河谷位于珠峰北侧,该河谷从珠峰往北海拔急剧下降,直到6500米以下,坡度才逐渐变缓。海拔54007500米,几乎全为冰川覆盖。科考队在绒布寺附近多次进行探空观测,发现绒布河谷离地面1000米以下多盛行下山风,人们称之为冰川风。研究发现,绒布河谷南北向的上山风与下山风的形成,与山坡气温和同高度山谷中气温之差密切相关,当山坡气温与同高度山谷中气温之差为负值时形成下山风,为正值时则形成上山风。图一示意绒布河谷及其绒布寺的位置,图二示意绒布河谷南北向地形剖面;图三示意1975年5月绒布寺观察站风向风速垂直分布的平均日变化情况。(1)从时间变化角度,指出1975年5月绒布河谷冰川风的特点,并说明依据。(2)结合地面状况,分析绒布河谷白天冰川风的成因。(3)用实线代表等温面,虚线代表等压面,在图二中画出绒布河谷当地时间18时等温面和等压面的垂直分布状况(注意各画出2条直线)。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洱海位于我国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自古有下关风,上关花(四季鲜花不断),苍山雪,洱海月,“风花雪月”四大美景的美誉,因其独特的地形,洱海地区山谷风和湖陆风叠加。下图为洱海周边地形图。(1) 指出洱海周边的地形特点。(2) 分别说明上关花和下关风形成的原因。(3)分析该地夏季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季早的原因。热力环流专题复习1.A 2.C第1题,山谷风作为局地风,相对于较大尺度上的背景风(例如季风)来说,肯定是背景风较弱的时候能够更加明显。根据山谷风原理,晴天的情况下,山坡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升温幅度大,晚上由于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弱,所以山坡降温幅度大,因此山谷风更加强烈。第2题,该区域为河北省,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我国北方的冬季,植被覆盖变化不大;同一区域短时期内,山坡坡度也不会变化。没有变化的事物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B、D可排除。背景风速只会影响山风或谷风的强度,不会影响“时长”,排除A。昼长长短,会影响到山坡与谷地的“受热时间”,进而影响山风与谷风时长。答案为C。【点睛】3B4D5C【分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谷风一般表现为白天谷风,夜晚山风。结合材料,日出后23小时至日落23小时应以谷风为主,图中偏东风在此期间出现频次最多,故湟水谷地该地段谷风的主导风向是偏东风,B正确。故选B。4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偏东风为谷风,偏西风为山风;结合图分析,偏西风即山风盛行时,风速较小,偏东风即谷风盛行时,风速较大,平均风速谷风大于山风,D正确,B错误。读图可知,18时左右风速最大,而非正午最大,A、C错误。故选D。5同为湟水谷地,各地段天气、植被覆盖率差异小,不是该地段成为典型山谷风地段的主要原因,A、B错误。由材料“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局地环流山谷风”可知,该地段由于地形起伏大,热力差异显著,导致该地段成为典型山谷风地段,C正确。若河道较宽阔,会缩小山谷地区的热力差异,不是该地段成为典型山谷风地段的原因,D错误。故选C。【点睛】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6.B7.A8.C第6题,“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白天沙漠升温比绿洲快,绿洲比沙漠气压高,风从绿洲吹向沙漠,故图B表示“绿洲风”。第7题,从绿洲吹向沙漠的“绿洲风”水汽含量相对较大,能增加过渡地区空气湿度,故能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A对、B错;“绿洲风”对水分条件的改善作用有限,不能增加沙漠地区的物种数量,C错;“绿洲风”可减小沙漠、绿洲之间过渡带的温差,D错。第8题,从热力条件分析,白天沙漠地区近地面气温高,对流旺盛,越利于地表沙尘扬起;同时气温高而气压低,与周边气压梯度力大而易出现强风进而出现沙尘暴现象。一天中,1218时沙漠地区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最旺盛,因此此时是沙尘暴多发时段。9(1)一日中,除10时无冰川风外,其他时间都有冰川风。依据图三显示,距离地面1000米以下,除10时外,其余时间都盛行偏南风即冰川风。午夜后至正午前风速较弱,正午至午夜风速较强。依据图三显示,距离地面1000米以下,午夜后至正午前多为二级风,正午至午夜多为四级风。(2)山坡大面积冰川覆盖,对阳光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坡面气温低于同高度山谷,气压高于同高度山谷,冷空气顺河谷而下,形成冰川风。(3)绘图如下注意等温面和等压面的倾斜方向。【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考查地理综合思维。【详解】(1)“发现绒布河谷离地面1000米以下多盛行下山风,人们称之为冰川风”,据此可知,冰川风分布在距离地面1000以下,所以回答本题要观察图三中距离地面1000米以下的区域。图三显示,距离地面1000米以下,除10时外,其余时间都盛行偏南风,因为“绒布河谷位于珠峰北侧”,可知,偏南风即下山风,即冰川风。所以特点之一为:一日中,除10时无冰川风外,其他时间都有冰川风。图三显示,距离地面1000米以下,0点-12点多为二级风,12点-24点多为四级风,可以得知冰川风的第二个特点是午夜后至正午前风速较弱,正午至午夜风速较强。(2)根据材料,已知信息为“下山风,人们称之为冰川风”,“当山坡气温与同高度山谷中气温之差为负值时形成下山风”,据此分析如下,“海拔54007500米,几乎全为冰川覆盖”,可知山坡有大面积冰川覆盖,冰川对阳光的反射率高,导致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进而导致地面辐射弱,因为山坡气温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因此山坡气温低于同高度山谷,即出现“山坡气温与同高度山谷中气温之差为负值”的情况,此时冷空气沿着山坡而下,形成下山风,即冰川风。(3)据图三可知,18时吹偏南风,即下山风(冰川风),表明“山坡气温与同高度山谷中气温之差为负值”,即山坡气温低于同高度山谷气温,因此等温面左低右高(如图)。近地面同一高度,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所以等压面右低左高(如图)。【点睛】风向和风力大小用风矢表示,风矢由风向秆和风羽组成。风向秆:指出风的方向,有8个方位。风羽: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右侧(北半球)。 1-2级:1 竖杠 1 横; 3-4级:1 竖杠 2 横; 5-6级:1 竖杠 3 横 ;7-8级:1 竖杠 4 横 ;8级以上:1 竖杠 1 三角 像个小旗子。10.(1)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西侧山地平均海拔高于东侧山地;北侧地势高于南侧地势。(2)上关花:该地纬度较低。且受地形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冬季气候温暖;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高,夏季凉爽;洱海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较大。下关风:受季风影响较强;湖陆风和山谷风的叠加;位于山谷地区,加剧风势(形成"狭管”效应)。(3)夏季白昼时间长,日出时间早;太阳高度较冬季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