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归纳.docx

    • 资源ID:11863341       资源大小:35.5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归纳.docx

    2022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归纳篇一: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虚词 篇二: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表修饰关系.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 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 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篇三: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他们”、“它”、“这”、“我”等。如: (1) (桃花源记)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 们”。 (2) (愚公移山)之,代事,指愚公挖山,可译作“这件事”。 (3) (狼)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 、“之”可译作结构助词“的”为学) 3、“之”在三种情况下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作为倒装句的标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例如: (1 ) 愚公移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 陋室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3) 马说)之,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志。 (4) 马说)之,起调节音节作用。 4、“之”还可以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为学) 二、其 1、“其”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 事 、物,相当于“他(她、 它)们”或 “他(她 、它)们的”,有时也作指 相当于“这” 、“那” 、“其中”。如: (1 狼)其,译作“它们”。 (2桃花源记)其,译作“它们的”。 ( 3核舟记)其,起指示作用,指舟子,相当于“那” (4狼)其,译作“其中的”。 2、 (1) 马说)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2) 马说)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3) 愚公移山)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三、而 “而”字可以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 1、 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等或不译。如: (1)醉翁亭记)而,译作“又”。 (2) 论语十则2、“就”,或者直接用逗号代替。如: 扁鹊见蔡桓公 3 ,可译作“却”、“可是”,也可用本字 (1) 论语十则 (2) 狼样一起追赶。 4,或不译。如: (1) 愚公移山)面对着两座大山居住。 (2) 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5。如: (醉翁亭记无穷无尽。 6、表示递进关系,可译成“而且”。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 四、于 “于”作介词,相当于“在”、“到”、“向”“对”“从”“比”“给”等 。如: (1) (出师表)惜痛心的。 (2) (出师表) (3) (出师表)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出师表 (6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种人。 五、以 1、“用”、“拿”等,如: () 狼 () 为(核舟记)做成 () 出师表 2、“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靠”、“凭借”、“按照”等, 如:(1 曹刿论战 (2马说 、“以”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用来”;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示原因,可译作“因为”。如: (1) 先帝之灵(出师表 )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 )帝之明(出师表)伤了先帝的之明。 (3出师表 4、“ 。如: (陈涉世家) 六、焉 1、。如: 愚公移山 2、(在其中)。如: (论语十则 3、“呢”等,也可不译。如: () (爱莲说)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七、则 1、“则”可作连词,用在分句与短语之间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那么”、“那就”;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如: (1(陋室铭 (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2、“则”作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八、乃 作副词或连词,用在分句或短语之间,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才”“就”“竟”等。如: (1狼 (2宋定伯捉鬼 (3(桃花源记 九、为 1、 “制造”、“设置”、“雕刻”、“担任”等。如: () 公输)“为”可译为 “制造”。() 核舟记)“为”译为“雕刻” () “为屯长”(陈涉世家)“为”可译为“担任”。 2、“为”表示判断动词,可译为“是”。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3、“为”,作动词,可译为“成为”、“作为、当作”。如: () 为坻,为屿,(小石潭记)“为”可译为“成为”。 () 以丛草为林(闲情记趣)“为”可译为“作为、当作”。 4、“为”,作介词,可译为“被”、“于、在”、“对、向”、“给、替”等。如: () 士卒多为用也(陈涉世家)“为”可译作“被”。 ()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为”可译作“于、 在”。 ()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为”可译作“对、向”。 ()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为”可译作“给、替”。 5、“为”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为”。如: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6、“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如: 何命焉为(公输)有什么见教呢?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归纳出自:百味书屋链接地址: 转载请保留,谢谢!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

    注意事项

    本文(2022中考语文,文言虚词归纳.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