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docx
2022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篇一:五年级语文上册 寄扬州韩绰判官 1教案 鄂教版 寄扬州韩绰判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读入情: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 诵读提炼。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篇二:【学案导学设计】2022高中语文 专题六 寄扬州韩绰判官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 一、诗人名片 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也精。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总体上说,杜诗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境界。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有诗文集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 十年一觉扬州梦 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镇守扬州时,辟杜牧为掌书记。杜牧在扬州颇好游宴,纵情声色。当他接到任命调离扬州时,他的幕主牛僧孺给他饯行。席间,牛僧孺取出一个大盒子,交给杜牧。杜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牛之手下关于杜牧行踪的报告,写着:“某年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或在某妓院歇宿)。”杜牧看了,很是惭愧。牛僧孺劝他不要因为生活小节而影响将来的事业。杜牧听了,很是感激。离开扬州,写下了遣怀诗以纪念扬州生活: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三、文题背景 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推官,后转为掌书记。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扬州之盛,历代诗人们为它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韩绰是杜牧友情笃深的好友,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杜牧擅长绝句,常能用这类小诗写景抒情,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达真挚的情思和深邃的意境。这首七言绝句,正是诗人用他那爽朗、峭拔、俊丽的语言,抒发了对旧日扬州和故友的思念之情。诗写得情真韵美。 二、悟读,诗情画境 “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扬州,“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时节。水仙 已乘鲤鱼去,一夜芙蕖红泪多。总会有些人,有些爱,是生命的阻滞, 一生也无法翻越。风流多情的杜牧,还有貌比潘安的韩绰,于明月下 的二十四桥,夜夜欢歌,也留下了几多让女子断肠的诗篇。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里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本诗意境的营造,是通过意由境生的方法来实现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诗人状写的虽然不是眼前之景,但由于他有过一段在扬州风流浪漫的生活经历,所以虽是遥想也如在目前。青山隐隐,绿水如带,这是远景;明月之下,二十四桥,玉人吹箫,这是近景;秋尽江南,风景依旧,箫声悠扬婉转;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无不使人浮想联翩。诗人本来是探问朋友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对方,遥想韩绰在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妓吹箫。这种调侃中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这也使诗歌平添了更多韵味。 2.说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中两个叠词“隐隐”、“迢迢”的表达作用。 答案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词,一方面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另一方面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3试赏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 答案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点出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处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的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的特点。杜牧在牛僧孺幕中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们吹箫作乐而流连忘返呢?“何处”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情状。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 角度及分析: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幽,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地幽,格外地暗,分外地静。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篇三:扬州慢学案 扬州慢 姜夔 班级: 姓名:学号: _ 1、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4、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对名句的品读“黍离”之悲的解读。预习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 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 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在隋、唐、北宋间是 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 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 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 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预习二写出划线字的字音 初 霁( ) 戍角悲吟 ( )怆然 ( ) 自度此曲 ()黍离之悲( ) 解鞍少驻 ( )荠麦 ( ) 都在空城 ()豆蔻 ( ) 预习三 小组合作试翻译全文(结合书下注释) (一)学习小序 、翻译词前小序并概括小序中向我们交待了什么内容? 、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二)小组合作,精讲点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三)整体感知 、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作者词中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请用原文回答。 2、词中的突出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延伸一关于黍离 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汉族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通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1.黍: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繁茂貌。3.稷:谷子,一说高粱。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4.行迈:行的复合词。5.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6.中心:内心。7.摇摇:心神不宁。 8.谓:说。9.悠悠:遥远的样子。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11.实:籽粒。12.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翻译: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延伸二杜牧的扬州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译文:飘泊江湖生活潦倒,常常载酒而行。放浪形骸沉溺美色,欣赏细腰轻盈。十年扬州不堪回首,竟是一 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案出自:百味书屋链接地址: 转载请保留,谢谢!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