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docx
2022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篇一: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 村 社 会 问 题 调 查 报 告 当今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及分析:我们的报告共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留守老人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 四、农村治安问题 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 第一章 留守老人问题“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 临的一个难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 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留守老人”,真正使“留 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 要举措。跟子女的长期分离,留守老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质量(qol)与心理健康问题。我国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 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 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 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简称研究, 有助于了解老年人对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 良好状况的主观体验和需求。以便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 一、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 1、劳动强度普遍较大中、青年农民原本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然而他们外出务工后,田地全部交给留守在家 的老人。年迈力衰的老人们,本来应该坐享清福,可事实上,多数老人仍然是务农的主角, 子女留下的责任田他们不得不去耕种。而大部分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按时提供给父 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依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据统计,在农村,83的 “留守老人”没有积蓄,80的“留守老人”需要下地干农活。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 能明显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间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 2、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 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加上家务操 劳,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子女一般也只在父母重病时才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但那时为时 已晚。据统计,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高达61%。总之,“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 状况并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 3、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 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儿 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了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 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加上祖孙之间 代沟明显,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学 习成绩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好吃懒做、弃学厌学。 4、情感生活令人堪忧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 籍和关怀。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心 里失落感较大。打工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老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 打击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 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5、娱乐活动过于单调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迈力衰、精力有限,加上农活多家 务忙,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而且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老 年组织,老人们一般除了空闲时间看电视、聊天、打牌外就没有消遣的办法了。而一些老人 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家中电视都是由孙辈控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 老人们不感兴趣的。 6、安全隐患时有发生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我们社会面临的不仅是这些老人的赡养和照料问题,还 有便是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骗 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对诈骗 犯罪的防范意识,以及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子女少于同“留守老人”联系所致。此外,一些“留 守老人”因单独居住,年老多病,身边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涵义及其原因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留守老人”的报道也频频 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初步推算,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近2000万,“留守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那么究竟何为“留守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已经成 为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工 缺乏社会保障、工资偏低与工伤疾病使他们的家庭生活相对贫困,70%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 (包括进城学习、工作和定居)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 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他们是 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 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现,不仅影响到诸多农民的家庭生活,也影响到了整个农 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原因不外三个: 一是计划生育国策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 长,使农村家庭向小型发展,原来供养老人养老的家庭模型正在巨变,“银发浪潮”已经到来。 中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 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 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可以说,“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必然 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沿海及大中城市流转。迫于生计或为了获得更好的求学机 会,子女不得不外出务工或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提高,东西部差篇 二: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农村医疗卫生、生活状况及生产劳动方式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基本上可以达到温饱有余,有的已经迈入了小康。 从从业情 况看,农民除了在家务工务农外,相当一部分是外出打工。据劳动社会保障部2022年快速调 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 重点行业。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 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从人口结构的总体情况看,农村劳动人口年龄偏大,老龄人口比例高,老人赡养比和孩 子抚养比都比较高,家庭负担重。从受教育程度看,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在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 的仅有3258.7万人,仅5.8%,小学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21356.3万人,占38.04%, 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纯农业为6.23年。 (二)医疗卫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2022年的两会上,看病难,看病贵与教育问题等一起成为两会代表最为关注的问题, 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快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随后媒体披露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 院以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天价医疗事件,在全国引发轰动,随后各大媒体纷纷加大了对当今我 国医疗卫生现状的报道,一时间医疗卫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媒体揭露出来 的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使大家真正意识到我国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到了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 提高乃至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 (三)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 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 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 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我们通过走访农户和相关政府部 门,初步学会了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处理等方法,锻炼了人际交往、口头表达、文字处理 等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 研究方法和理论准备资料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