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自动控制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ppt

    • 资源ID:12104254       资源大小:9.67MB        全文页数:18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4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动控制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ppt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规划教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规划教材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 组编组编主编主编 吴秀华吴秀华 邹秋滢邹秋滢郭郭 南南 吴吴 铠铠主审主审 孟孟 华华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目目 录录第第1章绪章绪 论论第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第3章自动控制系统时域分析章自动控制系统时域分析第第4章根轨迹法章根轨迹法第第5章频域分析法章频域分析法第第6章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章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第第7章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章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第第8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第第1章绪论章绪论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各类自动控制系统共同规律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各类自动控制系统共同规律的一门技术科学。主要讲述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分的一门技术科学。主要讲述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等内容。析、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等内容。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控制装置使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控制装置使被控制的生产设备或生产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去工作的过程。被控制的生产设备或生产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去工作的过程。而自动控制系统是按照某些规律结为一个整体的元部件的组合,它而自动控制系统是按照某些规律结为一个整体的元部件的组合,它们按照输入信号或输入指令的要求调节相应的物理量的连续变化,们按照输入信号或输入指令的要求调节相应的物理量的连续变化,使之达到预期的固定数值,或按照预期的规律进行变化。使之达到预期的固定数值,或按照预期的规律进行变化。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图图1-1 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是:电位器产生初始输入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是:电位器产生初始输入电压信号电压信号 ,通过控制器的处理产生控制直流电机电枢回路的控,通过控制器的处理产生控制直流电机电枢回路的控制电压制电压 ,并将加在电机电枢回路上,使直流电动机旋转,产,并将加在电机电枢回路上,使直流电动机旋转,产生一定的转速或角速度,从而带动负载运转。生一定的转速或角速度,从而带动负载运转。gududun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相关概念说明相关概念说明1. 被控对象被控对象2. 被控量被控量3. 控制器控制器4. 控制量控制量5. 参考输入量参考输入量6. 偏差信号偏差信号7. 反馈反馈8. 测量元件测量元件9. 比较元件比较元件10. 定值元件定值元件11. 执行元件执行元件12. 扰动信号扰动信号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 按照系统的结构分类按照系统的结构分类开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2. 按照参考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分类按照参考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分类恒值控制系统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3. 按照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关系分类按照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关系分类线性控制系统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2211)(,)(yxfyxf)()()(212121xbfxafbyaybxaxfba,设系统有如下输入、输出的关系式设系统有如下输入、输出的关系式若满足若满足 ( ( 为常数)为常数)的关系,称为满足齐次叠加原理。的关系,称为满足齐次叠加原理。非线性函数是指函数的系数与变量有关,或含有变量及其导数非线性函数是指函数的系数与变量有关,或含有变量及其导数的高次幂或乘积项的函数。如的高次幂或乘积项的函数。如)()()()()()(222txtytydttdytxdttdy就是非线性函数。就是非线性函数。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4. 按照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分类按照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分类定常控制系统定常控制系统时变控制系统时变控制系统5. 按照系统传输信号的不同分类按照系统传输信号的不同分类连续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6. 按照系统输入输出端口关系分类按照系统输入输出端口关系分类单入单出控制系统单入单出控制系统多入多出控制系统多入多出控制系统图图1-10 1-10 自动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端口关系示意图自动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端口关系示意图1.4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1.4.1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1. 稳定性稳定性2. 准确性准确性3. 快速性快速性1.4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1.4.1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1. 稳定性稳定性1.4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1.4.1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2. 准确性准确性1.4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1.4.1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3. 快速性快速性1.4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1.4.2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步骤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步骤1. 确定设计目标确定设计目标2. 确定控制系统结构确定控制系统结构3.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这几控制装置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这几控制装置4. 实验室或现场调试实验室或现场调试1.5 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与发展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与发展自动控制理论根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自动控制理论根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经典控制理论阶段经典控制理论阶段20世纪世纪30年代至年代至50年代年代内奎斯特:关于反馈控制系统稳定性的理论内奎斯特:关于反馈控制系统稳定性的理论伯德:伯德图伯德:伯德图伊文思:根轨迹法伊文思:根轨迹法研究的对象是线性定常控制系统中的单入单出控制系统,研究的对象是线性定常控制系统中的单入单出控制系统,采用的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研究的方法有采用的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研究的方法有根轨迹法和频率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率分析法。1.5 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与发展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与发展自动控制理论根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自动控制理论根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 现代控制理论阶段现代控制理论阶段20世纪世纪60年代至年代至70年代年代现代控制理论中主要的理论成果有庞特里亚金现代控制理论中主要的理论成果有庞特里亚金(Pontryagin)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R.Bellman)的动态规划原理,卡尔曼的动态规划原理,卡尔曼(R.E.Kalman)的可控性和可的可控性和可观性以及最优滤波原理等。观性以及最优滤波原理等。1.5 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与发展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与发展自动控制理论根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自动控制理论根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3. 智能控制理论阶段智能控制理论阶段20世纪世纪70年代至年代至90年代年代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以人工智能的研究为主要方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以人工智能的研究为主要方向,引导人们去探讨自然界更为深刻的运动机理。向,引导人们去探讨自然界更为深刻的运动机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规划教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规划教材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 组编组编主编主编 吴秀华吴秀华 邹秋滢邹秋滢郭郭 南南 吴吴 铠铠主审主审 孟孟 华华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目目 录录第第1章绪章绪 论论第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第3章自动控制系统时域分析章自动控制系统时域分析第第4章根轨迹法章根轨迹法第第5章频域分析法章频域分析法第第6章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章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第第7章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章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第第8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第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 分析系统和各个元件的工作原理,找出各物理量分析系统和各个元件的工作原理,找出各物理量(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变量。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根据各变量所遵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根据各变量所遵循的物理循的物理(或化学等或化学等)定律,列写动态关系式,一般为一个微分定律,列写动态关系式,一般为一个微分方程组。方程组。 对已建立的原始方程进行数学处理,忽略次要因素,简对已建立的原始方程进行数学处理,忽略次要因素,简化原始方程,如对原始方程进行线性化等。化原始方程,如对原始方程进行线性化等。消除中间变量,写出关于输出、输入变量之间关系的数消除中间变量,写出关于输出、输入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微分方程。学表达式,即微分方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 RLC电学系统电学系统【例【例2-1】 RLC无源网络如图无源网络如图2-1所示,图中所示,图中R、L、C分别为电分别为电阻阻()、电感、电感(H)、电容、电容(F);建立输入电压;建立输入电压 和输出电压和输出电压 之间之间的微分方程。的微分方程。)(tui)(tuo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 运算放大器电路系统运算放大器电路系统 【例【例2-22-2】 如图如图2-2所示为运算放大器有源网络,(所示为运算放大器有源网络,(a)图为比例型()图为比例型(P型)型)运算放大器网络,(运算放大器网络,(b)图为积分型()图为积分型(I型)运放网络,(型)运放网络,(c)图为微分型)图为微分型(D型)运放网络,(型)运放网络,(d),(),(e),(),(f)分别为比例)分别为比例-积分型(积分型(PI)、比例)、比例-微分型(微分型(PD)、比例)、比例-积分积分-微分型(微分型(PID)运放网络的电路图,试求各自的)运放网络的电路图,试求各自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 图图2-2 运算放大器有源网络电路图运算放大器有源网络电路图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3. 机械旋转系统机械旋转系统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4. 齿轮系统齿轮系统 5.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系统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系统【例【例2-5】 已知直流电动机定子与转子的电磁关系如图已知直流电动机定子与转子的电磁关系如图2-5所示,机电系统所示,机电系统原理如图原理如图2-6所示。试写出其运动方程。所示。试写出其运动方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解:直流电动机的运动是一复合系统的运动。它由两个子系统构解:直流电动机的运动是一复合系统的运动。它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个是电网络系统,由电网络得到电能,产生电磁转矩。另一个成,一个是电网络系统,由电网络得到电能,产生电磁转矩。另一个是机械运动系统,输出机械能带动负载转动。在图是机械运动系统,输出机械能带动负载转动。在图2-5的电机结构示的电机结构示意图中,设主磁通意图中,设主磁通 为恒定磁通,也就是说在励磁电压为常数为恒定磁通,也就是说在励磁电压为常数时,产生常数值的励磁电流时,产生常数值的励磁电流 ,从而主磁通也为常数。忽略,从而主磁通也为常数。忽略旋转粘滞系数旋转粘滞系数 ,则可以写出各平衡方程如下。,则可以写出各平衡方程如下。(有关直流电动机的有关直流电动机的详细内容,可以参阅电力拖动有关书籍。详细内容,可以参阅电力拖动有关书籍。)fufIaf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1.1 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典型元件组成的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1.2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例【例2-6】 已知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如图已知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如图2-8所示,试写出其运动方程。所示,试写出其运动方程。2.2 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第一类非线性特性在指定工作点附近不存在饱和、继电、死区、滞环第一类非线性特性在指定工作点附近不存在饱和、继电、死区、滞环等现象,我们把这种非线性特性叫做等现象,我们把这种非线性特性叫做“非本质非线性非本质非线性”特性;第二类是非特性;第二类是非线性特性在指定工作点附近存在饱和、继电、死区、滞环等现象,这种非线性特性在指定工作点附近存在饱和、继电、死区、滞环等现象,这种非线性特性叫做线性特性叫做“本质非线性本质非线性”特性。特性。所谓线性化就是在工作点附近的小范围内,把非线性特性用线性特性所谓线性化就是在工作点附近的小范围内,把非线性特性用线性特性来代替的过程。线性化的基本条件是非线性特性必须是非本质的;其次,来代替的过程。线性化的基本条件是非线性特性必须是非本质的;其次,系统各变量对于工作点仅有微小的偏移。这些条件对绝大多数控制系统来系统各变量对于工作点仅有微小的偏移。这些条件对绝大多数控制系统来说是能够满足的,因为实际系统大多工作在小偏差的情况下。说是能够满足的,因为实际系统大多工作在小偏差的情况下。2.2 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2.2 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例【例2-7】 整流晶闸管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整流晶闸管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2-10所示,其输入量为控所示,其输入量为控制角,输出量为整流电压制角,输出量为整流电压 ,试建立其线性化模型。,试建立其线性化模型。DU2.2 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 将非线性特性线性化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将非线性特性线性化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1)本质非线性系统不可以进行线性化正是因为这类非线性系统的不本质非线性系统不可以进行线性化正是因为这类非线性系统的不连续性、不可导性使得其泰勒级数展开式在工作点邻域的切线近似不成立,连续性、不可导性使得其泰勒级数展开式在工作点邻域的切线近似不成立,因此对于本质非线性系统,另外采用第八章所叙述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因此对于本质非线性系统,另外采用第八章所叙述的方法来进行分析。(2)(2)对于多变量情况,其线性化方法相似。对于多变量情况,其线性化方法相似。 (3)(3)工作点不同时,其线性化系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其线性化方程也工作点不同时,其线性化系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其线性化方程也是不同的。是不同的。 (4)(4)非线性系统在工作点邻域的线性化方程,应满足其函数关系的变非线性系统在工作点邻域的线性化方程,应满足其函数关系的变化是小范围的,否则,误差将会很大。化是小范围的,否则,误差将会很大。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2.3.1 2.3.1 拉氏变换的定义拉氏变换的定义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2.3.1 2.3.1 拉氏变换的定义拉氏变换的定义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2.3.2 2.3.2 常用信号的拉氏变换常用信号的拉氏变换1. 单位脉冲信号单位脉冲信号2. 单位阶跃信号单位阶跃信号3. 单位斜坡信号单位斜坡信号4. 指数信号指数信号5. 正弦、余弦信号正弦、余弦信号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2.3.2 2.3.2 常用信号的拉氏变换常用信号的拉氏变换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2.3.3 2.3.3 拉氏变换的基本定理拉氏变换的基本定理1. 线性定理线性定理2. 延迟定理延迟定理3. 衰减定理衰减定理4. 微分定理微分定理5. 积分定理积分定理6. 初值定理初值定理7. 终值定理终值定理8. 卷积定理卷积定理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2.3.4 2.3.4 拉普拉斯反变换拉普拉斯反变换 拉普拉斯变换将时域函数拉普拉斯变换将时域函数 变换为复变函数变换为复变函数 ,相应地它的逆运算,相应地它的逆运算可以将复变函数可以将复变函数 变换回原时域函数变换回原时域函数 。拉氏变换的逆运算称为拉。拉氏变换的逆运算称为拉普拉斯反变换,简称拉氏反变换。由复变函数积分理论,拉氏反变换的计普拉斯反变换,简称拉氏反变换。由复变函数积分理论,拉氏反变换的计算公式为:算公式为: tf sF tf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下面分别讨论各种计算情况。下面分别讨论各种计算情况。1.1.方程方程 A(s)= 0= 0的根全部为单根的根全部为单根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下面分别讨论各种计算情况。下面分别讨论各种计算情况。1.1.方程方程 A(s)= 0= 0的根全部为单根的根全部为单根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2.2.方程方程 A(s)= 0= 0的根有重根的根有重根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2.2.方程方程 A(s)= 0= 0的根有重根的根有重根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3.3.方程方程 A(s)= 0= 0的根有共轭复数根的根有共轭复数根解:因为分子多项式的次数与分母多项式的次数相等,必然存在常数解:因为分子多项式的次数与分母多项式的次数相等,必然存在常数项,而常数项的拉氏反变换为脉冲函数,所以项,而常数项的拉氏反变换为脉冲函数,所以第一步,将分子多项式除以分母多项式,分离常数项为第一步,将分子多项式除以分母多项式,分离常数项为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3.3.方程方程 A(s)= 0= 0的根有共轭复数根的根有共轭复数根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2.3.5 2.3.5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2.3.5 2.3.5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2.3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2.3.5 2.3.5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2.4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4.1 2.4.1 传递函数的定义传递函数的定义2.4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4.2 2.4.2 传递函数的特点传递函数的特点1. 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2.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3. 传递函数可以有量纲传递函数可以有量纲 4. 传递函数表示系统的端口关系传递函数表示系统的端口关系 5. 传递函数描述了系统的固有特性传递函数描述了系统的固有特性 2.4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4.3 2.4.3 典型基本环节的传递函数典型基本环节的传递函数1. 比例环节比例环节 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 3. 微分环节微分环节 4.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 2.4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4.3 2.4.3 典型基本环节的传递函数典型基本环节的传递函数5. 比例比例-微分环节微分环节 6. 振荡环节振荡环节 7. 二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 8. 延迟环节延迟环节 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1 2.5.1 动态结构图的组成动态结构图的组成动态结构图又称方框图(动态结构图又称方框图(Block Diagram)、结构图,是一种网络拓)、结构图,是一种网络拓扑约束下的有向线图。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扑约束下的有向线图。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有向线段: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线段上标注信有向线段: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线段上标注信号的原函数或象函数,如图号的原函数或象函数,如图2-17(a)所示。所示。方框:方框中为元部件的传递函数。见图方框:方框中为元部件的传递函数。见图2-17(b)。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分支点分支点(分离点分离点):表示信号分支或引出位置,从同一点引出的信号完:表示信号分支或引出位置,从同一点引出的信号完全相同如图全相同如图2-17(c)所示。所示。相加点(综合点):对两个及以上信号进行代数和运算,相加点(综合点):对两个及以上信号进行代数和运算,“+”号表号表示相加,示相加,“-”号表示相减,如图号表示相减,如图2-17(d)所示。)所示。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2 2.5.2 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例【例2-14】 如例题如例题2-6位置随动系统,试建立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位置随动系统,试建立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解:该系统由电位器及比较元件、放大器、直流电动机、齿轮系和负解:该系统由电位器及比较元件、放大器、直流电动机、齿轮系和负载组成,根据建立动态结构图的方法步骤,首先建立各元件的微分方程。载组成,根据建立动态结构图的方法步骤,首先建立各元件的微分方程。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2 2.5.2 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例【例2-15】已知两级已知两级 网络如图网络如图2-20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RC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2 2.5.2 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例【例2-15】已知两级已知两级 网络如图网络如图2-20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RC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2 2.5.2 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例【例2-15】已知两级已知两级 网络如图网络如图2-20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RC,可以联,可以联立化简上述代数方程组得到,也可以在结构图上直接通过结构图化简得立化简上述代数方程组得到,也可以在结构图上直接通过结构图化简得到。到。 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2 2.5.2 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例【例2-15】已知两级已知两级 网络如图网络如图2-20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RC将各基本环节的方块按照信号流通方向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如图将各基本环节的方块按照信号流通方向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如图2-212-21所示的系统的结构图。至于系统总的传递函数所示的系统的结构图。至于系统总的传递函数)()()(osUsUsGi,可以联,可以联立化简上述代数方程组得到,也可以在结构图上直接通过结构图化简得立化简上述代数方程组得到,也可以在结构图上直接通过结构图化简得到。到。 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2 2.5.2 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系统动态结构图的建立【例【例2-15】已知两级已知两级 网络如图网络如图2-20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所示,作出该系统的动态结构图。RC将各基本环节的方块按照信号流通方向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如图将各基本环节的方块按照信号流通方向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如图2-212-21所示的系统的结构图。至于系统总的传递函数所示的系统的结构图。至于系统总的传递函数)()()(osUsUsGi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3 2.5.3 动态结构图的化简动态结构图的化简(一一)等效变换原则等效变换原则1. 串联联结的化简串联联结的化简2. 并联联结的化简并联联结的化简3. 反馈联结的化简反馈联结的化简4. 相加点(综合点)移动相加点(综合点)移动5. 分支点(分离点)移动分支点(分离点)移动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3 2.5.3 动态结构图的化简动态结构图的化简两级两级RC滤波网络的结构图如图滤波网络的结构图如图2-30(a)所示,试采用结构图等效变)所示,试采用结构图等效变换法则化简结构图。换法则化简结构图。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3 2.5.3 动态结构图的化简动态结构图的化简两级两级RC滤波网络的结构图如图滤波网络的结构图如图2-30(a)所示,试采用结构图等效变换)所示,试采用结构图等效变换法则化简结构图。法则化简结构图。解:由结构图可见,该图只有一条前向通路,三条反馈通路路,也就是解:由结构图可见,该图只有一条前向通路,三条反馈通路路,也就是有三个自闭合回路,但回路中信号并不独立,回路内部有信号的相加点或分有三个自闭合回路,但回路中信号并不独立,回路内部有信号的相加点或分支点。所以在结构图分析时,首先将回路内部的相加点与分支点移出闭合回支点。所以在结构图分析时,首先将回路内部的相加点与分支点移出闭合回路外,就可以利用化简公式了。路外,就可以利用化简公式了。第一步:作相加点的逆移和分支点的顺移,如图第一步:作相加点的逆移和分支点的顺移,如图2-30(b)所示。)所示。第二步:化简两个内部回路,并合并反馈支路中的串联环节,如图第二步:化简两个内部回路,并合并反馈支路中的串联环节,如图2-30(c)所示。)所示。第三步:令第三步:令 ,作反馈回路化简,如,作反馈回路化简,如图图2-30(d)所示。)所示。,111CRT ,222CRT 213CRT 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5.3 2.5.3 动态结构图的化简动态结构图的化简所以,得到该网络的传递函数为所以,得到该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113212210sTTTsTTsUsUsGi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二二)梅森(梅森(S.J.Mason)公式)公式1. 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1)节点:表示变量。如)节点:表示变量。如 , ,。节点自左向右顺序设置,。节点自左向右顺序设置,每个节点标志的变量是所有流向该节点的信号的代数和,而从同一节点流向每个节点标志的变量是所有流向该节点的信号的代数和,而从同一节点流向各支路的信号均用该节点的变量表示。各支路的信号均用该节点的变量表示。(2)源节点(输入节点):在该节点上,只有信号的流出,没有信号)源节点(输入节点):在该节点上,只有信号的流出,没有信号的流入。它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入变量,故也称输入节点。如图的流入。它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入变量,故也称输入节点。如图2-37中的中的 节点。节点。1x2x1x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二二)梅森(梅森(S.J.Mason)公式)公式1. 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3)阱节点(输出节点):在该节点上,只有信号的流入而没有信号)阱节点(输出节点):在该节点上,只有信号的流入而没有信号的流出,它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故也称输出节点。如图的流出,它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故也称输出节点。如图2-32中的中的 节点。节点。(4)混合节点:在该节点上,既有信号的流入又有信号的流出。如图)混合节点:在该节点上,既有信号的流入又有信号的流出。如图2-37中的中的 节点。节点。(5)支路:两节点之间的定向线段。如图)支路:两节点之间的定向线段。如图2-32中的中的 。(6)支路增益:两变量间的增益(即两变量间的传递函数)。如图)支路增益:两变量间的增益(即两变量间的传递函数)。如图2-32中的中的支路增益为支路增益为a。(7)通路通路:沿支路箭头方向穿过各相连支路的途径。如图:沿支路箭头方向穿过各相连支路的途径。如图2-32中的中的 节点。节点。6x2x3x2x3x2x2x3x4x5x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二二)梅森(梅森(S.J.Mason)公式)公式1. 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3)阱节点(输出节点):在该节点上,只有信号的流入而没有信号)阱节点(输出节点):在该节点上,只有信号的流入而没有信号的流出,它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故也称输出节点。如图的流出,它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故也称输出节点。如图2-32中的中的 节点。节点。(4)混合节点:在该节点上,既有信号的流入又有信号的流出。如图)混合节点:在该节点上,既有信号的流入又有信号的流出。如图2-37中的中的 节点。节点。(5)支路:两节点之间的定向线段。如图)支路:两节点之间的定向线段。如图2-32中的中的 。(6)支路增益:两变量间的增益(即两变量间的传递函数)。如图)支路增益:两变量间的增益(即两变量间的传递函数)。如图2-32中的中的支路增益为支路增益为a。(7)通路通路:沿支路箭头方向穿过各相连支路的途径。如图:沿支路箭头方向穿过各相连支路的途径。如图2-32中的中的 节点。节点。6x2x3x2x3x2x2x3x4x5x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二二)梅森(梅森(S.J.Mason)公式)公式1. 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8)前向通路: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通路上,通过任何节点不多)前向通路: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通路上,通过任何节点不多于一次,则该通路称为前向通路。如图于一次,则该通路称为前向通路。如图2-32中有两条前向通路,一条是中有两条前向通路,一条是 ,另一条是另一条是 。(9) 前向通路增益:前向通路中,各支路的增益的乘积称为前向通路前向通路增益:前向通路中,各支路的增益的乘积称为前向通路增益(包括正负号)。一般用增益(包括正负号)。一般用 表示,如图表示,如图2-32中的中的 ;。(10)回路:若通路的终点就是通路的起点,并且与其它任何节点相交)回路:若通路的终点就是通路的起点,并且与其它任何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就称为回路。如图不多于一次的通路就称为回路。如图2-32中的中的 ; ; 等。等。6x4x5x1x1x2x5x6xkP111abcP112dP2x3x2x3x3x4x5x5x2x3x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二二)梅森(梅森(S.J.Mason)公式)公式1. 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信号流程图中的基本概念(11)回路增益:回路中各支路的增益乘积,称为回路增益(包括正负)回路增益:回路中各支路的增益乘积,称为回路增益(包括正负号)。一般用号)。一般用 表示,如图表示,如图2-32中的中的 ; ; 等。等。(12)不接触回路:若一些回路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就称这些回路为不)不接触回路:若一些回路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就称这些回路为不接触回路。如图接触回路。如图2-32中有两组不接触回路,一组是中有两组不接触回路,一组是 和和 ;另一组是另一组是 和和 。iLae1LbfL 2gL 3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二二)梅森(梅森(S.J.Mason)公式)公式. 动态结构图和信号流程图动态结构图和信号流程图2.5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二二)梅森(梅森(S.J.Mason)公式)公式. 梅森公式梅森公式梅森总增益计算公式如下:梅森总增益计算公式如下: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1 传递函数的传递函数的MATLAB表示表示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1 传递函数的传递函数的MATLAB表示表示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1 传递函数的传递函数的MATLAB表示表示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1 传递函数的传递函数的MATLAB表示表示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2 动态结构图的动态结构图的MATLAB表示及化简表示及化简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2 动态结构图的动态结构图的MATLAB表示及化简表示及化简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2 动态结构图的动态结构图的MATLAB表示及化简表示及化简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2 动态结构图的动态结构图的MATLAB表示及化简表示及化简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2 动态结构图的动态结构图的MATLAB表示及化简表示及化简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2 动态结构图的动态结构图的MATLAB表示及化简表示及化简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3 传递函数的特征根传递函数的特征根2.6 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MATLAB仿真分析仿真分析2.6.3 传递函数的特征根传递函数的特征根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规划教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规划教材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 组编组编主编主编 吴秀华吴秀华 邹秋滢邹秋滢郭郭 南南 吴吴 铠铠主审主审 孟孟 华华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目目 录录第第1章绪章绪 论论第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第3章自动控制系统时域分析章自动控制系统时域分析第第4章根轨迹法章根轨迹法第第5章频域分析法章频域分析法第第6章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章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第第7章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章离散控制系统分析第第8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第第4章根轨迹法章根轨迹法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根轨迹法是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系统的基本方法。特别在进行根轨迹法是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系统的基本方法。特别在进行多回路系统的分析时,应用根轨迹法比用其它方法更为简便,因此多回路系统的分析时,应用根轨迹法比用其它方法更为简便,因此根轨迹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节主要介绍根轨迹的基根轨迹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节主要介绍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从闭环零、极点与开环本概念,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从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根轨迹方程,同时将向量形式的根轨迹零、极点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根轨迹方程,同时将向量形式的根轨迹方程转化为工程中常用的相角条件方程和幅值条件方程形式。方程转化为工程中常用的相角条件方程和幅值条件方程形式。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4.1.1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的概念所谓根轨迹,是指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到无穷变化时,闭环系统特所谓根轨迹,是指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到无穷变化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上移动的轨迹。平面上移动的轨迹。4.1.2根轨迹与系统性能根轨迹与系统性能1. 稳定性稳定性2. 稳态性能稳态性能3. 动态性能动态性能4.1.3根轨迹的条件方程根轨迹的条件方程4.2 根轨迹法基本绘制法则根轨迹法基本绘制法则4.2.1根轨迹的分支数、起点和终点根轨迹的分支数、起点和终点4.2.2根轨迹的连续性和对称性根轨迹的连续性和对称性4.2.3实轴上的根轨迹实轴上的根轨迹4.2.4根轨迹的渐近线根轨迹的渐近线4.2 根轨

    注意事项

    本文(自动控制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ppt)为本站会员(春哥&#****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