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docx
2022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分析: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教学目标: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重点: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重点解决: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教具:挂图等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偷采 白莲回不解 藏踪迹浮萍 一道开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可爱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生:“偷”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三、拓展与提升。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1、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2、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3、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4、牧童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5、田家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学内容分析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常见的技术图样之“正投影与 三视图”(苏教版)主要描述了正投影形成三视图的方法、原理,三视图的绘制(识读) 方法和规律等。三视图作为一种技术图样是设计交流与表达的一种常用的技术语言形式。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绘制简单三视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 “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在这里起到一个呈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高中学生能够较熟练地绘制(识读)平面图和正等轴测图,也 有光线投射成影的感知和体验。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按照直观感知、 操作确认、思辩求证的认识过程展开,建构正投影与三视图的知识体系。但学生的空间 思维还受到定向模式的限制,很难发散思考一些个别现象,处理个特殊案例的能力有待 提高,如不可见部分和重叠等。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掌握正投影法方法、特性及三视图成图原理和规律;(3)掌握三视图一般绘图规则。2.能力目标:(1)掌握简单的三视图的绘制(识读);(2)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历三视图的作图过程,体验技术图样的魅力(2)形成科学的空间三围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态度。4、教学重点:(1)掌握三视图成图原理和规律;(2)掌握简单的三视图的绘制(识读)。5、教学难点:(1) 能规范绘制和识读简单的三视图。四、教学准备准备积木,利用塑料胶纸和泡沫制作多个的模型。五、教学策略及媒体运用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主导主体(分享互助提升)”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知识建构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能力拓展”。1、通过生活小故事的情景导学,激发学生对“技术语言的种类”进行回顾和复习以及注意在技术活动中选用恰当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性,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2、利用点光源和平行光源、投影机、立体模型、等教具演示投影、正投影下物体形状、大小变化以及正投影的基本特性。并建构三视图概念。3、学生根据正投影特性,三视图成图原理和方法,利用平行光源、立体模型、合作探究三视图的绘制。4、学生使用实物展台投影机展示绘制的三视图,师生共同总结三视图的一般规律和规则。由识读三视图练习,体验三视图在技术交流中的作用并拓展学生应用能力。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学习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 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问题:谁赢了?为什么?2、 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新课二、新知探究(一)、认识平均数1、合作讨论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2、 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教师适时板书:(7+3+8)÷3=18÷3=6(个)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小组讨论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平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的特征。3、 即时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平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组织汇报,交流方法结论:通过比较平均数,谁赢了?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4、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16+24+35+21)÷4=24(吨)。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四、拓展延伸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平均分是多少?激发认知矛盾:平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概述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本科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所需课时1课时。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旋转与平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很有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3、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图画。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及掌握,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采用演示、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电教辅助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玩具风车、飞镖各一个,方格纸题单。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由“游乐场游戏引入。教师先说规则:一会儿大屏幕上会出现一些词(滑梯、推积木、小猴表演),同学们先理解词的'意思,然后用动作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面向大家),让他根据大家的动作猜出这个词并说出来。接下来一人猜词,其他学生用动作表示看到的词的意思。回想我们刚才做的几个动作,你感觉它们的运动特点一样吗?其实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读书资料上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在看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读书要求。设计意图:从猜词游戏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对这些词的理解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形体表示词义又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先看读书要求,这样使学生知道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和任务看书,使学生有思考的内容,同时对以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1、分类、感知。(1)依次出示8个物体运动的画面。(风扇的叶片转动、升旗、推窗等)。(课件出示)生随着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把看到的现象表现出来。(2)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你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3)4人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4)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用符号表示。(5)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移和旋转。刚才大家看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平移和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有变?(形状和大小)2、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想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吗?欢欢想请大家试着做一做旋转和平移的动作。听口令用身体活动来表现这两种运动。3、判断下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课件出示)边演示学生边答,注意语言表达完整性。(三)、深入感知,探究平移。1、出示捉迷藏的游戏。(课件出示)生观察,思考,按要求寻找福娃兄弟。2、引导生认识平移的方法:看整图(板书)。3、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图形的某一部分来研究平移呢?出示:三角形图。(1)你能看出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上)你是怎么看的?(箭头)(2)那么它向上平移了几格呢?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3)请生拿出和方格纸来移一移,说一说。小组讨论三角形怎么数平移了几个格子?引导生认识对应点。板书:对应点(4)你还可以从三角形的哪一部分看出三角形也向上平移了3格?引导生认识对应边。板书:对应边小结:在物体平移前后的位置上,任意选一组对应点,再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平移了几格。4、巩固深化:(1)课本P19试一试中间的三角形图,请生任意找一组对应点,用铅笔点出来,再数数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请你在蜡烛图和小鱼图上点一点,数一数,再把空填写完整。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注意纠错。5、画平移后的图形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你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图形吗?(1)试画 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2)展示交流。(四)、欣赏与拓展。平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还运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美丽的图案。( 课件展示图片)体会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创造的美,了解平移和旋转的作用。(五)、小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七、教学评价设计根据学生表现,设(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像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八、帮助和总结随时深入课堂,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对不懂的学生要及时讲解。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新知识。教学设计方案 篇5第一节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我想只有学生形成了这种意识,才会在平常生活中自觉把自我的情与自然映照、类比、融合,才会在阅读中真正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才会把“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运用于言语实践中。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总体观。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类的情分为情、理、志三种,每种配以古诗文和现代文实例,以实例让学生相信“一切情语都可用景语”。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举抒情、喻理、言志三种抒情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3、丰富学生自然文化底蕴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的意识三、教学难点:同上四、教学过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导入。图片猿人、现代人类社会)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自然通过长期进化,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人类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类的母亲。2、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甚至可以说,人类一切合理的道德准则、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类学说。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回归自然的渴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处境困窘时,会有归隐泉林的意愿,这就有如落叶归根、游子思乡,痛极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二)文学中的自然历代文学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类以大地自然为母,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大量自然场景的融入。请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每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说每一个文人雅士,都用一颗敏感的心,与自然万物沟通交流,并借以传情达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过来也可说,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思想情意分为情、理、志三个方面,那么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三种抒情方式就正好对应人类的三种主要情意。也就说,人类的情意都可与景交相辉映。1、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特点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点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1)古诗文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诗人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提问:诗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现这一心情的?这样表现心情与直抒胸臆比有何好处?明确: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更具体形象可感,避免了苍白的抒情。(2)现代文:飘落心灵的秋叶(附于学生资料)提问:1、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第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悟出的?明确: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2、借物喻理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态以喻之;或是作者见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以下作品选择性鉴赏,重点鉴赏其一,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处。其余可只让学生说说其中悟到的道理。(1)古诗文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名句格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2)现代文:叶子的风姿(附于学生资料)3、托物言志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以下作品鉴赏时,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作者何种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处。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画眉鸟 (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用景语替代情语的效果总结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四)作业:阅读三种抒情方式经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练习。附:板书设计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借景以抒情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效果: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教学设计方案 篇6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1课(需2课时)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爱与恨情感上又不是十分鲜明,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宏伟凡是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篇课文讲的颐和园,原来是一座皇家花园,是专门供皇帝、后妃游乐观赏的,现在已经成了人民的公园,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今天这篇课文中讲的圆明园原来也是一座皇家园林,可是现在怎么样了呢?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三、初步理解课文1、提出要求:小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2、学生自学后,讨论。3、请三人朗读第二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讨论: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四、学习本课生字词1、检查生字读音。2、抄写生词。五、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想想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指名朗读第二段,读后说说这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二、理解圆明园的位置和总体布局1、默读第二段,想想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2、学生自学后讨论。圆明园的位置在哪儿?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怎样的?什么叫众星拱月?谁能用个简单的图把讲圆明园总体布局的这句话画出来?三、理解圆明园中的著名景点1、默读第三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到了圆明园的哪些景点。2、学生各自阅读思考,然后同座交流。3、讨论: 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是总的介绍,哪几句是讲具体景点的? 齐读第一句:这一句总的介绍园内景观,讲了哪些方面?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玲珑剔透是什么意思?象征是什么意思? 补充介绍买卖街山乡村野。 指名读第二、三、四、五句,读后讨论:刚才读的几句话是把景点分成哪几类来介绍的? 在圆明园浏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齐读第六句。有如是什么意思?(好像)流连其间是什么意思?在圆明园里,为什么好像漫游在天南海北,可以饱览中外风景名胜呢?四、理解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1、默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2、学生自学后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最珍贵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五、总结课文第二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它不仅宏伟、壮观、美丽,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六、查学生背诵第二段七、理解第三段1、指名朗读第三段。2、各人小声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英法联军采用了哪些手段毁灭圆明园的?3、学生自学后讨论。4、小结:(一是抢掠,二是破坏,三是火烧。)5、再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出气愤的语气。八、联系全文,理解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2、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九、朗读全文,体会中心思想1、自由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中到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中心思想上。)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2、了解故事内容,感悟继母的狠毒、七个小矮人的善良,白雪公主的美丽?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悟继母的狠毒、七个小矮人的善良,白雪公主的美丽。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走进童话。1、 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那童话故事你们爱听吗?今天老师就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选自格林童话(出示书),这本书里的故事原本是德国民间世代流传下来的,后经格林两兄弟十几年的收集整理,成了流传后世的文学瑰宝。这本书里故事很多都是在贫穷困苦的人民中流传的,所以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弱小者”,他们虽然弱小,但是他们却比“强大者”精神优越,他们善良,正直,敢于用机智的幽默去和那些“强大者”们较量,而“弱小者”也总是最后的胜利者。想认识他们吗?看看,她是谁?(教师在黑板上帖上美丽的白雪公主的卡通图片)2、 谁愿意叫叫她的名字?3、 知道她为什么叫“白雪公主”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知道多少说多少。)4、 课件出示:白雪公主这本书的精彩封面,旁边写着“白雪公主”名字的由来:从前有一位王后,生了一个女儿,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王后就给她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叫白雪公主(学生边看封面及相关内容,边听配乐朗读介绍。)5、 喜欢白雪公主吗?想更多的了解她吗?二、 走进人物,自读自悟。1快快打开书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读的时候要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2、现在,请大家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次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3、谁愿意把你读懂的告诉大家?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4、.皇后为什么要迫害美丽的白雪公主?(因为她长得太美了。)真的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冬天,王后正坐在王宫里为她的女儿做针线活儿,她抬头向窗外望去,看到窗外漂飞的雪花,一不留神,针刺进了她的手指,红红的鲜血流了出来,有几滴血滴落在飘进窗子的雪花上。她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白雪上的鲜红血滴,说道:“但愿我小女儿的皮肤像这洁白的雪和鲜红的血一样那么艳丽,那么娇嫩,头发像这窗子的乌木一般又黑又亮!”她的小女儿渐渐长大了,她的皮肤真的就像雪一样的白嫩,又透着血一样的红润,头发像乌木一样的黑亮。所以王后给她取了个名字,叫白雪公主。但白雪公主还没有长大,她的王后妈妈就死去了。1师配乐范读2看着图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3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4 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5全班交流,答疑解难。(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白雪公主的美丽与善良;猎人的好心肠;七个小矮人的爱心;王子的真情;皇后的狠毒?。)6读读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的,你觉得最美的,或是你最想推荐给大家的句子,过会儿读给大家听。三、 读演相映,张扬个性。1、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呢?想不想演一演?那就分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段演演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漂亮的头饰(展示白雪公主、猎人、王子、七个小矮人、王后、镜子等各个人物的头饰),过会儿演给大家看!2、森林晚会、(小小课本剧)四、 书签表意,升华情感。1、小朋友们,读了白雪公主。现在,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吗?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这精美的书签上吧!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签,交流评议。五、 以本为例,拓展延伸。小朋友们,其实童话王国里的朋友可多啦!瞧,在我们的格林童话中,还有勤劳的“灰姑娘”,动人的“睡美人”等(课件出示这两个故事的封面)。,这些朋友在等着我们呢!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和爸爸妈妈,朋友们一起读吧,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教学设计方案 篇8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三)整体感知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教学设计方案 篇9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中的第三篇课文。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共分六段,中间四段按照四季顺序描绘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象,每段都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景色。因此,此文有利于引导中年级学生感悟组段方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要求。同时,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感。本课一些要求会认或会写的字,如“汇、刮”等,比较好地体现了季节的特点,有利于教学把识字、写字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它们的意思和表情达意的作用。由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学生可以大致读懂课文内容,因此,教学重点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并发现课文组段规律,学习、积累背诵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宜。2、设计理念:在设计时,我主要遵守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以读为主,在生、本对话中感知“美丽”;抓住特点,在师、生对话中领悟春季美景;感情诵读,领悟“春之美”,在师、生、本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二、说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汇、刮”,领会左右结构生字宽窄布局的迎让规律。2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尝试运用立桩记忆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2) 探究并发现写春夏秋冬四段的组段规律,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三、说教法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主要采用了图、文、声视频并茂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脑子中有这么一个形象,能带着兴趣去探索课文的内容。进而启发学生想像,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教法在这边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具体怎么实施,在第四部分我会再做详细地解析。第三部分学法也一样。)四、说学法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可以才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声音等方式进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鼓励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五、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1、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2、认读字词,指导纠正易读错的字音。白桦、淙淙、嫩绿、涨满、蘑菇、脑袋、葱葱茏茏(树木青翠茂盛)、当美餐.3请六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和评价指标:声音洪亮,正确流利。二、提示重点,明确目标这节课重点探究课文中间部分的行文顺序和组段的规律。三、读中感悟,积累语言1.由教师背诵第一段导入,学习第二段感受春天活力之美。(1)指导感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抽出”用得准确、生动,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练习朗读,要求读出树木的生机勃勃。(2)学生自读、探究整段,找找还有哪些词“用得真好”。(3)交流汇报。重点感悟:“汇” 也用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第一步,读“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第二步,出示“汇”字。课件演示,理解“汇”字的意思,形象记忆字形:三点水就如同积雪化成的水,淙淙地流进小溪(“象形”的半口匡)。第三步,指导书写“汇”字。指导要点:偏旁三点水,写在弧线上,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