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试论洛丽塔形象的悲剧性(共12页).doc

    • 资源ID:12251529       资源大小:48.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试论洛丽塔形象的悲剧性(共12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试论洛丽塔形象的悲剧性摘 要: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叙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和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一段为当时世人所不容的畸形爱恋故事。整个故事笼罩着强烈的悲剧色彩。故事中女主人公洛丽塔短暂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的人生,她的悲剧既是她所处时代的社会的悲剧,她所代表的那一类青年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正是这几重悲剧的交响,使洛丽塔这部小说有了一种别样的悲剧魅力。关键字:洛丽塔 悲剧命运 表现 原因Preliminary discussion Lolita image of the tragicAbstract:“ Lolita” is written by the Russian-born American writer Vladimir Nabokov. The novel describes a love story between the middle-aged man Humbert and the underage girl Lolita. Their abnormal relation is not accepted by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the whole story is also filled with tragic color. The heroin, Lolita, is a tragedy. Lolitas short life is not only a tragedy of the society and her personality, but also a tragedy of the feminine destiny. I t i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folds of tragedies that finally make Lolita holds a unique charm.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 - key words: Lolita Tragedy Performance Reasons专心-专注-专业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2目录3前言洛丽塔(Lolita)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俄裔美籍作家、评论家、诗人和翻译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毕生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此小说让他在文学的阿尔卑斯山占据了一席之地。洛丽塔讲述了一段常人所不能接受的畸形爱恋。男主人公亨伯特在童年时期恋上了比自己大几个月的邻家女儿安娜贝尔,两人艰难的寻找时机彼此交欢。但意想不到的是,安娜贝尔在不久却因为伤寒而离开了人世,这段至真至纯而短暂的初恋使亨伯特一生都难以释怀。正如荣格所说:“记忆中存留的童年意象都包含着深远的意义”。1正是这段残缺的爱恋给男主人公心里造成的阴影,使他疯狂地迷恋上了914岁的性感少女,也就是作者笔下的“小仙女”。男主人公亨伯特在美国休假时疯狂地迷恋上了女房东的女儿洛丽塔,为了能和洛丽塔近距离的接触,他不仅改变决定租下了自己为之厌恶的房间,而且还违心的娶了自己并不爱的女人洛丽塔的母亲黑兹太太。这样他便能顺理成章的和自己的“女儿”亲密接触。黑兹知道亨伯特是迷恋自己的女儿才违心地娶她的时候,她激愤万分,却在外出寄信过马路的途中意外身亡,带着这个没有寄出的秘密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而此时的亨伯特在没有任何障碍的阻挡下,终于如愿以偿地以监护人的身份对洛丽塔进行照管。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恶劣行径,他带着洛丽塔驱车游历美国各个地方,居住在众多杂乱无章的汽车旅馆,实现了自己那变态的愿望。在洛丽塔不堪忍受亨伯特对她的严加控制以后,经过多番预谋,和名叫奎尔蒂的中年男子出逃。此时的亨伯特发疯似的四处追踪,寻觅踪迹,但还是一无所获。三年后,落魄的洛丽塔给继父亨伯特写了一封求救信,这才使亨伯特能再次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儿。而此时的洛丽塔已为人妻,身怀六甲,完全没有了以前的神韵。她再也不是亨伯特眼中的“小仙女”了。当亨伯特请求洛丽塔再回到自己身边,重新开始共同生活的时候,洛丽塔果断地拒绝了。伤痛的亨伯特离开洛丽塔之后,找到了当年诱惑洛丽塔出逃的男子奎尔蒂,并用枪击毙了奎尔蒂。而亨伯特也随之走向了毁灭。小说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以主人公在狱中忏悔的自白形式讲述其一生,重点描述了二人共同游历的美好时光。很多读者认为洛丽塔是一本描写性爱的爱欲小说,在本书问世之际还被列为禁书。但仔细品味之后,读者会发现在性爱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著名作家苏童曾这样评价洛丽塔:“乱伦和诱奸是猥亵而肮脏的,而一部出色的关于乱伦和诱奸的小说竟然是高贵而迷人的,这是纳博科夫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光荣。他重新构建了世界,世界便消融在他的幻想中,这有多么美好”。2小说的全过程中都渲染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气氛。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悲剧从出生时便已经降临,止于其生命的终结。笔者将从亨伯特的孽行,教育和环境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洛丽塔悲剧命运的成因。一、悲剧命运的表现小说中女主人公洛丽塔的命运是极富悲剧色彩的。这种悲剧贯穿于洛丽塔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洛丽塔的成长历程复杂而艰辛,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父亲的缺失与母亲的呵斥、责骂使得洛丽塔不能像其他普通孩子那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家庭的不完整给洛丽塔带来的悲剧。家庭的不完整给洛丽塔带来的另一个隐性因素则是洛丽塔对父爱的渴望,这种渴望使洛丽塔迷恋沉稳帅气的中年男子,这正好给图谋不轨的亨伯特带来了机会,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亨伯特的出现,更加剧了洛丽塔的悲剧性。可以说洛丽塔的命运在亨伯特看到她的第一眼时就已经被亨伯特所控制了。她没有自由没有玩伴,到后来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沦落为孤儿。跟着自己所谓的继父,在外人眼里他们是父女,而私下里她却是他的情人。亨伯特用各种手段对洛丽塔实施性行为。所有这些对于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未成年少女来说无疑是残酷的,悲哀的。许多读者在读到洛丽塔成功脱逃,摆脱亨伯特控制时,或许心里会产生一种暗喜,认为这或许会是洛丽塔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可结果却不如读者所愿,正如著名作家任生名所说:“想象一种悲剧就是想象一种生存困境”。3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女从摆脱一种生存困境到转入另外一种生存困境,奎尔蒂花言巧语的引诱以及与亨伯特同样的恋童癖对洛丽塔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作为洛丽塔的初恋情人,奎尔蒂在洛丽塔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而现实中的奎尔蒂并没有洛丽塔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他的一系列恶劣行为打消了洛丽塔心中对爱情,对生活的完美期待。洛丽塔不再相信爱情,不再对未来饱含希望。可以说奎尔蒂彻底撕碎了洛丽塔的心,把唯一支撑洛丽塔好好生活下去的理由也给剥夺了。奎尔蒂就像洛丽塔那千疮百孔伤口上的一撮盐,给洛丽塔本以悲剧的人生再添悲剧成分。小说的最后,洛丽塔抛开一切准备开始新的生活时,作者却没有给她开始新生活的机会。洛丽塔难产而死,其短暂而悲剧的生命历程就此定格,无以复加。通览全篇,不管是叛逆不羁的洛丽塔,沦为孤儿的洛丽塔;还是随着继父四处漂泊的洛丽塔,在黑夜里呜咽抽搐的洛丽塔;亦或是同奎尔蒂艰辛出逃的洛丽塔,面容枯槁怀孕的洛丽塔,每个生活阶段无一不体现出洛丽塔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二、悲剧命运的原因(一)亨伯特的孽行亨伯特第一次见到洛丽塔时,便疯狂地迷恋上了她,并认为她是自己儿时女友安娜贝尔的化身。基于这种痴恋,他违心地娶了黑兹太太,好让自己长久的与洛丽塔相处。尤其是在黑兹车祸身亡之后,亨伯特用花言巧语蒙骗年仅十二岁的洛丽塔,无所依靠的洛丽塔只能跟着自己所谓的“继父”,亨伯特带着洛丽塔离开了寄宿学校,驱车横贯美国大陆,四处流浪。在一家名叫“着魔的猎人”的汽车旅馆内,亨伯特利用禁药,畏畏缩缩、迫不及待地占有了洛丽塔。正如“着魔的猎人”这一旅馆的名字,亨伯特对洛丽塔的占有是着魔的,自私的。从道德层面上讲,他是洛丽塔的监护人,而实质上他却是洛丽塔最严厉的监视人。她从寄宿学校把洛丽塔接走,不让她参加同龄人的正常交往活动,阻止她与其年龄相仿的异性接触,连对洛丽塔的身心发展有益的活动与游戏,他也是极力阻止,能少则少。如果他发现自己引起了旁人的注意,他便带着洛丽塔马上离开。正是这样的严加看管,使得洛丽塔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她几乎没有任何亲密的朋友,也没有固定的玩伴。长时间的看管与控制,再加上不停变换的陌生环境,使洛丽塔的心理和智力完全不能正常发育。其命运的可悲不言而喻。由于亨伯特的痴恋,他不仅对洛丽塔的自由进行控制,他还妄图控制洛丽塔的生长。他知道童年期的孩子生长发育旺盛,“一月一日她就要十三岁了。再过差不多两年,她就不再是小仙女,而会变成一位年轻的女郎,然后成为“女大学生”失望连着失望”。 4这种快速的生长发育与亨伯特特殊的恋童癖(他只对914岁的性感少女感兴趣)是相冲突的。为了减缓洛丽塔快速的生长发育,保持她的童稚状态,他不顾恶果给洛丽塔服用安眠药。亨伯特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与控制欲望不仅体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更体现在他对洛丽塔幼小身体的残害。不可否认,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恋是真挚的,是痴迷的,难怪不少评论家认为洛丽塔是一本关于爱的书,不是欲而是爱。但问题就出在这种真挚的爱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正如荣格所说:“在给定情景下,只有当人们的情绪没有超过某种严格的限定之时,理性的探讨才能得以进行,才可以获得成功。如果情感的激烈程度高于这个水准,理性使可能丧失一切功能。而且被空洞的口号与不切实际的幻想所取代”。5亨伯特几近疯狂的爱,对洛丽塔实施一系列的性行为,给洛丽塔零花钱但前提是让洛丽塔履行自己基本的职责;把咖啡带给她是多么甜蜜,然后拒绝给她,除非她完成早上的任务。正是这种肆意践踏弱小生灵的孽行,使得洛丽塔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相差甚远。她的肛门与生殖器官发育不稳定,性早熟突然到来好像给她带来了麻烦。这种局面正是亨伯特亲手造成的。小说中当亨伯特在三年之后再次见到洛丽塔,并请求一起生活时,洛丽塔断然拒绝了。在小说的最后,当亨伯特杀了奎尔蒂站在高高的斜坡上等待警察前来时,他终于彻悟了自己的罪行,“我听到的不过是正在嬉戏玩耍的孩子们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倾听那矜持的窃窃私语中间迸发出的不相连的叫喊,随后我明白了那令人酸楚、绝望的事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面”。6这些都深刻的道出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短暂生命的毒害之深。(二)教育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自身的成长过程。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7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育不单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教育的育人功能才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家庭教育在这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或长辈对未成年孩子进行的教育过程。其目的是使孩子在未入学之前其身心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其接受学校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也就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而作为孩子的家长便是这第一课堂的老师,是孩子的启蒙之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好比一块大理石,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8从这六大因素的排列顺序来看,家庭排在第一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一项儿童心理卫生调查认为,最大的家庭影响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及父母之间关系的友好等。因此,作为家长要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既然家庭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说中,洛丽塔又接受了怎样的家庭教育呢?这不禁使我们把眼光落在了洛丽塔的家庭上。洛丽塔自幼丧父,从小与母亲一起生活。因此对洛丽塔进行启蒙教育这一艰巨的任务便落到了她母亲夏洛特的肩上,而夏洛特又是怎样履行这一义务的呢?这就得从夏洛特自身说起,夏洛特作为一个母亲,她却自私自利、爱慕虚荣。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不对洛丽塔实行说服教育,总是粗暴、蛮横地使用“棍棒”教育。从小说中她与洛丽塔无休止的争吵与对抗便可以看出这一点。当亨伯特住进她家之后,她便爱上了这个英俊沉稳的中年男子。为了不被打扰,她无视自己的责任,把洛丽塔送到混乱的夏令营去,并且深信夏季宿营是健康、有趣的,“夏令营会教多洛雷斯·黑兹(洛丽塔)在很多方面长进健康、知识、修养,尤其是对别人负责方面”。9而实际却是怎样的呢?洛丽塔和玩伴们在营地帐篷里分享着“萨福式的娱乐”,黑兹甚至还自豪地告诉旁人“自己的女儿曾经和某位知名人士的女儿徒步旅行。”她用各种俗不可耐的廉价饰品装饰着自己的家,前厅里挂着大量被不法商家仿冒的梵高画作,客厅里随处可见“实用的现代家具”,她为自己能登上当地小报而高兴万分,即使出版社把自己的名字印错了,她也丝毫不介意。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何等的自私自利、爱慕虚荣。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得洛丽塔成为了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孩子。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洛丽塔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起到丝毫的积极作用,那学校教育对洛丽塔的成长有过帮助吗?学校教育就其含义而言,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10学校是儿童进入社会的第一站,是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在成年之前,儿童的很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开发儿童个人的潜能,加速其发展。在小说中,洛丽塔接受了怎样的学校教育呢?20世纪20年代后,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思想内涵只要是:“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人经验的不断增长”。11这些观点,无疑在二战后的美国教育中是可取的,在当时的实际操作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是到了四五十年代,这种教育思想在运用过程中却得到了扭曲,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初等教育中尤为突出。在小说中,亨伯特对当时盛行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嘲讽。在洛丽塔就读的比尔利兹女子学校,教育所倡导的口号是:“学校即生活”,当时的学校所关心的是儿童适应群体生活的能力,学校强调戏剧、舞蹈、辩论和约会,强调交流思想而非写作技巧。正如该学校的一位教师所说:“关心一个星球的位置固然重要,但冰箱摆在厨房最实用的地方对于未来的家庭主妇也许更重要”。12对于可能面对的困难,他们尽量漠视云雾,直接面对阳光。这种学校教育理念离开了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而片面强调学生主体的自主性,从形式上看似乎注重发挥主体性,实际上限制了主体的发展。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洛丽塔只对戏剧和舞会,低廉的衣裙和廉价的首饰感兴趣。正是基于这种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形式上的照搬照抄,造就了美国学校教育的失败,从而深刻影响着洛丽塔的悲剧人生。毫无疑问,洛丽塔诸多粗俗、鄙陋的习惯与这种急功近利的美国教育有着较为深远的关系。(三)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一定的环境按范围来分既包括社会这个大环境,同时也包含了个人生活其中,对个人生活有着具体直接影响的小环境。这些环境对个人身心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对此就有相关的论述,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土”,“孟母三迁”等,就是强调了环境对人自身发展的影响。小说中,洛丽塔处在怎样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中呢?1.家庭环境的畸形家庭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经常的、多方面的。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教育方式等对亲子关系、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相反,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或是有结构缺陷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打架,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长期处于严重的紧张情绪之中,成天神情恍惚,无法安心学习。而有结构缺陷的家庭环境又会使孩子缺失父爱或母爱,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蒙上一层阴影。在家庭教养方面,文化素养偏低的父母,会对自己子女的行为方式过分干涉,教育方式简单而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必要的沟通,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就较少。 托马斯·摩尔认为:“如果今天的家庭中缺乏父亲的话,那也许是因为在社会中缺乏他的灵魂形象”。13父亲形象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均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父亲的家庭或社会是凄惨的、无助的,缺乏保护的。不完整的家庭无法给予孩子正常家庭的健康氛围。小说中女主人公洛丽塔正生活在这样的残缺家庭之中。洛丽塔不像其他的同龄孩子,她没有完整的家庭,没有宠她的母亲爱她的父亲。年幼时期,父亲去世,这对幼小洛丽塔的成长是有严重影响的,她永远也无法感受父亲那温暖宽厚的臂膀,永远也无法享受同龄孩子为之自豪的父爱。而母亲夏洛特早年结婚,命运多舛,儿子的夭折和丈夫的过早离去给她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她生活失意,孤独寂寞。总是把这种由上天的不公正待遇带来的苦楚往自己幼小的女儿身上发泄。作为母亲,夏洛特完全没有尽到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她不仅不去弥补父爱的缺失给洛丽塔的成长带来的伤害,反而把洛丽塔当作她的发泄对象。她对洛丽塔尖酸刻薄,遇到问题从来不会耐心的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而是粗暴的解决问题,并且经常辱骂自己的孩子,与灰姑娘中的继母形象贴切吻合。正是基于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再加上父爱的缺失,使得洛丽塔对父亲这一人物有着强烈的渴望。在洛丽塔心中,只要有了父亲,她就可以被关注被宠爱。因此洛丽塔只能用想象去拼凑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幻想中的父亲是高大英俊、沉稳而完美的。而这种完美的父亲形象与生活中母亲的自私、凶恶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使洛丽塔总是反叛母亲的行为,与母亲争吵不休,行动对抗。其实,不难看出,在洛丽塔的内心深处,她也渴望像其他的同龄孩子一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完整的父爱。正因为这样,她才会对中年男子特别的迷恋,就像小说中洛丽塔刚开始对亨伯特和奎尔蒂的态度,而这也就正好中了亨伯特的下怀。把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2.社会大背景的混乱二战后的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在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与之不协调的因素,人们生活单调平庸,只顾物质享受、贪图享乐,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匮乏。在小说中,欧洲社会的经验世故、邪恶观念随处可见。庸俗势力的市侩气息,对金钱的顶礼膜拜充斥着美国社会生活的每个毛孔。正如康马杰在美国精神中所描绘的那样:“20世纪20年代那十年是经济繁荣、讲究物质享受和玩世不恭之风盛行的十年”。14人们一改以往理想的价值观念,只顾追求空虚浮夸的物质享受。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盛极一时。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消费,各类商家利用传媒进行宣传,形色各异的广告、电视、广播、报纸无法计数,人们则在铺天盖地的宣传诱惑下疯狂购物,极尽享乐。“青年人爱模仿各种明星的派头,学明星们的讲话,摆明星们的姿势,学他们的穿衣等等。绘画和音乐在大众消费趣味的羁押下扭曲变形,号称第七艺术的电影在好莱坞的工厂里成批的生产出来,被弄得面目全非”。15洛丽塔生活在此种社会大环境下,再加上亲眼目睹自己母亲的市侩虚荣,自然而然的养成了对物质利益狂热追求的态度,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消费者。她爱看电影,不厌其烦;爱听叽叽喳喳的流行音乐;饕餮般地吞食五花八门的糖果、冰激凌和各种饮料;贪婪地阅读少年杂志和画报上的笑话、漫画和明星照片;永远不会怀疑广告的真假,循着它们的指点追踪各种美味佳肴、游乐场所、展览会或演出。她总是带着一张天国的忠诚相信电影之爱或银幕天地的任何广告或公告。廉价首饰或纪念品之类的词汇以其抑扬顿挫的节奏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她弄得神志恍惚。霍夫曼曾这样评价过洛丽塔这本小说:“在强调用歌曲、广告、杂志、电影招徕和控制他们的消费方面,洛丽塔所取得的成功远胜于其他任何美国小说”。16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洛丽塔是一个被消费文化带来的感性快感所浸染的虔诚的物质信徒。只要满足她对物质的渴望,她便会满足你的需要。而亨伯特正是抓住了洛丽塔这种对物质虚荣崇拜和盲目追求的心理,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好吃的零食,必要时给她一定的零花钱,从而使洛丽塔跟着他游历美国各地,满足他的淫欲,遮掩他的孽行。此种物质利益和消费文化价值观对洛丽塔的毒害还在于洛丽塔道德和贞洁观念认识的淡薄。“50年代的青年首次成为历史上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这种大众消费文化的浸染下,他们追逐物质享受,及时行乐,很多在金钱地位上力所不能及的女孩子为了追逐名利牺牲了青春、童贞乃至婚姻,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姑娘抵挡不住诱惑坠入风尘”。17小说中的洛丽塔道德贞操观念淡薄,她把赤裸的行为只看作年轻人秘密世界的一部分,不为成年人所知。在遇到亨伯特以前,洛丽塔在夏令营里就已经和自己的玩伴一起多次分享着“萨福式的娱乐”。而在“着魔的猎人”里和亨伯特发生的第一次性关系也是无知少女洛丽塔引诱的结果。可以说社会道德的沦丧是洛丽塔悲剧命运的催化剂。因此亨伯特发表过这样的感叹:“在这个巧夺天工的少女身上没有感觉出任何美德的蛛丝马迹,现代综合教育、少年风尚、篝火欢宴等等已经将她彻底败坏,难以挽回”。18结语洛丽塔的悲剧命运是小说的一条主线。可以说洛丽塔的悲剧命运是和亨伯特紧紧交织在一起的,“洛丽塔是亨伯特的爱欲对象,是亨伯特的审美幻觉,是亨伯特时间观念的化身,是亨伯特幻灭悲哀的载体”。19洛丽塔的人生遭遇令人心生怜悯与同情。洛丽塔自小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以及自我放纵还不足以构成其命运的悲剧性。自小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偏激,以及当时社会大背景的负面浸染等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男主人公亨伯特则是造成洛丽塔悲剧命运的直接元凶。从而也突出了洛丽塔的悲剧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的悲剧,其形象也展示了洛丽塔们的悲剧命运及个人性格的悲剧。参考文献:1 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2 苏童虚构的热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53 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214691218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主万译.洛丽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01.492.97.277.2085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张敦福译.未发现的自我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737 曹杨.教育基础知识高分突破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8 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2,(2):2410 罗晓.教育基础知识指南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211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513 托马斯·摩尔.关注灵魂M.广州:华龄出版社,1997.8614 康马杰.南木等译.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3415 王青松.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889216 丹尼尔·霍夫曼主编.王逢振等译.美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53 17 陈鹏.畸形之恋的叹息试析<洛丽塔>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J.黄山学院院报,2006,(2):3219 张亚军.堕落的金箭解读<洛丽塔>的三个关键词J.涪陵师范学院院报,2002.17致 谢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这次毕业设计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指导老师陈明彬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陈老师寻求帮助,他总会抽出空来,帮助我找出解决的办法。 另外,感谢校方给予我这样一次机会,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我们各种方便,使我们在即将离校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够更多学习一些实践应用知识,增强了我们实践操作和动手应用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一次对我的母校表示感谢。

    注意事项

    本文(试论洛丽塔形象的悲剧性(共12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