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考重要考点总结归纳:古代中国.pdf
-
资源ID:12279383
资源大小:397.35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考重要考点总结归纳:古代中国.pdf
2009 年高三历史一轮历史复习考点总结归纳古 代 中 国政 治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考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 (又称 封邦建国 )(1)背景: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 ,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 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 内外服制度 ,大举实行分封。基础:井田制(2) 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 (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分封核心内容: 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 卿大夫 实行再分封。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 士。(4)影响: 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消极影响: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 ,造成了周朝后期的 分裂割据 局面。(5)瓦解: 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破坏表现: 春秋时期, 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井田制 崩溃; 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2宗法制 (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2)特点: 以 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 ; 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与 分封制 互为表里。(3)作用: 巩固了 分封制 ,保障了贵族 “世卿世禄” 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 凝聚宗族、 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家、国结合,使 宗法观念 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其实质是: 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 的体现,两者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6)宗法制对今天生活的影响: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严。(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1背景或条件(1)政治前提: 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4)思想来源: 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5)实践条件: 商鞅变法 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 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中央: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1)皇帝制度的建立“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 统一中国后首创“ 皇帝 ”称号(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内涵及特点: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2)三公九卿制三公:指 丞相、御史大夫 和太尉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 ,辅佐 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 ,并负责 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 管理军务 。三方互不相属, 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之下, 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 、互相牵制 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 一人之手。(3)地方:郡县制起源:源于 春秋后期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 。全国始设 36 郡,后增至 40 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 郡守 、郡丞和郡尉,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 、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 、 “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 皇帝直接任免。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意义: 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有利于 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 分封制,是官僚政治 取代贵族政治 的重要标志。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 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交通方面:修建驰道;开通灵渠。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焚书坑儒军事方面:南征越族;北方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法律方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 制定秦律。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 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 有利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2)消极: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高度的中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考点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七国之乱: 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 ,地方实行 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 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 官吏任免 权收归中央。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政治措施:建立 中朝:中朝(或内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 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设置 刺史:全国分13 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 ,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实行 推恩令 (推恩分化,削弱王国) 。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 和征辟制 。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注重人才道德( “举孝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官僚队伍的需要, 但容易任人唯亲, 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2)文化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 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 ,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户籍、土地和赋税) 、礼(礼仪、科举) 、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2作用: 三省之间 相互牵制 ,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1背景: 960 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以来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巩固统治。2主要措施:(1)收精兵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 :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 节度使 的兵权;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 ,设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枢密院 行使调兵权。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 中书门下 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和三衙 分割军政权,设 三司 (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 三司使 被称为“计相”。 (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 中央,派 文臣做州郡长官, 设通判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地方:派 转运使 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3影响: 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局面,基本解决了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 中央集权 ,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形成“冗官” 、 “冗兵” 、 “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即“三冗二积”) 。教训:改革必须 结合实际,精兵简政,等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分割相权, 加强皇权; 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四)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 一省 制:即 中书省 ,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归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枢密院 :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行省 制度(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 直辖,其他地方设 行省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影响: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各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省制奠定了基础; 同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五)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2战国至秦朝:军功爵制。3两汉: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 ,注重 门第出身 。5隋唐:科举制 。概况: 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 时,始建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7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明经 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作用: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 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选拔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d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6明清: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 中命题,而且只准用 程、朱理学 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考点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1)明太祖 废除丞相制度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8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废除: 1380 年,明太祖 诛杀丞相 胡惟庸 后,下令裁撤 中书省 ,废除 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 丞相 。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 多年的 丞相制度被废除, 专制皇权 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2)明成祖 创立内阁制度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 ,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明成祖 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 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 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 “票拟” ,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3)监察制度: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 ;地方: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另设立厂卫特务 机构进行监察。(4)文化专制:八股取士。2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雍正帝 设军机处设立: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9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来处理。雍正帝 时,设立军机处。起因: 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演变: 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 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职能: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影响: 简化了行政手续, 提高了行政效率; 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0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结束:1912 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朝 统治,建立 中华民国 ,颁布 临时约法 ,实行 代议制共和制 。经 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主要部门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其中,古代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鼎盛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代中国已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之大潮。【考点概要】考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早期农业 /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生产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生产模式: 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 时期,个体农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2)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犁耕法、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 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1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魏晋: 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 多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实质: 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 。瓦解原因: A根本原因: 生产力 的发展,私田增多。 B战争使劳动力减少。C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代表:秦国商鞅变法 , “废井田,开阡陌” 。瓦解影响: 封建剥削方式 产生。(3)封建社会:以 封建土地私有制 为主: A形式: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 地主土地私有制 占主导地位。B土地兼并 :a概况:进入汉代后,成为地主扩大地产 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 , “不抑兼并”,两极分化严重;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2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进一步发展。 b危害: 土地兼并 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c统治者对策:常采取“均田 ” 、 “限田 ”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 经济,以确保政府收入和社会稳定;典型: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B北魏至中唐: 均田制 。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 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 。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4)土地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至明清,一直占主导。出现条件: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特点: 个体农耕、 男耕女织、 耕织结合、 铁犁牛耕、 自给自足 。地位及影响: 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3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性,落后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租佃制经营 :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 明清时期 普及全国,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 农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考点 2: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发展概况冶金业(1)青铜时代:从 二里头文化 时期到 春秋 末期,历时约 15 个世纪,商周 时期技艺成熟, 司母戊鼎 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2)冶铁业:冶铁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16 世纪前领先世界);南北朝:灌钢法(古代最先进) 。燃料:煤( 汉代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4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开始, 北宋普遍)焦炭( 南宋末年 开始, 明代 流行) 。纺织业(1)丝织业: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后工艺发展汉代由于丝绸之路 远销欧洲,获“ 丝国 ”之称唐:缂丝 技艺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棉纺织业:宋代:出现元代:黄道婆 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衣被天下” ) 明代后期 :棉布 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陶瓷业(1)制陶:新石器时代出现,唐代的唐三彩 享誉中外。(2)制瓷(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成熟,青瓷 南北朝: 白瓷 唐:制瓷业成为独立工业部门,形成南青北白 两大制瓷系统, 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 瓷器成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宋: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五大名窑,景德镇 成为瓷都元: 进入彩瓷 生产期, 以青花、釉里红 为代表明: 斗彩、五彩瓷 清: 粉彩、珐琅彩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产品远销欧亚非。(2)地域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且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3)经营方式: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5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家庭手工业: 是农户的一种副业, 产品主要供 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对稳定小农经济 有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 ”政策;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明中后期 不断萎缩。 特点:规模大、分工细、组织严密、管理完善、 主要生产 军用品和皇室、 贵族消费品 ,代表手工业最高成就 ;产品不流通,对工匠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激化矛盾。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明中后期 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在市场流通。(4)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考点 3:商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1)原始社会末期:偶尔以物易物。(2)商朝:出现 职业商人 ( “商人”的由来)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 工商食官 ”制度,商业活动为官府所控制。(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出现,并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各国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城市繁荣,出现大都会(临溜,邯郸)。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6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5)秦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6)西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外贸易发达;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出现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7)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货币作用减弱,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8)隋唐:商业蓬勃发展,南北经济交往和对外贸易发达。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政府重视,政策开明。表现:a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b市场发展: 市坊分开 ;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c金融货币:出现了“柜坊” (银行雏形)、 “飞钱” (类似汇票) 。d对外贸易: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 专管外贸。(9)宋元时期:进入新的高峰期。宋代表现:a打破 市坊界限和商业活动的 时间限制,出现街市、夜市和晓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城郭和乡村可置市, 集镇兴盛,出现 草市 ;城市的 经济功能增强。 b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 (四川益州)。c交换品种速增, 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d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e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沿海港口城市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等繁盛一时,“蕃客”云集。元代表现:a纸币 广泛流通。 b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c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7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口。(10)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表现:商业市镇 的兴起,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苏州等地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 。货币经济 占主要地位, 贵金属货币 白银 广泛使用。 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如徽商、晋商。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相辅相成,各时期发展不平衡。(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乡村中有草市,且有夜市和晓市等。(4)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形成地域性商帮。(5)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6)商业领域官营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7)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8)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农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料, 农业生产工具革新为手工业提供市场,农业手工业技术提高和产品商品化趋势为商业发展奠定基础,商业繁荣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考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产生的基本条件: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雇佣关系。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8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2)产生概况: 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 (15 世纪末),江南地区 ,纺织部门 。标志: 手工工场 的出现,出现了“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3)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主导地位;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 形式。(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政治上: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具体表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束缚了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妨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思想上:长期以来 重农抑商、 重利轻义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主、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田置地而很少投资扩大再生产。外交上: 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失去海外市场和先进技术。(5)认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2)原因: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9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封建政权统治。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保证国家赋税与徭役来源。(3)演变过程:战国: 商鞅变法 首次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汉代: a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b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 “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中唐至宋元: 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 官商分利 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期: 封建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4)评价:重农抑商的实质是维护封建国家统治的经济基础。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 对维护社会稳定、 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自然经济,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 但不能把 “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0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1)含义:明清时期严格限制 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经济政策。(2)原因:根本原因: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直接原因: 明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清政府盲目自大,自认“天朝上国” ,无所不有,不需与外交流。(3)表现:明朝:实行“海禁”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禁海、迁界;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如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4)评价:积极:曾 起过一定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消极作用为主: 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 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 背景: . 经济上 :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b. 政治上 : 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c. 阶级关系 : 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士阶层崛起; d. 文化上: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主要学派:道家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a 认为“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b 提出“无为而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1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治”的政治主张。 c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兼爱、非攻。法家 a 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b 主张变法革新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儒家学派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孔子(1) 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2) 思想:核心内容:(仁、礼、中庸)A “仁”a 含义: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表现: 三层内容爱自己的亲人爱他人统治实行仁政 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b 求“仁”方法:“忠恕”a 忠: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b 恕: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c 对仁的评价:积极: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消极:仁爱有等级B “礼”a 含义: “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b 求礼方法:“克己复礼”和“正名”的主张(个人、社会)于社会 :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 : 非礼勿视 , 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 , 非礼勿动孔子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于是,他以“礼”来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2 页,共 36 页 - - - - - - - - - -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 对礼的评价 : 积极:有利于匡正社会秩序、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