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 .pdf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1. 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地区和区域的区别:地区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是泛指。2. 区域的划分:(1)均质区域: 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2)结节区: 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3.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结构性 /动态性第二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1.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分工全球化(2)区域间竞争和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主体3.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的区域资源观念(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信息资源)(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第三节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 区域分析的概念: 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2.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 1)区域发展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条件)(2)区域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2.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因此而获得绝对地租)、区域性(因此而获得级差地租)、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绝对地租:无论租种任何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所有权。级差地租: 就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质量优劣的差别。3.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4.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A.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B.自然资源的质量构成因素:不同的自然资源,其构成质量的因素不同。(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其对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常采用绝对和相对指标 A.区域内各类资源的绝对数量 B.对已开发利用的资源,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 C.分析自然资源的相对量 D.分析比较区域内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了解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保证程度(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A.明确该资源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B.明确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C.明确对地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4)自然资源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煤炭资源、水利资源、荒地资源、森林资源(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评价(正效应、负效应)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二节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1.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1)作为生产者 A.人口数量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B.人口素质 :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C.人口迁移与分布:资源的开发 ,生产的发展总是从人口分布稠密的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扩展的 ,历史上新的资源的开发,疆土的扩展总是与人口的迁移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同步进行的。(2)作为消费者 A.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B.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C.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2.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1)区域人口结构:A.性别构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B.年龄构成特征C.职业构成 D.民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 A.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再生产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形式。出生率:一个区域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总人口数的比率死亡率:一个区域一年中死亡人数同总人口数的比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B. 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区域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a. 机械增长率的影响因素:经济原因(最主要的 )和城市化。b. 人口迁移的作用.直接后果:对迁入和迁出区域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构成,文化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间接社会经济后果:迁出地区人口压力减轻,获得移民汇款收入,但劳动力减少;对迁入地区,人口和劳动力增加,担忧可能带来其他社会问题。3.人口素质分析(身体素质、技术素质、思想素质)4.劳动力的质和量劳动人口:从量上看,在总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这部分人才可能称为劳动力人口。劳动力适龄人口:劳动力的人口数量与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关,通常按参加劳动人口的年龄情况,对人口的劳动年龄进行划分,将劳动年龄上下限之间的人口称为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人口总量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相对数量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实际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相对数量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一节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1.技术进步的概念: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神话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2.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A. 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B. 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2)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A. 新产品层出不穷 B. 新技术的涌现是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申与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1.单一指标(1)总量指标 A.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应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B. 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应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收到的实际原始收入总和价值。 C. 绿色 GDP(GDP 核算的缺陷和负效应业已暴露无遗)(2)平均指标(3)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 =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 /消费支出 *100%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1:库兹涅茨理论(1) 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劳动力比重上升;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食品,饮料,烟草,水泥(3)起飞阶段:非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纺织)和铁路运输:A.较高的积累比例B.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C.制度上的改革。(4)向成熟推进阶段:重化工和制造业(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工业(汽车)(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部门(文教,卫生)3: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传统社会时期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现代化社会阶段4:霍夫曼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5 1;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2.5 1;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 1 0.5;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1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一节区域优势1. 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它们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条件区域发展优势) 。2. 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1)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2)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确定第二节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1.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2.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说:绝对利益原则;大卫.李嘉图得比较成本说:比较利益原则;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与主导产业分析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1. 产业的划分(1)三次产业的划分 A.第一产业:直接区自娱自然界的部门:广义的农业 B.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在加工的部门,广义的工业 C.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广义的服务业(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A.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B.辅助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C.基础性产业: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2.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2)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配弟-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进一步转向第三产业,这种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差异。(3)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A.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B.区域主导专业化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C.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和周期 D.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和产业结构优化1.主导产业的概念(1)主导产业的定义: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2)主导产业的特征 A.较强的创新能力;B.持续的部门增长率;C.很强的关联效应;D.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E.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在不同阶段不断转换.(3)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A.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 B.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C.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走在最前头 D.一般领先增长2.主导产业的判断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 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 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3.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筱原两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4.主导产业带动影响分析:回顾影响、前瞻影响、旁侧影响(乘数理论)5.产业结构的先进性(1)站在时代发展最前列的兴旺部门-主体部分(2)在第二线后备部门-面向未来的创新产业部门(3)因老化而退下来的,正在接受改造已取得新生或正在创造条件准备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的衰退部门。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1.区域规划的概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描绘未来: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2)行为决策: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2. 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 (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7)区域空间管制(8)区域发展政策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1. 区域规划的方法(1)系统法:研究的对象堪称系统和组成该系统的要素 A.系统法的三个基本环节 a.问题形成:确定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b.系统分析: 5W+1H (为谁,为什么,何时,何地,做什么,怎么做)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规划方案的设计 c.系统评价(2)传统综合法:将系统中的各要素综合成相应的小系统,在将各小系统综合成一个大系统。 A.常用的是综合平衡法,通过处理好以下各方面的平衡关系来完成规划: a.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品种,数量,质量 b.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具体的建设项目的用地关系 c.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经济 /社会/生态系统 B.平衡表: a.确定综合平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b.预测发展需求c.综合平衡2.区域规划的程序(1)规划准备工作:人力,物力,财力,工作计划表(2)规划工作步骤 A.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规划工作基础 B.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原则、地方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可能性为原则、二者结合 C.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区域各经济部门,重大建设项目或重点开发区域或不许开发的保护区域 D.规划方案设计 a. 综合的总体规划方案和部门发展的专项规划方案 b. 以规划图表示, 编写规划报告或附上规划说明书,其他有关的图表和资料作为补充 E.规划方案评估 a.规划方案未定之前,若干比较方案的评估 b.规划方案初步定了之后,有当地政府的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俄专家对方案进行评估。 c.根据评估意见,进行必要修改,形成规划文件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F.报批定案 a.全国性的规划,跨省区和大区规划和大江大河流域规划,由国务院批 b.省,自治区规划,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2. 经济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明显具有滞后性。第一节增长极理论一、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普劳克斯玉20 世纪 50 年代初率先提出增长极的概念:推动型的企业及与其相互依赖的产业部门,纯经济的概念二、布德维尔(法国地理学家)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1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2内涵: 1)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2)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3两条主线:部门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三 、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1: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速度快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4)生产分布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非常宽广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2作用机制: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1正效果:扩散作用 2负效果:极化作用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1极化方式: 1)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2)增长极的数量3)极化现象的空间形态2:扩散方式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7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极化作用的扩散作用的叠加六、应用增长极理论应注意的问题1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3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4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5增长极的体系6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第二节核心 - 边缘理论美国区域规划专家J.R. 弗里德曼 1966 年研究委内瑞拉提出的:将一个区域分为核心和外围地区来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不关联,孤立发展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 又从极不平衡发展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1前工业化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成熟阶段4 空间相对均衡阶段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1:离散型2:聚集型3:扩散型4:均衡型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1核心区域:城市或城市集聚区2边缘区域1)上过渡区域:连接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2)下过渡区域:处于停止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3)资源前沿区域:地处边远,资源丰富,有开发条件3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随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四、核心 - 边缘理论的应用1城市与乡村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三节点- 轴渐进扩散论20 世纪 70 年代,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8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1据点开发理论:因资金有限,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2轴线开发:将区域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联系起来,沿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 并沿轴线布置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二、点 - 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连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1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2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三、点轴开发模式1确定区域内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2 在各条发展轴上确定若干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3 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1重点开发轴1) 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经济发展轴首先是城市发展轴2) 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 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尤其是水资源丰富2重点发展城镇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杜能圈(冯 . 杜能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9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I 中心商业区II 过渡型地区III 工人阶级住宅IV 中产阶级住宅V 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实体:建成区和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城市的各种性质都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的规则变化城市与外围区成圈层状的空间结构二、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内圈层:完全城市化了的区域,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圈层:城市边缘区,即城乡结合部)位置上)功能上)社会文化上)空间景观上外圈层:农业活动占绝对地位三、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四、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卫星城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制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1. 基本概念 1 )土地的概念:土地实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从地理学的观点)而从工程建设学科:土地主要起着承载作用,因此更关心土地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2 )原生土地: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土地,其价值就是自然资源的价值:纯粹的土地物质。 3 )人工化土地:人的劳动与自然土地结合后的已利用土地: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的结合 4 )土地资本:人类利用土地凝结在土地物质中的劳动和资本,是劳动转化的产物2. 土地利用 1 )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生产性活动/ 非生产性活动 2 )土地的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 3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A.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 B.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 C.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 水面总面积 D.耕地复种指数:实际播种使用的耕地面积/ 已开发耕地总面积 E.草原载畜量:放养各类牲畜头数/ 草原面积 km2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0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F.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 用地面积 G.容积率:建筑物总建筑面积/ 建筑用地面积 H.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数量(利用类型,产品价格,人口密度)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1.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1 )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基本需要 2 )土地供给: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后备储量总和,包括无弹性的自然供给和有弹性的经济供给。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3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协调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之间的关系原则:一吃饭,二建设,三环境保护总方针:供给决定需求第五节土地保护1. 切实保护耕地总的战略目标: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第十二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1. 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以一种或两种农业部门,一种或两种农作物作为发展经营重点,但要兼顾一切可以发展的其他农业部门。第二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一、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工业):污染危害最大的工业部门二、加工制造(组装)工业三、高新技术产业布局1. 高新技术产业: 相对一般技术和传统产业而言,用当代尖端技术和新兴技术书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群。2.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1)智力密集程度:首要导向因素2)开发性技术条件3)信息资源条件4)基础设施条件5)生产和生活环境3.高技术区空间布局特征1)空间构成:产品制造,研究与开发,高等教育,居住和城市服务2)规模: 35 平方公里,不超过10 平方公里3)用地比率:研究教育用地比例比较大第三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一、第三产业规划布局概述 1.第三产业: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满足各种需要的产业 2.第三产业特点 1)第三产业实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产生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1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2)第三产业能大量地吸纳劳动力 3.第三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是城乡人口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三、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 1.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 1)内涵: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 2)特征: A. 物化服务和虚拟服务 B.满足选择最大化,而不是追求成本最低化 C.制造业服务化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 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的因素 1 )可能客户的需求与布局现状(生产性服务越来越聚集,消费性服务从分散到集中) 2)服务供给的技术知识和政策规划因素 3.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趋势 1)现代化城市的基本职能 2)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 3)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4)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四、物流系统及物流中心规划布局1:物流与物流系统1)物流:商品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位移,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多项经济活动组成的统一体。(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2)物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所需求位移的物,提供服务的设备、组织服务的任何信息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物流中心住到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运枢纽物流中心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1. 含义: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2. 分类: 1)交通运输系统2)给水排水系统3)动力系统4)通信系统3. 基础设施的性质:1)公共性 2)两重性 3)系统性 4)长期性 5)间接性4. 基础设施的作用:1)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2)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4)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5)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1)先行论英国2)滞后论前苏联)同步论美国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1. 铁路网规划技术经济要求:根据铁路的不同级别和运输能力,以安全, 高效,经济为原则,要求弯度和坡度。2. 公路网规划(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1 )第一产业为主的工业化初期:满足旅客交通需要,公路网通达度,以增加公路长度为主,路网等级较低 2 )基本实现工业化阶段:公路成为区域运输的主要方式,提高公路等级为主:扑面历程或应制路面的增长速度上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2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3 )后工业化阶段:构筑主干网架和提高路网等级3. 航空港规划(机场位置选择):充分的用地,净空要求,与城市的距离,与干扰源的距离4. 综合运输网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特点(表)区域运输结构选择特点:以量大,运程长为特性的能源,原材料的运输需求将长期存在,长距离的客运需求也会有增无减,因此以铁路交通为主,水运为辅,公路,航空相配套的综合运输网体系。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区域给水系统组成:水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排水规划布局:合流制雨污分流制第十四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1. 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有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四层含义:区域内的城镇群体、核心是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城镇、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2.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第三节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1. 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传播的过程;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乡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的统一。2. 城镇化发展目标:城镇化的速度和城镇化水平、城镇规模结构、城镇化质量。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 空间结构规划:点-线-圈-区(带)2. 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1)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 2)某种何某几种只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 3)农业区域综合服务型3. 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3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文档编码:KDHSIBDSUFVBSUDHSIDHSIBF-SDSD587FCDCVDCJUH 欢迎下载 精美文档欢迎下载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4 页,共 14 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