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二节电子课件.pptx
-
资源ID:12323927
资源大小:2.67M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二节电子课件.pptx
第二章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节 概述:玄学思潮与文论新变 第二节文以气为主 第三节 为文之用心 第四节 诗缘情而绮靡 第五节通变与时序 第二节第二节 文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节文以气为主第二节文以气为主 一、“体气”与“体性” 二、风骨 三、养气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理论命题,从此“文气”说成为中国文论的重要理论批评范畴。 首先,从哲学层面考察,“文气”说是汉代元气论发展的结果。 其次,“文气”说是汉魏人物品藻风习盛行之时,人们对文学内在价值和特征思考探索的结果。 再次,“文气”说是对建安文学创作经验的理论概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一、“体气体气”与与“体性体性” (一)“体气” “体气”,由“体”与“气”组合而成。 “体气”首先是生理层面的,先秦思想家把气看作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源和生命的标志。就文学创作而言,作家的生理之气,在创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之,“体气”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统一的概念,是生理功能与个性、情感、意志等心理功能和特征的统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乎杂以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乎杂以嘲戏。嘲戏。”曹丕曹丕典论典论论文论文 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不足起其文。”曹丕曹丕与吴与吴质书质书魏文帝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体气,对于作家来说,是旺盛的生命力,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强烈的创作欲望这些,对创作活动及创作成败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文气” 曹丕以“气”论文人和文章,用“文气”指称呈现在文艺作品之中的创作主体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个性气质。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子弟。曹丕曹丕典论典论论文论文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曹丕所言之“文气”,由先秦“元气”说升华而来,表现在作家身上具有两层内涵:一是天生的、不可更易的气质禀赋;一是后天的、通过学习和生活磨练而形成的个性才华。在文学创作中,这两种因素形成合力,相互为用,共同构成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曹丕的“文气”说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气”有清浊。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 其二,清浊二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独特性。 因此。清浊二气是一个总体概括,是针对作家的全部性情而言的;而就其一以贯之的风格来说,大体上是或清或浊,不可兼得。大凡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独特的风格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体性” “体性”一语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重在揭示作品风格(体)与作家个性(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体性”之“体”,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靡。” ” 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体性体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体性”之“性”是指作家的个性和才能。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才”与“气”是“情性所铄”,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与“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修养。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二、风骨二、风骨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关于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的理论范畴,起源于汉魏之院的人物品藻,形成于刘勰、锺嵘等文论家对魏晋文学的风格品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风骨”的源起 “风骨”由“风”与“骨”两个概念组合而成,这两个概念是在中国古代气化哲学的背景下生成的。 在人物品评中,“风”用来形容一个人超凡脱俗的气质,是对人格、人的精神风貌的审美识鉴。 “骨”的本义指骨骼,汉魏六朝时期,“骨”进入人物品藻,用来品评人物的个性、气质、品格等,成为一个美学范畴。 “风”和“骨”作为美学范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命之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骨。”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轻轻诋诋 “羲之风骨清举。羲之风骨清举。”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赏誉赏誉刘孝标刘孝标注引注引晋安帝纪晋安帝纪 “风骨梗正,气调英嶷风骨梗正,气调英嶷”南史南史蔡樽传蔡樽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风骨”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风骨”的含义,必须从以下两点入手。 首先,不能把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与西方文论的话语作简单的比附,因而不能把“风”与“骨”简单地理解为“内容”与“形式”。 其次,需要联系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对“风骨”进行整体性考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风骨”与“气”“采”之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风骨”源于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审美,故“风骨”与人的精神之气密切相关,两者都意指充沛亢进、奋发昂扬的品格。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 刘勰刘勰文文心雕龙心雕龙风骨风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风骨”向内与“气”贯通,向外则与“采”连缀。风骨的创造根植于“文气”,风骨的表现则有赖于“文采”。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风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三、养气三、养气 “养气”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作家理论的重要命题,形成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完善于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其内涵以道家“虚静其心”为要,主张创作主体作文先须养气,要“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孟子的养气说 “养气”说的源头可追溯至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也。”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刘勰的养气说 刘勰从创作主体的生理基础即自然血气出发来探讨艺术与思维的关系,为艺术思维寻找生命的原动力。 “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也。”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养气养气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勰进一步阐述了为文“养气”的理由。 其一,人的“气”“志”因年龄而有不同,在才思之敏钝上差异很大。若以己之所短羡人之所长,企求超出性分之外的成就,并因而“沥辞镌思” ,就会“精气内销”“神志外伤”,使身与心同受伤害。其二,治学与为文不同,治学要刻苦钻研,而文学创作是宣泄胸中的郁滞,发抒内心的情感意绪,故应从容自然、优游不迫。若以治学态度从事创作,不仅违背“会文之直理”,还会伤气害身。其三,创作过程中,文思有利钝之分,时机有通塞之别,而所谓“养气”就是要循其利钝而顺其通塞。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勰“养气”说的主旨,就在于通过创作主体的身心修练,为其创作活动提供充实的元神精气,为其作品灌注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韩愈的养气说 刘勰的“养气”说有着较为明显的道家色彩,从唐代韩愈开始,古代文论的“养气”说回归孟子,回归儒家,重新重视作家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和阅历识见。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和人格诉求,又是一种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审美境界。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高下者皆宜。”韩愈韩愈答李答李翊书翊书韩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养气”说的理论价值在于,从“文以气为主”的理论命题出发,经由“体性”和“风骨”,使得“文气”说在作家主体精气之修练、创作心态之调理以及创作规律之揭示等层面得到深化与发展。谢谢欣赏!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