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学弈32-部编版.docx
-
资源ID:12341369
资源大小:668.4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学弈32-部编版.docx
课题名称第五单元14文言文二则学弈教学目标1.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2.理解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在句中的含义。3.背诵学弈。难点分析学生思想和行动不一致:他们能从学弈中体会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但是把这个浅显的道理实践到平时的生活中去,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教学方法1.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语感,巩固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诵读;2.讨论:弈秋的两个徒弟,哪一个有可能成为高徒呢?(第一个),说说理由。通过表达,学生自己概括总结课文的启示,讨论实践的方法。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了专心致志对于学习、工作的重要性;3.积累孟子的名言,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 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篇有关寓言故事的文言文。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弈,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标注出来向老师请教。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理解课题:“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弈:下棋 学弈:学习下棋2.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3.听老师范读,扫清生字障碍。4.自读学弈,读准字音,注意停顿。5.互动课程: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课,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拉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说是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课堂练习(难点巩固)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1.通读课文,我们发现文中有很多“之”字,找一找,说一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的教导)(3)一人虽听之(的教导),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2.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再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自己读读。 3.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的学习状态呢?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 心不在焉 左顾右盼 一心二用 心猿意马 4.弈秋的两个徒弟,哪一个有可能成为高徒呢?(第一个),说说理由。(1)名师弈秋 指导(2)学习态度 专心致志5.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指名读。四、结构梳理,回顾全文。小结五、 主题概括,深化主题。六、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同学们,一篇不足百字的短文,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至今影响着人们,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同学们,传承中华经典,沐浴古典文化魅力!让我们“树儒雅之风,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成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