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连乘连除乘除混合问题 北京版 (2).doc
-
资源ID:12342342
资源大小:98.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连乘连除乘除混合问题 北京版 (2).doc
第5课时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课题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会用表内除法和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侧重:1.引而不替,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只呈现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而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2.注重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探究的内容后,便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吸取了别人的长处,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习目标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习重点用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难点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明确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 案学 案达标检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谈话:1.同学们,你们组织参加过集体活动吗?参加集体活动过程中有遇到分组的情况吗?这节课我们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关于集体活动的数学问题。2.板书课题: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1.回答老师的提问。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选一选。三年级同学去春游,把144人平均分成6个队,每个队平均分成3组。(1)144÷6表示( )A.每个组有多少人B.每个队有多少人(2)3×6表示( )A.一共有多少个组B.一共有多少个队(3)144÷6÷3表示(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C.6个队一共有多少人答案:(1)B(2)A(3)B2.照这样计算,6辆这样的车3次可以搬多少台?答案:120÷(4×2)=15(台)15×6×3=270(台)答:6辆这样的车3次可以搬270台。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20分钟)教学例4。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后出示文字,引导学生交流题中信息。2.引导学生自主提问。3.听取汇报,板书记录。4.师生共同选出符合题意的问题。5.组织学生解决问题。思考:哪些问题可以用一步计算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的解决方法吗?解决这样的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观察比较,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和用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区别?讨论交流。7.对此部分内容进行小结。1.观察情境图,再读题,弄清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缺少什么。2.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记录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3.各小组组长口述本组的几种答案。4.发表见解,指出哪些问题是符合题意的。5.小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将解题过程写在练习本上。方法一:先求每个队有多少人,列式为60÷2=30(人),再求每组有多少人,列式为30÷3=10(人),综合算式:60÷2÷3=10(人)。方法二:先求一共有多少组,列式为3×2=6(组),再求每组有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综合算式:60÷(3×2)=10(人)。6.讨论交流。明确:两种方法同样解决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7.明确此部分的学习内容。三、巩固练习。(13分钟)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5页第7、8题。3.完成教材第56页第9题。1.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解决问题。2.独立列式,小组交流。3.独立列式,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小结。(4分钟)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五、教学板书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场景作为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使他们产生好学想学的欲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去解答、去验证问题。学生全面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习题的选择,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亲切感。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