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2《乘法分配律》 ︳青岛版.doc
-
资源ID:12345269
资源大小:1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2《乘法分配律》 ︳青岛版.doc
乘法分配律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a +b)×c = a×c + b×c表示。 2、懂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阶段: 准备:观察引入。 1、出示教材例1,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5 + 3)×2 = 16和5×2 + 3×2 =16,由它们的结果相等,得到:(5 + 3)×2 = 5×2 + 3×2。 2、出示生活实例。 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分硬币和5分硬币工6枚,一共有多少钱? 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相等得出: (30 +20)×4 = 30×4 + 20×4 , (2 + 5)×6 = 2×6 + 5×6 揭题:(问题)这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特点? 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阶段: 探究:1、自学讨论。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1)两种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小组交流。 归纳: 大组交流,得出乘法分配律。 讨论: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分别”又是什么含义?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 +b)×c = a×c + b×c (三)运用阶段: 巩固: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符号。 (8 + 6)×3 = 8363 (25 + 9)×40 = ×40 + ×40 (56 + )×3 = 56× + 8 × 2、判断。 13×(4 + 8) = 13×4 + 8 ( ) 13×(4 + 8) = 13×4 +13×8 ( ) 13×(4 + 8) =13×4 + 13×8 ( ) 深化:1、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让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123 + 70)×8 讨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得出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如果分别相乘可以得到整百、整千数时,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得到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方法计算的方法。 2、选择题。 16×24 + 84×24的 简便算法是( ) A、(16 +24)×84 B、(16 + 84)×24 C、(16 + 84)×24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 +9)×8 29×175 + 25×29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1×+ 59×23 ; ×+ 63×28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三)新课标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出示教材例1,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5 + 3)×2 = 16和5×2 + 3×2 =16,由它们的结果相等,得到:(5 + 3)×2 = 5×2 + 3×2。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出示生活实例。 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分硬币和5分硬币工6枚,一共有多少钱? 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相等得出: (30 +20)×4 = 30×4 + 20×4 , (2 + 5)×6 = 2×6 + 5×6 板书课题,进入新知。(乘法分配律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安排实例引入,使学生有了归纳的基础,增加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题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 , 自学课本的内容。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间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内容。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老师要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提供学生独立自学机会。在自学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老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根据学习目标把自己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大部分同学都有交流表达的机会,培养数学语言的交流能力,提高学习热情。)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一定会特别想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以后,有的学生会与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相混淆,或者是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也去简算了。针对学生在简便运算中所出现的错误,通过组织辨析讨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改正,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