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复习与提高(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沪教版.doc
-
资源ID:12362832
资源大小:4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复习与提高(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沪教版.doc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计算方法。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情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渗透守秩序的德育教育。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内 容一、 合作探究,获得新知今天,曹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商场购物。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发现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两位数有关。出示上衣37元,裤子12元,一套衣服多少元?师: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一套衣服的价钱包括谁和谁的价钱?(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让“做数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板书课题)师:请你算一算一套衣服大约几十元?要求大约几十元,就要把商品的价格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估一估,正确结果比较接近这个整十数。37看成40,12看成10,40+10=50,所以一套衣服的价格大约50元。(设计意图:通过估算的设计使学生感知和的范围可能在什么范围之间,不可能在什么范围之间为检查计算结果的正确提供帮助。)师:那么37+12到底等于多少呢,她得价格是不是接近50?请同桌同学互相帮助算出结果,看谁的方法最多。(位值图双色片)生合作,师巡视。交流反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计算方法:算法1:十位上30+40=70,个位上7+2=9,40+9=49。算法2:37+10=47,47+2=49。算法3:12+30=42,42+7=49。算法4:37+2=39,39+10=49。算法5:12+7=19,19+30=49。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其实这些算法都是分拆为我们以前学过的算法来进行的。你们发现了吗?你们可以把这些算法分类吗?教师归类小结:第一类是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第一类是拆第二个加数,第一个加数先加个位,再加十位,或者先加十位,再加个位;第三类是拆第一个加数,用第二个加数去加。(设计意图:前面的计算练习训练造成了学生相对一致的口算思路,所以教学时,我巧妙地突出了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稍加点拔,学生精彩的口算方法就不断涌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口算加法的不同思路自然而然地生成。)教师小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但是计算过程中都是把表示相同的数相加。师: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些加法时都是利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计算的,那你能用一种好方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吗?竖着写就可以做到了。竖着对齐写好两个加数,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上加号,在第二个加数下面画一条横线,这条横线相当于横式中的等号,这就是竖式,我们也可以利用竖式计算加法。你会算吗?先算哪一位,再算哪一位?为什么?练习你愿意帮小胖算一算他要付多少钱吗?42+37选择你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交流反馈小巧也在商店买了两样商品,第一件是双鞋子,比40元多,50元少. 第二件商品比20元还要多1元你知道她买的是哪两样东西,一共要付多少钱吗?42+21交流反馈练习一、选择选择题(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1、 14 + 52 <( ) 50 60 70 2、 14 +52 >( ) 60 70 803、 14 + 52 =( ) 56 66 76 二判断判断(对的用“”表示,错的用“×”表示)1、 27 + 12 = 35 ( )2、 63 + 15 = 78 ( ) 三、口算比一比,看看谁算得最快最正确?322728718216451316425432(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不同类型的练习,进一步明确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充分体现了加法口算的本质:“相同数位相加”,为后面引出竖式做铺垫。)总结:今天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最后老师带大家读一首儿歌结束今天的学习。口算歌要想口算好,算法很重要。不仅要算对,还要算得巧。会分析多比较,先估计多思考。练好本领呱呱叫!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37+12=49 37+12=49 37+12=49 竖式计算:个加个7+2=9 先加个37+2=39 先加十37+10=47 37十加十30+10=40 再加十39+10=49 再加个47+2=49 +12十加个40+9=49 49反思:上完骨干展示课,心里非常失落,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生活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追求和探索新问题、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好的激发是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逛商场购物,用新鲜的话题,熟悉的生活素材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在设计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过购物经历,但没有独自进行过,一知半解。在此设计这个引入,加上估算环节,根据不同孩子的认知能力,用好孩子带动全体,学生掌握后即可达到教学目标,又可为生活实际服务,完成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逛商场购物的场景,给出商品的单价,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在计算一套衣服总价之前,我设问:一套衣服大约要付几十元?我以为学生会从大约要付几十元中联想到前面所学习的最接近的整十数从而引出估算。事实上在四班教学中这个内容的展开还是比较顺利地,这和班级中有部分同学有实际经历分不开的。但没想到的是这个问题在五班上时却出现了卡克的情况,学生还少能联想到,甚至因为后面这么多老师的听课害怕回答错都不敢举手发言了。由此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经验太少,学习知识被动,不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不到“温故而知新”的状态,这也就为我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让学生用所学的旧知更好地为学习新知服务?四、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使教学起点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认知经验,往往是教学进程的起点。把握好教学起点,是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作基础的。事实上,对于竖式,在没有教学前,学生在家长的辅导中,知道有这样一种计算的方式来计算。但是对于竖式怎么来的,怎样写怎样算却不知道所以然。教学过程中借助这些学生呈现的材作进一步讨论,教学过程的起点定位显得更有针对性。五、双色片操作为理解算理服务,使活动目标更为明确。活动目标的多元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但并不是活动目标多元了,教学效果就明显提高了。活动的组织还得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心理不够稳定、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持久等因素的干扰,活动形式过繁,目标要求过多,往往会使活动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目标定位清晰、简单往往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第一次教学实践“摆小棒”既引出竖式,又为解释算理的功能相比,本次教学实践把“摆双色片”作为理解算理的一种方式呈现,使得操作活动的目标更为明确,有针对性,学生也易于理解与把握活动的方向。很多教师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计算课不仅仅是教计算技能,算理的理解是一个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形成良好数学意识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学中对算理的探究与理解往往比较重视。对于本节内容来说,要引导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算理有所理解的话,怎样的方式比较有效呢?当我用位值图引出竖式后让学生思考:“怎样写竖式?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小棒图和竖式,让学生明白:列竖式时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显然,用“位值图”来解释“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过程的道理,是我这一环节的主要意图。因此我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作了改进: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把“组织学生用摆双色片来解释口算的思路,再引出竖式”的环节去掉,改为我直接告知“像这样的计算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并提出“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然后根据课堂反馈的情况,或由学生尝试做,或请知道的学生板演。从在四班的教学过程来看,这样处理顺畅得多,“位值图”的运用显得比较自然,功能也比较明确,可惜在五班由于前面过程施展的不流畅而没有进行下去,原来期望形成的亮点也没有发挥出它的光彩。在这节课上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怎样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学生的动手实践;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研究等。课后,我就“摆双色片”的价值与操作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摆双色片”的组织教学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1、以双色片来引出算理有没有价值?“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以其活动性强、主体性突出等特点,已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并不是什么知识都是适合于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的。课后我仔细思考在教学组织实施是否需要“摆双色片”这一类动手操作活动?1、什么情况下需要动手操作?是不是所有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动手操作,都需要学生实践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早就阐述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价值。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动手操作?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通过“摆小棒”等诸如此类的动手操作活动来习得呢?我们认为,是否选择动手操作这与知识本身的性质有直接关系。一般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不适合于“动手操作”,而程序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则比较适合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来获取。如在上例中,对于“竖式是什么”这种陈述性知识,组织学生探究意义不大;而对于“竖式该怎样写?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这样的程序性知识,让学生“摆双色片操作”来理解其中的道理则显得很有必要了。2、怎样的动手操作才是有价值的?当我们在学习获取诸如“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等知识时,是不是有了动手操作就一定有效果了呢?不一定。影响动手操作效果的因素还是很多。比如操作活动材料的选择,操作活动的实施时机等等。当然,是为关键的还在于活动目标的定位与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的思维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我把“摆双色片”放在了引出竖式前面,意在通过位值图上双色片的不同处理的,引起学生对不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并试图借助“位值图”这种外在的形式引出竖式的写法。这对于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目标定位过高了,缺少针对性。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更多的关注了口算思路的呈现,而忽视了“外在形式的表达”,他们的思维更多的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上。教学中,由于“双色片”的引出是围绕口算思路的表达来进行的,因此,学生关注的是算理与算式的形成,但对于如何用动态过程表现出知识的形成却不够,致使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而也反映出学生平实训练的不到位,更多的反应出我在教学时对动手能力的培养疏忽。事实上,一年级孩子由于幼小,控制力不够,作为教师害怕上课教学进度的影响,往往在动手中这一环节给孩子预留的时间很少,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在动手中的空白,如何掌控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是我们低年级教师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总之,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践中,需要我们作深入地分析与合理地把握,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