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24时计时法|北京版.docx
-
资源ID:12367995
资源大小:2.08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24时计时法|北京版.docx
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北京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属于概念建立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时间单位“日”。小学阶段关于时间单位的学习安排如下图所示,虽然学习的内容不同,但是度量的核心却没有改变,通过这些时间单位的确定,将抽象的时间进行度量,通过单位个数的累加,变成了具体的数量(liàng)。 通过梳理时间单位思维导图(如下图所示),发现“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它上接大的时间单位“年、月、世纪”,下到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所以,帮助学生建立“日”的单位概念至关重要。 罗伯特·费舍尔说过:“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思考,还是开放式、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因此好的问题还可以促进思考。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产生更多的问题。”本课教学中,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既然一日是从0时开始的,为什么钟面上没有0?为什么钟面上的“12”既能表示“0”时,也可以表示“12时”,还可以表示“24时”?“0时”与“24时”表示的时刻不同,为什么却在同一位置。这些才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进行深刻思考的关键环节。2. 学习者分析(1)理论分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运算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够很好地理解数量关系和逻辑推理关系。同时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学生只能把运算模式应用到真实的或可以想象得到的事物、情境或事件上。所以在此单元的具体教学环节中,需要提供直观的学具与模型,借助具体的表象支撑,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与知识的建构与理解。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 (2)调查研究 调查时间 2018年9月6日上午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3个班学生进行,总人数106人。年龄为8-9岁。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学生独立完成,期间教师不作任何提示,时间为10分钟。调查问卷如下:调查问卷(前测)亲爱的同学,你好!请你按照要求认真回答问卷上的问题。1.钟面上是几时?这个时间你一般在做什么事情?2.13:00是下午几时?你在哪看见过?3.1日是从几时开始的?你知道1日有多少小时吗?4.关于24时记时法,你有什么问题? 调研结果 100%的学生都能认出是8时,并能清楚地写出这一时刻他们所做的事情。其中7%的学生已经能够分清上午8时和下午8时,不同时刻,对应着所做的事情不同。90%的学生能够将13:00与下午1:00对应起来。100%的学生都表示看见过13:00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例如在手机、电脑、电子表等各种计时设备中见过),因此,如果仅把24时记时法作为“事实性知识”来教时,24时记时法的教学就比较简单。根据调研题目:“1日是从几时开始的?”调研发现,由于钟表上没有“0”刻度,所以学生对于1天的开始与结束,不能很好地进行描述。 学生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为什么1天有24个小时?”“24时记时法有什么用?”“为什么钟面上只有12个数没有全部的24个数?”“晚上12时为什么是24时?”所以抓住两种记时法的联系也是本课的重要内容。结合前测调研及访谈,我的思考是:如何设计核心活动,构建学生对时间单位“日”的理解;通过什么形式的活动体验,发现“日”和“时”的联系;学生怎样才能感受到24时记时法的价值。3.学习目标确定(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日是24小时,能够理解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2)经历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相互转换的过程,能正确进行转换。(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4.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能够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日中的时刻,并能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准确转化。 难点:建立起1日(天)的概念。5.学习评价设计(1)能够指导1日的开始时间是0时,一日的结束时间是24时。(2)能够形成完成的1日是24时的具体概念,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时刻。6.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多元表征 理解“一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的时间是9月19日,平时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日”这个单位,你能说一说什么是“1天”或“1日”吗?生:1日就是我们从起床、上学、晚上睡觉的时间。生:1日有24小时。师:看来,我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了一日,还可以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活动1:画一画或写一写,“一日”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建议:(1)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动手画一画。(2)画好之后,和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学生作品展示并交流 借助自然经验将1日划分2个部分。 借助时间词语表征1日。借助生活活动表征1日概念。借助抽象图形及符号表征1日概念。 借助现实计时工具,体现1日概念。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发现,大家对1日有不同的看法,但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1日有24小时。(板书:24时)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建立“1日”概念的过程中,结合个人经验与借助时间词,将1日均分几份,或者用相同的图形表示1日中的24个小时,或者调取学习统计知识的经验,用“正”字表示24个小时。在学生应用多种表征表示1日概念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于1日概念的建立,加深了1日与24小时的关系。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4时记时法,关于24时记时法,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是24时?24时记时法有什么用?怎么产生的24时?师:有的同学们提出24时是怎么来的,现在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播放动画:1.通过动画,了解地球自传产生24小时的原因。2.观看视频,感受不同时间点的学生活动。活动意图说明:在动画播放的过程中,了解因为地球自转行程了 “日”的原因并结合自转的时间点,逐一出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对接。环节二:实践探究,发现联系师:既然1日是24小时,那请你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现在的钟表,上面只有12个数,你能找到13时在哪吗?活动1表示出“13时”要求:摆一摆或画一画,利用学具,找到13时。说一说,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1)4人为一小组,动手操作,找到13时的位置。(2)学生汇报展示。生1:我们小组摆了13个小磁片,每个磁片代表1个小时,一共是13小时。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13时,13时对应着下午1时。师:我发现你们摆的形状有些不一样,你认为圆形更好还是直线型更好呢?(3)学生探讨生:我们组认为圆形的更好一些,这样能方便计时,如果是直线形的,需要一直摆,不方便。生:我们组认为,圆形更好一些,如果一直摆下去,黑板都摆不下了,太多了。小结:看来你们不仅找到了13时,还发现了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相信你一定能把24时都找到。现在请你们再次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意图说明:在动手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日”的理解。通过找“13”时,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1日是24时的体会。同时在讨论计时工具形状的问题上,感受时间的周期性与无限性,理解钟表设计成圆形的奇妙之处。感受到钟表作为计时工具的便捷性,既能刻画时间的周期特点,又能体现计时工具的变化与发展。活动2表示出全天的24小时,并标出一天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要求: 摆一摆或画一画,并标明时刻。 说一说,小组交流你的想法。(1)4人一组,表示出1日的24小时,并标明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2)学生汇报展示。小组1:我们小组摆了两个钟表,第一圈是从早上到中午,开始时间是1时,结束时间长针指向24,短针指向13。学生质疑:如果1天的开始是凌晨1时,那一天就不是24小时了,只有23小时了,所以1天不是从1时开始的。一天的开始应该短针指向12,是0时。小组2我们组通过画图,找到了全天的24小时,一天的结束时间是24时,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小组3通过摆小磁片,我们找到了全部的24时,24时对应着晚上的12时,这是一日结束了,第二日开始了,所以24时既是一日的结束,又是另一日的开始。一日的开始是0时。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寻找全部24时的过程中,深化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关系,发展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寻找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一天从0时开始。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体会一天的结束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将学生的困惑自然而然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环节三:渗透文化,感受发展(1)学生介绍数学文化师:其实将1日划分成24时,人们也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呢!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画出了一个神奇的古老的计时工具,看来你一定对这个“古代钟表”有了解,愿意来介绍一下吗?生:这是古代人们计时的工具日晷,它是用太阳的影子来计时的。上面有子、丑、寅等12个时辰,每个时辰代表2个小时。也是24小时。(2)教师补充数学文化师:看来,这名同学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其实计时工具在慢慢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你们今天上课时设计的24时钟表,比如这是16世纪的便携式钟表,上面就有24个数,表示这一日的时间,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12和24之间的关系,慢慢地就变成了你们今天看到的钟表了。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感受计时工具的变化过程中,再次深化了两种记时法的联系性,体会24时记时法的简洁性与唯一性,并感受到钟表作为计时工具的优越性,既能刻画时间的周期特点,又能体现计时工具的变化与发展。环节四:回归生活,体会价值 (1)解读信息,感知生活应用 师:24时记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能看到,比如以下这些地方,你能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麦当劳的营业时间是从凌晨0时到24时。生:银行的营业时间,是从8时到17时30分,也就是下午的5时30分。生:公交车道限行的时间,是从6时30分到8时30分,16时30分到19时30分,也就是下午的4时30分到7时30分。(2)师生交流,挖掘知识价值师:看来你们都读懂了关于时间的信息,公交车上午、下午分别限行了多久呢?咱们下节课接着来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思考一下,之前我们学习了普通记时法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非要学习24时记时法呢?生:因为学习了24时记时法就不用说上午、下午了,比较方便。 生:24时记时法每个时刻都是唯一的,不会混淆。 师:(板书)看来,你们体会到了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式间接、唯一。师:其实,24时记时法在高铁的车站、机场,这些地方经常看到,为什么这些地方都用呢?生:因为这些地方有外国人,他们看起来更加方便。生:因为这些地方不用写汉字,也能知道是几时。师:24时记时法还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表示方法。师:你们的收获可真丰富,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下课!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归现实情境,再次深化知识的价值,在学生读懂时间牌的信息后,发现24时记时法就在身边。感受通过数学的知识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体会了24时记时法的唯一性与简洁性,并了解24时记时法是国际通用方法的原因。24时记时法7.板书设计国际通用方法表示方式简洁、唯一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通过本课的内容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应用24时记时法表示1日中的时刻,通过和生活经验的对接,再次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所以我布置了如下作业内容。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日记、表格、绘画等形式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并和同伴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