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语文园地 部编版.DOC
-
资源ID:12385028
资源大小:267.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语文园地 部编版.DOC
语文园地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摘抄写得好的语句,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积累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教材以小伙伴讨论的形式提示了摘抄的要点:第一个小朋友提出了“读书时要有摘抄写得好的语句”的意识,第二个小朋友提出了“归类摘抄”的方法,第三个小朋友提出“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写下感受并背诵”的方法,第四个小朋友则提出了“标明出处”这一要点。作为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在教学时要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养成摘抄、作批注、积累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几个“得”后带补语的例子,旨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语感,今后能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并正确使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例句发现规律,总结“得”的用法;然后根据语言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行仿写、创写句子的练习。第二题是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续说这样的句子。教学时,要让学生发现句子中的特殊结构形式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律发挥想象,按照这种结构形式,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动形象、富有创意的句子。“书写提示”以8个字为例,提示了“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的书写要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重点写好难写的笔画“撇和捺”。通过老师的规范书写、学生练写、互评纠错、反复练习,逐步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背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采莲曲描写了少女采莲唱歌的场景:她们穿着与荷叶颜色一样的裙子,隐入了茂密的荷叶中。人们听到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出荷叶田田的姿态,又描摹出采莲女衣裳的美丽,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把古诗读通读顺,然后对照插图展开想象,领悟古诗大意,最后再让学生熟读成诵。1能合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4能了解“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的书写特点,写好“父、及”等带有撇、捺笔画的字。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教学重点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3能了解“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的书写特点,写好“父、及”等带有撇、捺笔画的字。4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教学难点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1归纳总结,交流分享在“交流平台”的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教材中的提示,明确方法,然后联系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具体分享交流,避免“空谈”。也可以先安排学生联系其中一篇课文进行交流,再共同总结。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交流阅读课外美文的经验,分享一些摘抄的方法。学会做读书笔记是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体现。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隐含的做读书笔记的基本方法,还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在交流分享中引导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不同方法。2紧扣文本,语言积累“词句段运用”要引导学生观察“例句”的特点,发现规律,进而尝试运用。古诗采莲曲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和诗情,不要把“日积月累”变成古诗教学。3示范临写,主动学习含有“撇”和“捺”的汉字书写,教师要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做好示范。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临写、讲评、再写等环节,把撇和捺写舒展。1回顾本单元三篇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做好批注。2收集王昌龄的相关资料。3多媒体课件。2课时第一课时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板块一交流总结,分享体会1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是怎样读课外书的呢?在读课外书的时候,你都用哪些方法来积累知识和优美的语句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交流平台”,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有哪些好的方法让我们来学习呢?2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和教师指名进行分享,然后相机进行指导和总结。3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或是自己平时课外阅读的优美的文章,谈谈你自己摘抄和积累的生动优美的语句,说说你的摘抄方法都有哪些。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出示相关的句段来进行赏析和指导。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大自然的声音)(1)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评析和批注。(2)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这个句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风以人的情感,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3)过渡:刚才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声音里面的美妙的句子,接下来我们继续分享其他课文的优美的句子。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父亲、树林和鸟)提示:这个句子紧扣“像树一般兀立的”这个状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对鸟和树林心存真爱的“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一个如痴如醉的爱鸟人。5学生阅读上面相关语段,交流感受,说一说什么是摘抄。摘抄,即在阅读文刊、文件等时,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回味。6学生阅读教材上四个小朋友的交流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一下摘抄的方法。老师适时归纳和指导。(1)读书时,主动勾画书中写得好的、优美的句子。(2)将好词好句进行归类摘抄,以便应用。(3)摘抄时,对那些写得生动的语句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喜欢的语句还可以背诵积累。(4)摘抄时,可以标明句段的出处,以备查询。7结合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做好总结归纳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适当拓展一些读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侧重点。(1)圈点勾画。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或偏差错误等等。(2)作好批注。在文章的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谈谈不同的见解或由此引发的感想,还可以指出原文的纰漏或是错误等。(3)写读书笔记。可以摘抄、编提纲、写体会。(4)巧做卡片。为了方便积累和记忆,可以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方便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和记忆。(5)善于摘抄。可以是摘抄型、提纲型、评价型的笔记。摘抄时要注意分门别类的摘抄,以便知识的记忆;还要注意边摘抄边记录,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8教师总结:“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希望同学们将读书时做摘抄的好习惯真正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让这些方法使自己学得更好,更扎实。板块二词句运用,方法迁移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第一组题的内容。读一读,想象句子描写的情形,然后照样子写句子。小家伙摔得还挺重。王老师急得直跺脚。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妈妈累得_。_得_。(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这几个例句,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都含有“得”字,“得”字前面一般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得”字后面的内容是用来补充说明前面的内容怎么样。这样每个句子的表达就能更加具体生动、形象。(3)学生互动交流,说一说平时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的这些句子。教师适时指导。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太阳把大地晒得热气腾腾的。花儿红得像燃烧的火。(4)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和观察都很仔细,能把句子写得生动具体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请同学们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吧!妈妈累得_。_得_。答案:直不起腰小狗跑直喘气2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组题。(1)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2)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1)学生自由朗读,谈一谈自己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2)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特点。(3)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小结。第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河流、大海”,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第二句中“月亮、小桥”的共同特点都是“弯弯的”,而且“弯弯的月亮”也是上一句的结尾,下一句的开头。(4)小结:像这样有趣、有意思的句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多学习。第二课时1能了解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父、及”等带有撇、捺笔画的字。2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板块一规范书写,感受魅力1导入: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很有魅力。要想将汉字写得美观,就要找出汉字的特点。2课件出示“父、及、英、柔、蒙、奏、雾、翅”这几个汉字。父及英柔蒙奏雾翅(1)引导学生观察这八个汉字,说一说这些汉字都有什么特点。(2)学生讨论交流,看看如何才能把这些汉字写得美观。这些汉字都含有“撇”和“捺”这两种笔画。要想把这些汉字写得美观,要做到“撇和捺要写得舒展”。(3)老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老师在田字格内书写汉字的演示,重点观察撇和捺的书写。小组内互相交流如何写好这两个笔画。教师相机指导。撇的起笔用力些,收笔轻一些,从右上起笔,往左下行笔;捺的行笔轻一些,行笔用力一些,收笔再轻些,从左上起笔,往右下行笔。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才优美。(4)学生在书上描红,再写一写,注意撇、捺的特点。(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6)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然后评价。(7)小结:书写汉字时不仅要把汉字书写正确,更要写得美观。当我们再遇到类似的汉字时,撇、捺要写得舒展一些,这样含有撇、捺笔画的汉字才能更加美观。板块二日积月累,提升素养1课件出示古诗采莲曲,学习生字。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内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罗”是边音;“裁”是平舌音;“蓉”的声母是r,不是y;“池”是翘舌音;“觉”这个多音字在此处读jué。3引导学生对古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讨论和学习。罗裙:丝罗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乱入:杂入、混入。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莲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闻歌:听到歌声。始觉:才知道。4过渡: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那么王昌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等。5过渡: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美满甜美的生活。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生动活泼,富有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诗歌去看看,去体会一下诗歌中的诗情画意。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碧绿的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让人分不明哪是莲花,哪是少女的容颜)。(她们)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采莲。6小结:古诗是我们古典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我们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课外大家可以积极地积累和学习一些其他的故事。1积极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小组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思想,通过思想的碰撞拓宽自己的思路,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精神。2关注学生,创建有效激励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况,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语言丰富多样,大胆、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