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 自行车局部写生 ▏人美版 (3).doc
-
资源ID:12389347
资源大小:2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 自行车局部写生 ▏人美版 (3).doc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自行车局部写生所属教材目录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这一课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目的是通过对自行车的写生,引导学生精细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习惯和线造型的能力。生活中自行车的线条非常丰富,大到车轮上的纹理,小到一个个螺丝,都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比较好动,如果能够把他们这活泼的精神状态应用到美术创作上,那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前很少学生在绘画中怎么去运用线条,本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认识线条在绘画中的奇妙性和灵活性。整节课内容都互相承接,并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以达到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物体形态的观察和认知力,学习准确把握物体形状的能力及透视的相关知识,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分析,用线条的绘画方式,从整体到局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表现出自行车的形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孩子对事物的新鲜感,对生活中事物形态的认知能力,发现生活的美好事物,感受线条的神奇。教学重难点重点自行车的结构和形状,线条的运用难点自行车的透视关系,比例结构及线条的表现力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一 、组织教学二、授新课1、看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行车的外形、了解结构总结其形态特征。2、老师通过对自行车的发展史、自行车中人性化设计、自行车的结构,拓展学生相像的空间,使学生在用线条表现自行车的同时,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3、学生绘画,老师辅导让学生把握好各种自行车的形体结构和主要特征,要较为准确地表现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设计时可以加入设计个性车或设计个性零部件等环节。使设计的自行车更加生动。同时也使学生的个人思想和感情得以宣泄和表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同学们,你们先想一下,平时生活中您们都见过什么交通工具?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都有哪些?现在自行车的种类有很多,大家说一下都有什么种类的自行车呀?自行车有多少岁了?深入研究: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中的或者见过的自行车的形状和构造,组成部分。讲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自行车的发展,和现代自行车的个性化设计来深入了解自行车,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2、欣赏图片,让学生想象的自行车与实际的各种自行车有明确的对比,加深学生对自行车的印象。3、如果用线条把自己喜欢的自行车画出来,同学们应该怎么画?提问学生自行车的组成部分,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问题,解析自行车的结构关系,组成部分,让学生知道自行车的基本结构。4、教师讲解绘画步骤,线条如何运用,演示自行车局部写生方法,画一些自行车的局部,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线条去绘画5、学生实践,对觉得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辅助示范等方式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帮助。设置问题,比如:自行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线有什么不同?车把、车轮、车身、车上的线条有许多变化,比如,车条是直线、车筐是交叉线、链子上是曲线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组发言,讨论绘画步骤和结构形式。让学生相互之间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给自己的自行车画上一些配件及挂饰,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回答其它的交通工具,如公交、摩托车等,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然后介绍自行车,把学生的思路转到本课。课堂小结2分钟1、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作品,对典型的作品进行分析2、 让学生总结自己画自行车的感受?3、 通过对自行车的学习,让学生对生活中事物形态有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且能够用线条将自己看到的事物表现出来,提高自己对生活美的认识!布置作业1分钟用线条表现身边的事物,3-5张。板书设计1、 自行车的结构2、线条的表现,用线条做简单示范教学反思学生眼和手的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自行车的比例掌握不够,但是表现出来的画面感十足,对线条的连贯性需要教师对学生进一步教育,小组讨论是很多学生不爱说话,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