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5课 京调 人音版.doc
京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倚音和跳音的唱法,能够熟练演唱整首歌曲,并能诙谐幽默地表演这首歌曲。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表演、体验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设计表演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体验京歌的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明白要诚实做人的道理。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京歌的韵味,幽默风趣地表演歌曲教学难点:歌曲第二段最后一句的节奏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歌曲铺垫1、课前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的伴奏音乐,创设情境。2、截取歌曲中说唱句的节奏进行师生问好。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要用特别的方式来向大家问好,请同学们模仿我向你们问好的方式来和我问好好吗?同学们你好(节奏加动作)老师你好(设计意图:新颖独特的师生问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起学生对说唱音乐的兴趣。)(二)导入新课师:老师先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妈?但是老师有个要求,听完老师的故事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故事中有几个角色,第二个问题是这几个角色分别是谁,第三个问题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教师按着蝈蝈和蛐蛐这首歌的节奏风趣幽默地说唱歌词)(设计意图:精彩的表演,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完表演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生:有三个角色,蝈蝈、蛐蛐、大公鸡(出示课件,请大家认识蝈蝈和蛐蛐)生:歌曲讲述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他俩相互吹捧、互相比说大话,到头来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听完之后要说一说这首歌有什么特点?(播放歌曲)生:有点京剧的韵味。师:回答的非常正确!像这样的现代歌曲融合京剧的元素就叫做京歌。(设计意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京歌,初步感受京歌的韵味,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三)学习歌曲,品味京歌歌曲分析:歌曲分为三个乐段(一)、学习第一乐段讲述顿音记号(短促、轻巧而有弹性)倚音记号(很快进行到主音上)蛐儿(儿化音)1、学生按节奏朗读第一段歌词。2、跟琴学唱第一段的旋律3、填词演唱4、检查第一段的学唱结果,及时解决有问题的地方(设计意图:新知识点让学生在感受中理解,在体验中感受,逐步地展开学习,由易到难,学生更容易掌握)(二)、学习第二乐段讲述说唱句的节奏、第二段最后一句的节奏1、学生按节奏朗读第二段歌词。2、跟琴学唱第二段的旋律3、填词演唱4、检查第二段的学唱结果,及时解决有问题的地方(设计意图:难点挑出来重点讲授,由易到难,学生易于接受)(三)、学习第三乐段讲述长音的拖腔和八分休止符1、学生按节奏朗读第三段歌词。2、跟琴学唱第三段的旋律3、填词演唱4、检查第三段的学唱结果,及时解决有问题的地方设计意图:(长音的拖腔和八分休止符是这一段的难点,重点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四)、三段合起来整体把握,以齐唱、分小组唱、独唱等形式检查学唱结果,及时解决问题师:通过检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这首歌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生:这首歌告诉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能浮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四)拓展延伸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角色的行当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是男子角色的统称,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旦”是女子角色的统称,分为:花旦、武旦、老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花脸,如包拯;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俗称小花脸,逗人发笑。我们这首歌的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就属于丑角。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京歌,学唱了京歌,体验了京歌的韵味,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同学们要自主地去探索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