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外语教学与测评研究(共4196字).doc
多模态外语教学与测评研究(共4196字)摘要:当前外语教学已不仅仅依赖语言文本,而是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资源进行整合。多模态外语教学作为一项基于意义构建为主的语言交际活动,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渠道的丰富程度,而忽略了语言本身的组织结构、使用特点、语法规律等知识内容。在话语分析和多模态教学互动影响的前提上,语言测评应立足通用知识,语言知识和语境的交互基础,对其中所涉及的衔接机制展开评价,继续探索语言表现与语言能力间的关联情况。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衔接机制;关联一、引言语言测试旨在对考生的语言表现(performance)进行测量,从而评估其可能具备的语言能力(capacity),进而了解考生当前的语言素养情况,以及对下一阶段的语言学习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语言测试的理论研究,逐渐从先前的测试的“构念效度”,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再到如今的语言能力标准,教师测评素养(assessmentLiteracy)等。伴随着最近十年网络以及数字媒体等传播技术的广泛使用,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在除文字以外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模态(modality)的共同作用下学习。模态即符号,是指人类通过感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调动三个及以上感官参与互动的方式称为多模态(multimodality)(黄海静,2015)。尽管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对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认同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口头和书面语言、图片、图片、空间甚至其他用于建构意义的符号资源,完成对教学主题和内容的传导。简单地讲,多模态外语教学更加符合当前的时代特征:1)给予学生更为灵活的学习时间安排;2)有着更加丰富外语输入和输出渠道,适时地迎合了个体学习者不同的感知风格需求;3)海量的学习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学习内容,而有效地刺激其学习动机,提升效率。尽管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所倡导的“线上+线下”教学机制在近年来得到了不少大数据的支持,但也给广大一线外语教师在测评上带来了不少新问题,譬如“如何有效判定线上资源在语言学知识,通用知识,跨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合理权重”?“如何有效测量线下个体学习者在小组协作过程中自身语言策略的使用?”“测评任务与任务之间是否有清楚的梯度区分?”等等。语言测评研究不仅在于关乎着对当前测试结果的记录和论证,更是包含了对随后教学形式,内容,目标等有关部分的改革与调整。多模态外语教学旨在更好地帮助教学和科研人员有效观察,记录和评估考生的语言表现,并将收集得到的测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对考生所映射的(相关)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进行区分和关联性研究。因此,基于多模态教学理念,我们首先尝试构建一个“关联互动”心理测量的测试视角,通过分析和讨论一些典型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测评研究特征,进一步地完成对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的描述和评价。二、选择性融合与选择性联结目前国内关于多模态(Modality)外语教学的测评研究较少,且该类研究的视角和讨论对象也存在着较大差别。不过多数研究都认同:不管哪一类型的多模态外语教学,其承载的语言信息都必须将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进行充分关联,才能有效激活语境的语意(Textual)、交际(Interpersonal)、概念(Ideational)(金艳,2010;吕生禄,2015;王瑞,2017;辜向东,钟瑜,2017等)(程瑞兰,张德禄,2017)。心理语言学研究认为,这种非真实的量化结果来自考生只参考了部分语境所做出的一种“选择性融合”的语言表现,即外语学习者对通用知识、语言知识、语境所展开的一个“选择性联结(Connectivity)”(张德禄,刘汝山,2006:285)。语境的意义在于帮助外语学习者明确交际目的、场景、内容、参与人、渠道等项目信息,并帮助其从自身已有的语言系统中“选择”符合上述要求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完成对当下话语信息意义和形式的重构语境作为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外语学习作为一门语言知识的学习。(其根本目的都旨在进行“记忆中知识框架(Frame)”和”客观事物摹本(Script)”(GillianBrown&GeorgeYule,2000)的关联性学习。三、隐性衔接机制在选择性融合中的意义和作用外语学习者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语言能力,才能有效完成对通用知识、语言知识和语境的选择性融合。语言测试对考生的语言能力表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受试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任务类型、体裁等条件的约束下,充分发掘语料信息的显性和隐性衔接机制,从而顺利地对文字进行理解;受试者需要选择性激活一项和多项语言能力,例如语言控制能力(Regulatory),语言交流能力,语言启发能力(Heuristic),语言告知能力(Informative)(Halliday,1989),最终完成其对知识和语境的有效联结。话语分析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测量人员对语料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需求和目的,完成对语料通用知识、语言知识的总结和分类。对显性和隐性的衔接机制的正确解读,都是学习者通过相应的语言策略完成“通用知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语境”和“通用知识-语境”的选择性融合。因此,关于隐性衔接机制的分析更多受到语言知识和语境的互动影响,即1)多模态教学是如何激活考生关于“通用知识-语言知识”关联的;2)在落实“语言知识-语境”有效关联的过程中,隐性衔接机制的触发阙值范围四、多模态外语教学的测评要求和问题多模态外语教学是多模态教学成果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继续应用,通常指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通过整合多种信息资源完成师生间信息交流的教学方式(苗京丽,2008)。该教学模式强调运用语言、视觉、听觉、空间、身体动作等多种模态协同作用参与外语课堂教学设计,是伴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教育技术(张德禄,2010)。我们认为,采用多模态外语教学可同一时间向学生传递通用知识(如学科知识),语言知识(外语技能操练)和语境(社会和文化信息);其次,可有效整合复杂的专业教学内容;第三,通过多模态协作,有效减低学生对外语阅读的认知负担,实现通用知识到语言知识的快速激活;最后,在符合该类课程的多模态教学体系中,教师和测评人员有着更多关于评价其语言表现的渠道,如考察学生的语言陈述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从视觉、听觉、空间、身体动作等。我们认为关联偏差的最小化问题,就是学习者在交际场景下,通过利用各种衔接机制提升对语料语义信息的获取“成功率”问题。外语学习者的首要目的是明确“知识-语境”间的选择性融合关系,即如何利用衔接机制完成对通用知识(语义背景信息),语言知识(语义认知规则),语境(语义具体范畴)的三者高效交互影响。然而事实上,这三者的交互影响并不是同步的。在课题先前关于“注意力偏向”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母语是汉语的外语成年学习者全程都体现出一种语用偏向(Preference)。该条件下学习者很少形成“通用知识-语言知识-语境”的互动关联学习模式,相反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更多的通用知识,从语境中获取某些语义信息作为关联的核心,语言策略的大量使用更多依赖的是其各种心理策略的应用,例如词汇间的包容关系(Compatibility),步骤关系(Step)、层次关系(Stack)等。由于缺乏来自语言知识和语境的选择性融合部分,因此多数外语学习者难以在语义连贯的层面得到显著提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外语教学始终在语言的输出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各种多模态任务在教学中的频繁使用,使得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拓展其通用知识。五、结束语语言表现是语言能力的外在体现,是语言使用者在当前交际场景下的一个遣词造句的过程。成功的语言使用者需具备该场景下相关的通用知识和语言知识,同时适时地调节个体内在的心理行为属性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关于外语语言使用的策略能力,从功能上分析可以视为学习者对语料衔接机制的一种内在探索和调节。这是对先前存在的“知识”进行不断地整理和维护(王旭,2013)。测评人员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兼顾三者,才能完成对语言能力(ability)和语言潜能(aptitude)的区分。前者重在关注词汇链间的句法衔接,尤其注重对其语言“显性”特征的分析。后者则是考察考生对语篇整体语义连贯性的梳理,看重对隐性”特征的不断发掘。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讲,是希望学习者借助更多的媒介渠道完成三者的有效关联;以及期待学习者能够通过语言策略的有效使用,完成从显性衔接机制到隐性衔接机制的平衡过渡。参考文献:5程瑞兰,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刊成果为例M.中国外语,2017(5):36-44.6黄海静.多模态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以英语词汇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15(14):23.7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苗京丽.高校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008.9王旭,语言测试中语言能力的哲学视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6):46-47.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