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关系(共2910字).doc
-
资源ID:12487849
资源大小:1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创新能力培养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关系(共2910字).doc
创新能力培养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关系(共2910字)摘要:文章详细论证了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间的关系,指出专业认证中的各项要求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化、可操作化。因此,经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从客观上具备了全面、系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能力、过程和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人或群体在社会语境下产生的新颖性和有用性统一的感知1。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现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有以下几种方式:在培养计划中设立创新学分,开设创新课程,学生通过选修各种创新课程或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完成创新学分;通过综合类实验、创新实验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立项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这些措施的确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但它们是断续的、局部的,没有清晰的理念、明确的目标以及系统的方法,还没有形成创新培养系统。它们的缺点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无法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也就无法形成持续的、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事实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创新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文化。创新的理念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的意识和思维中,像泉水一样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它培养出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型人格,能在自己专业领域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人才。近几年,逐渐被我国各高校重视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实质上就是要求从本科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工程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6个英语国家在1989年发起和签署华盛顿协议,根据该协议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我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如下所示2。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必备的研究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现象和问题,表达个人见解;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对本专业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恰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了解国际动态,关注全球性问题,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特征是新颖性和有用性的统一。也就是不仅是新,而且这种新要有用,对个人、国家甚至人类社会有用。专业认证第一条要求工程领域学生具有人文底蕴、有社会责任感,就是将学生在工程领域中独特、新颖的想法引向正确的方向,使之成为有利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另一个特征是社会性。创新能力虽然是人与生俱来的,但是它是个人或群体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下产生的,是人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结果3。创新能力就像一粒种子,而社会文化环境就像土壤。创新能力这粒种子只有在社会文化环境这片广阔的土壤里才能生长发芽。人与环境互动有多种含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得信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富的信息为我们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借鉴,提供灵感。因此,专业认证中第五条就要求学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创新灵感。在团队中,通过与他人协作获得创新、实现创新。因此,专业认证中第六、七条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能和周围的人友好互动,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社会和环境支撑。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正是专业认证中的第二条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专业、综合、方法论等各方面知识组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优化的知识系统,这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从创新能力的构成来看,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特征是批判性思维,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后,还要会分析问题。这就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第二个要素,即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性思维为代表,善于以多种方式,从众多的现象中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因此,专业认证中的第三条要求强调学生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后,最终要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第三个要素,即创新技能。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善于综合分析和研究,善于从众多的解决方案中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因此,专业认证中的第四条对学生毕业做出了明确要求。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个人的视野。视野越宽,创新能力越高,越能创造出有益于全人类的东西。专业认证中第八条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秀之处,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对个人、团队是这样,对一个国家、民族更是这样。而维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就需不断学习,汲取新的信息、知识,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认证中第九条要求学生能够终身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从而使得创新能力具有持续性。综上所述,专业认证中的各项要求按创新能力的特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化、可操作化。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毕业要求做了严格规定。为了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从师资配备,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到课程设置,甚至每一门课程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因此,经过专业认证的本科培养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参考文献:2乐清华.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解读Z.暨南大学专业认证报告,2017,(10).3翟雪松,束永红.创新能力的内涵、测量与培养访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前主席布拉德·霍坎森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5):4-10.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