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读后感10篇.doc
读论语读后感10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这本书由孔子及其弟子一起编录而成,记录了大量有哲理的话。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读论语读后感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篇一】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 神于天,圣于地 的境界。这 神于天,圣于地 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 三才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孔夫子说: 去兵。 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 去食。 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着他说: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 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 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 恕 字吧。 什么叫 恕 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 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 忠恕 这两个字了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 恕 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以什么叫 仁者不忧 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 恕 字以外,还有一个是 仁 字。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 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 知人。 了解别人就叫智慧。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有一则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篇二】说来也巧,6月中旬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刚好是李泽厚,标题是:八十李泽厚,寂寞的先知。他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二十几岁即因与美学名家朱光潜论战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学术性的美学书籍居然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读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将这本500多页的书读完,非常、相当有成就感,毕竟是第一次全部读完这本书(也为自己汗颜,毕竟这也是系里的必修啊!)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读钱穆的孔子传,比起他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相对简单易读,而且呈现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较可爱。对论语的解读,几千年来从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 心灵鸡汤 式么?比较出名的几大学派,有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现代儒学等等。人家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论语的开头,就明确指出,这本书在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会里奔走救赎礼崩乐坏的时代的孔子。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没有哲学思辨的成分。当我们从前三三两两读着论语里的篇章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也正是如此。而李泽厚则否定了这种看法。论语不是散漫的无体系的格言。相反,通篇读完,孔子的思想已经浮出水面。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教育及政治思想。但中国人确实不善于思辨哲学,论语所体现的哲学为 实用理性 ,即一切思想均可应用于政治和生活。因此与西方的哲学体系分发为两种不同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分别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在。孔子思想的源头及最终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关系。氏族长不仅在政治上统领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尧舜。因此,中国人对统治者向来要求 内圣外王 ,及 社会性公德 与 宗教性私德 不分。同时,这些首领是由古代负责与上帝沟通的巫师发展而来。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政教统一。孔子的贡献之一,在于对氏族社会形成的一些典礼,礼仪,重新进行解释,内化为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即 仁 。比如守孝三年的制度,古已有之。而在孔子这里,就解释成了,婴儿从出生到脱离父母的怀抱有3年的时间,因此孝子要用3年的时间来报答父母,已寄哀思。 礼 经情感化而变成 仁 (所谓 情本体 ),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积淀,团结了整个民族。以上所述的 情本体 两种道德 等等,只是今读所阐述的基本的理论基础。论语各章,从一些细节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解释、补充及说明。当然,今读的目的之一是还原真实的孔子。如果在读论语之前,读者不去接触其他各家的阐释,则各章中所显现出来的孔子形象,也绝不是后世所看到的在神坛之上受人膜拜的圣人。比如,孔子的 经 与 权 ,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理论上三年守孝,那如果守孝一年之后,你觉得自己可以接受锦衣玉食,孔子也认为可以,因为守孝是为了寄托哀思,时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如何报怨?以德么?不是,孔子说,要 以直报怨 ,公正对待,这就是报答别人怨仇的方式,犯不着人家打你左脸,你右脸也伸过去给人家打.孔子的弟子中,除了颜回最为人熟知之外,论语中所刻画的其他的人物,也各有特性,栩栩如生,如勇猛的子路,好辩的宰我,迟钝的樊迟,修身养性的曾子,一心从政的子张等等。对待不同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可谓因材施教也.松下幸之助创办的旨在培养青年政治力量的松下政经塾,将论语列为学员必读科目,且必须熟练背诵。论语的魅力,跨越时代与国家。如果有时间,还是可以多读几遍滴!【篇三】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 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于丹也说: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意是说 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总是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说 学习好苦啊 ,其实这都是把学习当成别人的事,没有从心底真正热爱学习的表现。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 ,人的整个生命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丰富内涵升华灵魂。若是把学习当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个过程实在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是若发现了读书学习的好处,享受这个过程,那便也是件愉悦的事情。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要和一个正直、诚实关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仿佛现在还回荡在耳边。 朋友在我们的身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和对自己有好的影响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如书中提到的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篇四】聪明的,你曾告诉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所以论语中这样说: 子曰: 由。诲女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子路这样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啊!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呢?在班里老师说完一旦数学题总会问: 懂了吗? 大多数时间,只要大多数人说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 懂了 。这常常让我内疚。我有时是那个大多数,有时是那个小部分,但是每当我不懂时,我总会犹豫片刻,开始 天使 和 魔鬼 的斗争。 天使 总让我,说实际情况,而 魔鬼 总是不顾一切让我喊 懂 或沉默不语。有时 天使 似乎胜利,可当我连 不 的口型都做好时,只要同座轻松地说: 太简单了,早就懂了! 我就乖乖地闭上了嘴。我就没有子路这样的智慧,因此我的学习总是让人不安一。学习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学习上的诚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诚信。有人为了交朋友,明明喜欢深蓝色,见朋友喜欢暖色,就也说自己也喜欢暖色。我有一个朋友胖胖的,很可爱,我很佩服她的诚实。一次老师在垃圾桶边发现7个吃过的口香糖, 谁吐的? 没人回答,只见她站起来说: 我吃了2个,一个红的,一个黄的是我吐的。 她的脸因羞涩变得很红,可是她是唯一诚实回答的人。子曰: 人而无信,不其可也。打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得真对。一个人如果连说话都没有诚信,我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是可以的。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面对两个小孩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不懂装懂,绝不糊弄孩子。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读书能够懂道理,更为了好好做事情。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看我的吧!【篇五】孔夫子曾经说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以及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 人 ,探究的是无限的 人 ,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 仁与德 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 仁与德 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篇六】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 ,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 等。即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 事父母能竭其力 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 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篇七】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是论语中的第一句话。论语第一句话就讲学习,决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着儒家对学习型人生的向往,告诉我们学习是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生命成长就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造物主给了我们什么,二是我们努力到什么水平。因此,所谓命运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互动的结果。先天条件是不能选择的,只好把它叫做命,我们要尊重它,因为它是后天发展的物质条件,它决定着我们可以往哪些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儒家认为,做人首先要 知命 , 子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 。 知命 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科学态度,就是尊重事实,就是接受自己,就是给自己的发展科学定位。这是科学发展观。 知命 才会 安命 , 安命 的人会把人生的宝贵精力从怨天尤人中解放出来,从而专心致志谋发展。安命以后,心有所止,气定神闲,所以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桑兰坐在轮椅上笑对人生。安命之后,一个人才能积极从现有起点出发,创造自己的未来。所以知命、安命是人生成长的第一步。知命、安命就是接受、承担今天所不能改变的现实。但是生命状态中不仅包括不能改变的现实,还包括可以改变的元素。对于这些元素,应尽到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感谢造物主,他只决定人类命运的一半,把另一半交给了人类自己。因此,当我们失意的时候,不要忘了造物主还给了我们一半的生命自主权,因此一个人永远都不可消沉。当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也别忘了,人不可能无所不能,人是有命管着的,必须量力而为。所谓成长,专指对于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的充分发展。而充分发展唯一手段就是学习。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以及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这个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正是这样的 不耻下问 而造就了许多伟人。【篇八】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 乡党 , 先进 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不敢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 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 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 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 听政 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周礼因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束缚,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连圣人孔子都说: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 礼崩乐坏 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精神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篇九】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 朝闻道,夕可死 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孔子曾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 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 见义不为,无用也。 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 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篇十】论语是本大书,可谓是中华文化之滥觞,影响深邃,寓意宏远。对于塑造中国社会风尚和中国人人格可以说是影响很大。论语讲 仁人 ,讲 君子 ,讲 忠君爱民 ,讲 父慈子孝 ,讲 为学为政为人 的道理,绝对够得上是中国式的百科全书。为了能够读懂或者说充分理解论语书中的道理,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两遍,南环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的大部分,看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在百度百科中查阅了有关孔子的条目。论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对它发生兴趣,自郑玄以下注解论语历代不乏其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那它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说到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笔记,按理这是没什么可推崇的,谁不会记笔记,哪个人一生还感悟不出几条人生哲理或者信条?值得这样大书特书,细加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书高妙就高妙在虽然是往圣先哲的只言片语,但是它却自成一个体系,有一套价值观,有其普世价值。因而为读书人所推崇,最后发展成了一门道统,成为了孔子以后特别是汉朝以后的主流思想。可以说它几乎统治了中国社会2000年,因而即便是今天的中国,如果你与人交流,特别是进入社会的最小单位 家庭时,你也会发现处处流露着儒家的思想,也就是论语中所宣扬的那些东西。从论语上看,我以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这么几个。一个是 仁 的思想,这里头包括 仁政 和 仁人 的思想。另一个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思想。还有 礼 和 孝 的思想。就今天看来,孔子的守礼和尽孝似乎达到了近于迂腐的程度,不知道变通,死教条。但是因为现今社会大家常常失 礼 和不 孝 。所以也没有单拿出来批判的必要。况且,孔子的礼和孝的思想就意义而言,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极意义。【十一】论语是本大书,可谓是中华文化之滥觞,影响深邃,寓意宏远。对于塑造中国社会风尚和中国人人格可以说是影响很大。论语讲 仁人 ,讲 君子 ,讲 忠君爱民 ,讲 父慈子孝 ,讲 为学为政为人 的道理,绝对够得上是中国式的百科全书。为了能够读懂或者说充分理解论语书中的道理,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两遍,南环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的大部分,看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在百度百科中查阅了有关孔子的条目。论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对它发生兴趣,自郑玄以下注解论语历代不乏其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那它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说到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笔记,按理这是没什么可推崇的,谁不会记笔记,哪个人一生还感悟不出几条人生哲理或者信条?值得这样大书特书,细加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书高妙就高妙在虽然是往圣先哲的只言片语,但是它却自成一个体系,有一套价值观,有其普世价值。因而为读书人所推崇,最后发展成了一门道统,成为了孔子以后特别是汉朝以后的主流思想。可以说它几乎统治了中国社会2000年,因而即便是今天的中国,如果你与人交流,特别是进入社会的最小单位 家庭时,你也会发现处处流露着儒家的思想,也就是论语中所宣扬的那些东西。从论语上看,我以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这么几个。一个是 仁 的思想,这里头包括 仁政 和 仁人 的思想。另一个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思想。还有 礼 和 孝 的思想。就今天看来,孔子的守礼和尽孝似乎达到了近于迂腐的程度,不知道变通,死教条。但是因为现今社会大家常常失 礼 和不 孝 。所以也没有单拿出来批判的必要。况且,孔子的礼和孝的思想就意义而言,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极意义。 第 26 页 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