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财务状况表及其填表说明.pptx
通用财务状况表及填表说明合肥市经普办2009.2 通用财务状况表及填表说明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财务状况表分类原则及重要性财务状况表分类原则及重要性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企业普查表企业普查表(G603(G603表表) )填表说明填表说明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非企业普查表非企业普查表(G604(G604表表) )填表说明填表说明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服务业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服务业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要求 第一部分 财务状况表分类原则及重要性一、财务状况普查表设计原则一、财务状况普查表设计原则二、会计制度现状二、会计制度现状三、通用财务状况表的分类三、通用财务状况表的分类四、通用财务状况表的重要性四、通用财务状况表的重要性 一、财务状况普查表的设计原则设计财务状况普查表遵循四项主要原则:设计财务状况普查表遵循四项主要原则:(一)遵循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一)遵循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二)兼顾现行会计制度(二)兼顾现行会计制度(三)强化普查内容和指标设计规范化(三)强化普查内容和指标设计规范化(四)注重可操作性,尽可能减轻基层负担(四)注重可操作性,尽可能减轻基层负担 二、会计制度现状(一)企业会计制度(一)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20062006年颁布)年颁布) 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20012001年颁布)年颁布) 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2004年颁布)年颁布)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22002年执行)年执行) 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二)非企业会计制度(二)非企业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1998(1998年执行年执行) )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1998年执行年执行)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52005年执行)年执行) 其他会计制度其他会计制度 三、通用财务状况表的分类 根据会计制度类别不同,财务状况普查根据会计制度类别不同,财务状况普查表可以分为两大类: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一)企业普查表企业普查表(G603G603表)表) 有有6 6种表式种表式, ,财务指标是共有的部分财务指标是共有的部分, ,见经济见经济普查培训用表普查培训用表 (二)(二)非企业单位普查表非企业单位普查表(G604G604表)表) 四、通用财务状况表的重要性 经济普查目的之一是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重经济普查目的之一是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要的基础数据, ,计算计算GDPGDP的重要基础资料来源的重要基础资料来源于财务状况表。于财务状况表。 当前的统计现状,当前的统计现状,G603G603表和表和G604G604表常规统计表常规统计没有统一规范化、常态化。常规统计:国家没有统一规范化、常态化。常规统计:国家布置布置1111个行业大类的抽样调查,我市开展过个行业大类的抽样调查,我市开展过重点服务业调查,但由于涉及单位多、范围重点服务业调查,但由于涉及单位多、范围广、难度大。广、难度大。 第二部分 企业普查表(G603表) 通用财务状况表 我们从普查指导员的工作任务着手,要完成这样的普查登记任务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针对这些知识和技能展开专业知识的培训。 普查指导员在普查登记阶段的主要任务及流程有: 1.根据单位清查结果,分发普查表; 2.在县、乡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查指导员的指导下,帮助被调查单位填写普查表; 3.按照方案规定的要求,收集普查表,并对填报内容进行人工初审; 4. 对普查表进行整理、装订、上交; 5.在填报普查表的过程中,普查指导员应及时向上级普查机构反映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接受上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检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 企业普查表(G603表) 通用财务状况表主要内容一、知道G603表的填报范围;二、知道G603表的主要内容;三、了解如何帮助被调查单位填报普查表;四、明确对普查表进行哪些审核。 一、一、G603表的填报范围表的填报范围 填报G603表的企业为第二、三产业全部法人企业(除规模以上工业;资质内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铁路运输业企业;银行业及相关金融业、证券业、保险业企业;军队;武警11个行业)。 二、二、G603表的主要内容表的主要内容 1、存货指标 2、资产负债类指标 3、利润及分配类指标 4、工资和分配类指标 5、从业人员数 6、其他反映行业特点的指标 7、限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填报指标 三、帮助被调查单位填写普查表三、帮助被调查单位填写普查表 对于会计制度健全的单位,其财务状况的普查内容可以从其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相关费用表中取数计算填报; 对于会计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就要根据普查指标解释的含义结合调查对象的实际进行填报。 第一种方法是对于会计核算基础比较健全的企业,从被调查单位的财务报表中选取普查表的指标进行填报。 目前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有新旧两种。 新旧会计制度:(见黄色封面培训教材P48) 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新会计准则”并存。 新旧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 固定资产原价(旧);固定资产(净值)(新); 利润表利润表 名称“营业费用” (旧);“销售费用” )(新); 主营业务收入、支出和其它业务的收入、支出(旧);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新); 投资收益在营业利润之后(旧);投资收益在营业利润之前)(新)。 原原“营业费用营业费用”名称调整为名称调整为“销售费用销售费用”等等将主营业务和其它业务的收、支均合并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将主营业务和其它业务的收、支均合并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投资收益由营业利润之后调整到营业利润之前投资收益由营业利润之后调整到营业利润之前 这里强调: 职工工资和福利费: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福利费两部分。 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这里的职工包括正式和临时聘用全部职工正式和临时聘用全部职工。 根据会计“应付工资”科目的本期贷方累计发生额填报,或根据企业成本费用明细表中“工资”项本期累计发生额填报。 另外有些企业的会计报表是将非正式职工的工资计算入成本中,因此应将成本明细表中的“人员工资”计入“职工工资”。 这里强调: “职工福利费”应根据企业成本和费用明细表成本和费用明细表中“福利费”项本期累计发生额填报。 二者之和为普查表中“职工工资和福利费”指标值,不能填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数据。 这里强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年末从业人员数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年末实有人员数。 包括在各单位工作的在岗职工以及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年内各月平均拥有的人数 。 这里强调: 存货项可从企业12月31日的时点财产清查表中核查该数据;本年折旧项是从资产负债表中折旧项计算得到,采用年末数减去年初数得到;实收资本的构成项取自企业的备查帐上取值。 第二方法是对于会计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就要根据普查指标解释的含义结合调查对象的实际进行填报。如果调查对象有年度的税务清算报告,得到该企业年度的营业收入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值,可以据此检验年度数据的准确性。 指标解释见培训教材(黄色封面)的P39-42 这里只重点介绍几个对国民经济核算影响较大的,应当特别关注的指标的含义:本年折旧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本年应交增值税、营业利润、职工工资和福利费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固定资产原价: 固定资产指使用期超过一年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超过两年的也包括在内。固定资产原价是指企业在购置、自行建造、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支出总额。 固定资产折旧: 指对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价值的补偿。一般根据固定资产原价和确定的折旧率计算。 本年折旧: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合计数。 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金及附加: 指企业与营业收入有关的,应由各项经营业务负担的税金及附加。 中小企业纳税基本税种 ,简单说有:营业税、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企业所得税等等,以及地税的一些附加税和小税种。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税金税金: 指企业按照规定从管理费用中支付的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本年应交增值税本年应交增值税: 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 营业收入可采用税收数据倒推营业收入的方法,检验调查对象填报的营业收入值的合理性。这里简单地将营业税税率定为5%; 增值税按销售收入17%、6%、4%缴纳(分别适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生产加工纳税人和商业企业纳税人),可以用税金值除以税率倒推营业收入。 几个基本税种及其税率 1、营业税按提供的服务收入5%缴纳; 2、增值税按销售收入17%、6%、4%缴纳(分别适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生产加工纳税人和商业企业纳税人) 3、城建税按缴纳的营业税与增值税之和的7%缴纳; 4、教育费附加按缴纳的营业税与增值税之和的3%缴纳; 5、地方教育费附加按缴纳的营业税与增值税之和的2%缴纳; 6、企业所得税按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以后的利润)缴纳(3万元以内18%,3万元至10万元27%,10万元以上33%); 利用相关数据推算营业收入的案例利用相关数据推算营业收入的案例:案例1:服务业营业税按提供的服务收入5%缴纳; 主营业务收入=应交营业税/(1+ 5%) 利用相关数据推算营业收入的案例利用相关数据推算营业收入的案例:案例2:批发零售贸易业方法一:小规模商业企业纳税人的征收率为4。 主营业务收入(最低收入)应交增值税/(十征收率)方法二:利用费用指标推算 主营业务收入(最低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费用合计)/(十毛利率) 营业利润: 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 一般是从主营业收入中扣除主营营业成本、主营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得到。 职工工资和福利费: 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反映的是报告期的发生额。 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开支的各项福利支出,包括企业为职工提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医疗保险费,以及从成本费用中列支的集体福利补贴、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房租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冬季取暖费,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它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实际发生的各项福利费用。需要归纳计算填列。需要归纳计算填列。 应付工资总额和职工福利费不包括企业用净利润、福利基金支付的工资、奖励、福利等费用。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在本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本单位的不在岗职工。 121221月平均人数月平均人数月平均人数数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2月末从业人员数月初从业人员数月平均人数 四、普查表四、普查表(G603表表)的审核的审核 普查指导员在收到普查表后,要对普查表进行人工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为单位数、完整性、准确性。 1、单位数的审核,是指将收到的普查表与应填写普查表的单位数进行核对,检查是否存在发出报表未收回的情况,如果存在,要进一步查明原因,该补报的要补报。 2、完整性检查,是检查普查表的调查项目是否填报齐全,有无该填未填的漏项(要特别注意企业普查表中的生产经营情况,单位是否漏填),如果有,应及时与调查对象联系,据实补填。 注意:注意:调查表中指标尽量不空项,如本企业不涉及某指标,则划“”; 如某项指标值不发生(会计相关科目为零)则填“0”,如果空白,则视为数据空缺。 3、准确性审核,是针对普查表内容而言,就是要检查表内有无错项、指标内容是否正确真实等,发现错误要与普查对象联系,及时纠正。 603-6表的部分主要审核关系如下:1.“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不得为空,不得取1和2以外的数值2.固定资产原价本年折旧3.实收资本 04.国家资本 05.集体资本 06.法人资本 07.个人资本 08.港澳台商资本 09.外商资本 010.营业收入 0 11.营业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12.营业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13.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14.人均实现营业收入在1000元1000万元之间以外的企业,请被调查单位予以核实;15.人均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在100元100万元之间以外的企业,请被调查单位予以核实;16.月人均工资和福利费在40040000元之间以外的企业,请被调查单位予以核实;17.人均实现营业利润大于100万元的企业,请被调查单位予以核实。 以上介绍的针对普查指导员的工作内容,要求普查指导员应具备的技能,也是我们对普查指导员进行培训时应讲解的内容之一。 作为基层普查机构要明确填报范围,清楚了解普查指标的填报方法。 关于填报方法,不仅要清楚的知道如何从财务报表中选取普查指标值,还要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普查指标的指标解释和推算办法。具体内容见培训教材的“财务状况表填报说明”这里就不展开讲解。 审核流程 录入前,收表时(普查指导员)首先审核调查表的完整性,然后进行一致性审核,检查指标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逻辑关系与经验); 录入中按审核关系审核,对不通过审核关系项进行说明; 县级按审核关系审核,并分类说明不通过审核关系项情况及特殊情况; 针对基层表的审核不仅要满足程序中的审核要求,还要对营业收入人均值、营业利润人均值、从业人员报酬人均值、利润率、折旧率等指标的奇异情况进行查询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