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pptx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1.1.五种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及预防原则;2. HBV的生物学性状:基因组结构与编码蛋白、复制、分型、抵抗力;3. HBV的致病与免疫机制; 4. HB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其临床意义。 1.HAV、HCV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与免疫机制; 2.HAV、HCV、HDV、HE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HDV、HEV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与免疫机制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 HDV)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HEV)肝炎病毒的类型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病毒科病毒属HAV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HBV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HCV正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HDV未确定丁型肝炎病毒属HEV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属肝炎病毒的分类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AVHBVHCVHDVHEV大小27nm42nm60nm35nm32nm包膜-+-基因组+ssRNA7.8kbdsDNA3.2kb+ssRNA9.5kb-ssRNA1.7kb+ssRNA7.6kbORF141数个3肝炎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第一节 甲型肝炎是世界性急性传染病: 占病毒性肝炎的 50,年发病数超过200万 我国成人HAV抗体阳性率:7090%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甲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肝脾肿大 黄疸 转氨酶升高 血胆红素升高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不转变成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 HAV的重要生物学性状病毒颗粒呈球形,无包膜,直径 27-32 nm 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有7个基因型 ,中国主要流行A 亚型抵抗力较强 60条件下可存活4小时 在淡水、海水、泥沙和毛蚶等贝类中可存活数天至数月HAV电镜图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基因组:+ssRNA,7.5kb,只含一个ORF VP1、VP2、VP3:衣壳蛋白,含中和抗原表位 VP4:小分子多肽,功能未明 VPg :病毒基因组连接蛋白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 HA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1.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2.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密切接触 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毛蚶 1988年春季上海发生甲肝暴发流行 发病人数超过30万例,死亡47人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过程 潜伏期: 1550d (平均30d) 潜伏期末及急性期粪便大量排出病毒。传染性强 4. HAV在肝细胞内增殖缓慢,一般不直接造成肝细胞的损害。 5. 致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HAV的致病与免疫机制 1. NK细胞的杀伤作用 肝细胞溶解 2. 特异性细胞免疫(CTL) 肝细胞溶解 3. IFN 增加肝细胞HLA表达、 CTL作用增强 显性或隐性感染均可获得稳定和持久的免疫力。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 抗-HAV IgM检测:早期、快速诊断。2. 抗-HAV IgG检测:了解既往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3. RT-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HAV RNA 四、防治原则 1. 加强食物、水源和粪便管理。 2. 预防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与血清学过程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第二节乙型肝炎流行久远、传播广泛,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 3.7亿人携带 HBV我国为高流行区: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感染率:57.6% HBsAg携带率:7.18% 慢性乙肝病人:2000万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HBV的重要生物学性状HBV电镜图(一)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见3种类型颗粒:1. Dane颗粒:球形颗粒,42nm,完整病毒颗粒,具传染性。2. 小球形颗粒:中空颗粒,22nm 由病毒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 装配而成 ,无感染性。3. 管型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BV的形态与结构示意图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BV的基因结构示意图 dsDNA,3200bp,不完全双链DNA 含4个ORF:S区、C区、P区、X区 S区:S基因HBsAg PreS1基因 PreS1 (前S1) PreS2基因 PreS2 (前S2) C区:前C + C基因 PreC蛋白 HBeAg C基因 核心蛋白(HBcAg) P区:DNA多聚酶 X区:HBxAg(可反式激活广泛的启动子)(二)基因组结构与编码蛋白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BV DNA多聚酶结构示意图 含4个功能区: 末端蛋白区 (terminal protein,TP) 空隔区 (spacer) 逆转录区 (reverse transcriptase domain,RT):同时具有逆转录酶和DNA多合酶活性 RNase H区 (RNase H,domain,RH)(图片引自David M. Knipe, Peter M. Howley.Fields virology 6th ed.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13)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纯化的HBsAg电镜图(HBV表面抗原) 有共同的 a 抗原和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表位(d/y, w/r) 有四个不同亚型:adr, adw, ayr, ayw 在血液中大量存在 可诱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不同亚型间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可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Pre S1、Pre S2 介导HBV吸附于肝细胞表面。HBcAg (HBV核心抗原) 主要存在于HBV核衣壳表面,亦可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核、胞质和胞膜上,一般不游离于血循环中。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病毒复制的指标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HBV的复制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12.1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BV复制周期示意图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四)HBV的血清型和基因型 血清型: 根据 adradr, , adwadw, , ayrayr, , aywayw 基因型: 根据核苷酸差异分为8个基因型:(AHAH)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五)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HBV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宿主范围狭窄,自然状态下只能感染人和少 数灵长类动物。 1. 动物模型:黑猩猩是对HBV最敏感的动物。 鸭、树鼩及HBV转基因小鼠被广泛用于筛选抗病毒药物及免疫机制的研究。 2. 细胞模型:HBV的体外培养困难,人原代肝细胞或病毒DNA转染的肝癌 细胞系培养HBV。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抵抗力较强 耐低温、干燥、紫外线、70%乙醇 100加热10min可灭活 常用消毒剂: 0.5%过氧乙酸 5%次氯酸钠 环氧乙烷 (一)传染源: 病人、无症状携带者(二)传播途径: 1. 血液、血制品及医源性传播: 输血或血制品、器官移植、外科手术、牙科手术、血液透析、采血、注射及内镜等诊疗过程。 2. 母婴传播: 胎盘传播、围产期传播、哺乳传播,其中以围产期传播为主。 3. 性接触及密切接触传播:唾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等。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HB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HBV相关疾病 HBV无症状携带者 重症肝炎 急性肝炎 慢性乙肝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90% HCC与 HBV慢性感染有关 (三)致病与免疫机制 免疫病理反应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1. 细胞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CTL的杀伤作用、细胞因子的作用 、肝细胞凋亡。 2. 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免疫复合物导致型超敏反应。 3. 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暴露肝特异性脂蛋白(LSP)抗原和肝细胞膜抗原(LMAg)。 4. 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5. 免疫逃逸与慢性肝炎 6. HBV与原发性肝癌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过分强烈的细胞免疫 大面积肝细胞损伤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HBV基因变异 抗原性变异 逃避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作用 慢性肝炎 隐匿性肝炎(occult hepatitis HBV infection, OBI)HBV变异与免疫逃逸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BV重要的基因变异:S S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a”a”抗原变异抗原变异 HBsAgHBsAg抗原性改变抗原性改变 G145R P120T T131K D144A G145R C121X P120T T126S T131N M133L K141E D144E G145R诊断逃逸诊断逃逸 免疫逃逸免疫逃逸Pre-coreCoreHBVnt150nt530X prot1762/641896PolG1896A (stop)Pre-C 基因变异基因变异 G1896 A: Pre-C区第28位密码子 TGG TAG HBeAg 翻译受阻翻译受阻 C基因核心启动子双变异基因核心启动子双变异 A1762T,G1764A 病毒复制受阻病毒复制受阻C基因突变:基因突变:CTL逃逸突变株逃逸突变株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HBV基因整合可导致宿主DNA缺失、重排或转位,最终引起染色体畸变。 X基因整合可作为致癌的启动因子。 三、HB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一)HBV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 HBsAg HBsAg,抗-HBs-HBs HBeAgHBeAg,抗- -HBeHBe 抗HBcHBc (二)血清HBV-DNA检测(三)血清DNA多聚酶检测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四、HBV的防治原则(一)HBV的预防 加强传染源的管理:筛选供血员 控制家庭内传播:提倡家庭成员接种疫苗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HBsAg 基因工程疫苗 被动免疫: HBsAb免疫球蛋白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第三节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生物学性状(一) 形态与结构:球型,有包膜(二)基因分型:根据HCV 基因组全序列同源性的差异,分为7个基因型和至少85个亚型, 我国以1型、2型、3型和6型流行为主。 (三)培养特性 易感动物:黑猩猩 体外培养困难(四)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热、有机溶剂及多种化学消毒剂敏感。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CV的形态与结构示意图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CV的基因结构示意图 C 区: 核心蛋白基因,编码病毒衣壳蛋白 E1、E2区:包膜蛋白基因,编码包膜蛋白,呈高度变异性,免疫逃逸导致感染慢性化,免疫力不稳定、不持久。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潜伏期短 (733 天)感染易于慢性化,部分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HCV与HBV重叠感染易发展成重症肝炎。致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免疫病理反应及细胞凋亡有关。感染后可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但由于病毒易变异,故免疫保护作用不强。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致病机制:1. 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 HCV-RNA含量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成正比。2. 免疫病理损伤作用 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细胞因子及自身免疫的损伤作用 HCV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 RT-PCR法检测病毒RNA 2. 检测抗体:抗HCV-IgM,抗HCV-IgG 四、防治原则(一)预防措施 缺乏有效疫苗 综合预防措施 筛选供血员 严格控制血制品污染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抗病毒治疗 Direct Antiviral Agents (DAA ) bpceprevir (特拉匹韦特拉匹韦) telaprevir (博赛匹韦博赛匹韦) ribavirin (利巴韦林利巴韦林 ) HCV的直接抗病毒治疗可使90%以上的患者获得 持续病毒学应答。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 HDV 第四节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重要的生物学性状HDV为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不能独立复制,只有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出完整病毒。有包膜,包膜蛋白为HBsAg,由HBV编码。基因组:-ssRNA,1.7kb,编码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HD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亦可存在于感染早期的血清中。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DV的形态与结构示意图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必须与HBV共感染才能致病。 感染类型: 联合感染:HBV和HD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HBV感染者再发生HDV感染,易发展成重型肝炎。 致病机制: 可能与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和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有关。 HDAg可诱生IgM和IgG型抗体,但这些抗体为非中和抗体。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一)微生物学检查法1. 抗原抗体检测 HDAg检测: 可作为HDV感染的早期诊断 抗-HD IgM检测: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HD IgG检测2. HDV RNA检测 RT-PCR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或肝组织内的HDV RNA(二)防治原则:与HBV相同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HEV 第五节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HEV的重要生物学性状 形态特征:呈球状,无包膜,体外培养困难。 基因组: +ssRNA RNA,7.5kb,共有3个ORF 有8个基因型,我国流行 I 型和 型。HEV的免疫电镜图(223,000). (Courtesy of D. Bradley.)(图片引自David M. Knipe, Peter M. Howley.Fields virology 6th ed.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13)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HEV基因结构示意图(M:甲基转移酶;Y:Y区;P:木瓜蛋白样酶;V:脯氨酸富集铰链区;X:X区; R:RNA多聚酶;C: 衣壳蛋白;SAP:细胞骨架相关的磷酸化蛋白)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传染源: 潜伏期末及急性期病人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易感人群:青壮年潜伏期:10-60天,平均40天。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重症肝炎、爆发性肝炎。自限性疾病,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抗-HEV IgG维持时间约56个月,免疫保护作用不持久。二、致病性与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微生物学检查法(一)血清学检查 抗HEV IgM检测 抗HEV IgG检测(二)核酸检测 RT-PCR法检测粪便或胆汁中的HEV RNA 四、防治原则 (一)一般性预防: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是保护水源,做好粪便管理,加强 食品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等。 (二)疫苗接种:是预防HEV感染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 2012年,世界首 支戊型肝炎疫苗在我国研制成功。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1. 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传染病。2. 肝炎病毒有5种类型,即 HAV、HBV、HCV、HDV、HEV。3. HAV与HEV经消化道途径传播,流行特征为季节性、急性、爆发性,不发展成慢性肝炎或慢性病毒携带者。 HBV与HCV主要经血液和体液等胃肠道外途径传播,除可引起急性肝炎外,主要呈慢性感染,并与肝硬化及原发 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4. 肝炎病毒的宿主范围狭窄,除HAV和HEV外,其他肝炎病毒体外培养困难。5. 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与免疫病理作用有关,除HCV外,其他肝炎病毒一般不直接损伤肝细胞。6. HAV、HBV和HDV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供预防,HCV疫苗尚未研制成功。HEV疫苗已在我国研制成功,但尚未 广泛使用。7. 除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有抗病毒药物可供治疗外,其他病毒性肝炎乏高效的药物用于治疗。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