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高二生命科学生物第一册知识点归纳.docx
名师整理精华学问点高中生物学问点归纳其次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名词: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淌,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加生化反应,运输养分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维护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护酸碱平稳, 调剂渗透压;5、糖类有单糖、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很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6、可溶性仍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7、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护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等),具有维护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8、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 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9、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0、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11、多肽: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12、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13、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打算 20 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 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NH2 ) 和一个羧基( -COOH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 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 R 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14、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酸是一切生物体 (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5、脱氧核糖核酸( DNA ):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16、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1、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 =氨基酸数目肽链数;2、基因(或 DNA )的碱基:信使 RNA 的碱基:氨基酸个数 =6:3: 1语句: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 /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 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原; 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 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TP() ;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 C、H、O 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需有 N ,核酸必需有 N 、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 DNA 、叶绿素、 纤维素、 胰岛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 C、H、O);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 :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结构复杂;种类极其多样;功能极为重要;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肽链空间结构不同;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打算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构成细胞和生 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催化作用:如酶;调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免 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留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有核酸掌握的;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 DNA 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RNA 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团、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第三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名词:1、显微结构: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看到的细胞结构;2、亚显微结构: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观看不能辨论清晰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 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肯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 一般有多种细胞器;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 、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履虫、疟原虫等;7、细胞膜的挑选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挑选吸取的离子和小分子(如: 氨基酸、 葡萄糖) 也可以通过, 而其它的离子、 小分子和大分子 (如: 信使 RNA 、蛋白质、核酸、蔗糖)就不能通过;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帮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爱护;其性质是全透的;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全部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掩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爱护作用外, 仍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肯定的流淌性;功能特性是挑选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流淌性;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脂溶气体)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b、帮助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离子,有机小分子)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H2O 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c、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 和 RNA ;内膜突起形成嵴, 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很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仍有少量 DNA 和 RNA ,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制造了有利条件;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基质中; 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并有运输作用;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 位于细胞核邻近的细胞质基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护细胞形状、储存养料、调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12、与胰岛素合成、 运输、 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仍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供应能量;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 细胞膜是单层膜, 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就没有; 此外, 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14、细胞核的简介:1 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a、核膜 :掌握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 在核膜上有很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出现有规律的消逝(分裂前期)和显现(分裂末期),常常作为判定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 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状!( 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掌握中心;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分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 由于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留意:1 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是真核生物; 3不是全部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 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 是真核生物;16、在线粒体中, 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加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仍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第四章、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与酶、ATP名词:1、酶:是活细胞 来源 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 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 RNA ;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语句:1、酶的发觉:、178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试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1836 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1926 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试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 世纪 80 岁月,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觉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2、酶的特点:在肯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快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3、酶的特性: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很多;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酶需要相宜的温度和pH 值等条件: 在最相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 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缘由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 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掌握,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耗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酶具有专一性, 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 35左右;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相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 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 上升,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 上升到 6 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行逆转的;7、ATP 的结构简式: ATP 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其中: A 代表腺苷, P 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一般化学键;留意:ATP 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 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 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 必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 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定吸取大量的能量;8、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 中远离 A 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 和 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 接受能量与一个 Pi 结合转化成 ATP;ATP 与 ADP 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行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行逆;ADP 和 Pi 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 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行逆; (详细由于: ( 1)从反应条件看,ATP 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 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 2)从能量看, ATP 水说明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 ATP 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 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 ATP 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 而 ATP 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9、ATP 的形成途径 : 对于动物和人来说, ADP 转化成 ATP 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 转化成 ATP 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仍来自光合作用;10、ATP 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取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11、ATP 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光合作用名词: 1、光合作用:发生范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 、能量来源(光能)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语句:1、光合作用的发觉: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觉,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简洁熄灭; 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简洁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864 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觉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 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就呈深蓝色;证明: 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 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试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20 世纪 30 岁月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讨论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供应H 182,释放的是 182;其次组2O 和 COOCO,释放的是 O2供应 H 2 O 和 18;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2、叶绿体的色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 A 、叶绿素主要吸取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 B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取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3、叶绿体的酶: 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 (光反应阶段的酶) 和叶绿体的基质中 (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阶段 a、水的光解: 2H2O 4H+O2 (为暗反应供应氢) b、ATP 的形成: ADP+Pi+ 光能 ATP(为暗反应供应能量)暗反应阶段:a、CO2 的固定: CO2+C5 2C3 b、C3 化合物的仍原: 2C3+H+ATP CH2O+C5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分与联系: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 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很多有关的酶;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 ATP 的形成,暗反应发生 CO2 的固定和 C3 化合物的仍原;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CH2O 中稳固的化学能;联系:光反应产物 H 是暗反应中 CO2 的仍原剂, ATP 为暗反应的进行供应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 ADP 和 Pi 为光反应形成 ATP 供应了原料;6、光合作用的意义: 供应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维护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固; 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转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纳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削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行缺少的原料,在肯定范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 当低温时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会削减,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CH2O 的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应中酶的活性;8、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进行必需在光下才能进行, 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供应能量和 H ,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光照增强,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防止叶片的灼伤;温度:气孔开度一般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但温度过高失水增大也可使气孔关闭;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 ATP 和 H,但是气孔关闭, CO2 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分子数削减,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9、在光合作用中: a、由强光变成弱光时, 产生的 H 、ATP 数量削减,此时 C3 仍原过程减弱,而 CO2 仍在短时间内被肯定程度的固定, 因而 C3 含量上升,C5 含量下降,CH2O 的合成率也降低; b、CO2 浓度降低时, CO2 固定减弱,因而产生的 C3 数量削减, C5 的消耗量降低,而细胞的 C3 仍被仍原,同时再生,因而此时, C3 含量降低, C5 含量上升;细胞呼吸名词: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 :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加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完全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语句:1、有氧呼吸: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 C6H12O6 2C3H4O3 (丙酮酸) +4H+ 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 ;其次阶段、 2C3H4O3 (丙酮酸) 6CO2+20H+ 少量能量(线粒体) ;第三阶段、 24H+O2 12H2O+ 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其次阶段、2C3H4O3 (丙酮酸) C2H5OH(酒精) +CO2 或 C3H6O3 乳酸 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 , 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分和联系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其次、三阶段在线粒体 O2 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 -不需 O2,需不同酶;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完全,无氧呼吸-不完全;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 )-1mol 葡萄糖完全氧化分解,共释放出 2870kJ 的能量,其中有 1161kJ 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 2ATP )- 1mol 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 能量,其中 61.08kJ 储存在 ATP 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供应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供应原料;5、关于呼吸作用的运算规律是: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 3产生同样数量的ATP 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假如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就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假如某生物不消耗氧气, 只产生二氧化碳, 就只进行无氧呼吸;假如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取的氧气量多,就两种呼吸都进行;6、产生 ATP 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 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 、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三大养分物质的代谢名词: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洁、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2、养分物质的吸取: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养分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4、氨基转换作用: 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 (如: 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 (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 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 和不含氮部分: 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 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 种;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 mg dL 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mg/dL ,会显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惨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显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由于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需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语句: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相互制约着的;三类养分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 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 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护在80-100mg/dL 范畴内; 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 ,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 50-60mg/dL ),显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 ,显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5、吸取及运输: 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取 (主动运输) ,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取,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 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取,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6、糖类没有 N 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需获得N 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 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8、胃吸取:少量水和无机盐;大肠吸取: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取: 以上全部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肠都能吸取的是:水和无机盐;小肠 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很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取面积,有利于养分物质的吸取;